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德育的发展,更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德智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渗透德育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了解明白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必须在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上渗透道德教育。
一、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柄息地,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可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对话交流、撞击放飞,悟到生命的意义,构建精神的家园。
二、与文学美育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与文学美育结合,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教学渗透德育是中学语文德育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课本(包括《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也是具有很强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文章。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 《最后一课》 所表达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之情,就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可让学生在激动感慨之间,油然产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决心;再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显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原因。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有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潭,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宝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人生航向。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随时实施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人文天下的窗口,呈现一片辽阔的世界,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完善人格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寄托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沁同春·雪》、《黄河颂》等;有的课文道出了人生的意义,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生命》等;有的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戕害,激起人们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愤怒和控诉,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有的课文表现了人类在探索自然世界过程中的勇于牺牲、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登上地球之巅》、《伟大的悲剧》等;还有的课文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多样,表现了人性的美,如《散步》、《冬夜的灯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意义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致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因素,“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马东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各界文艺.2007,6:56.
[2]胡万泉.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2007,2:122.
[3]王中华.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六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4:48.
[4]谢冬荚.义少祥.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广西教育.2005,7:145.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观音学校755000)
关键词:中学语文 渗透德育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了解明白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必须在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上渗透道德教育。
一、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柄息地,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可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对话交流、撞击放飞,悟到生命的意义,构建精神的家园。
二、与文学美育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与文学美育结合,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教学渗透德育是中学语文德育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课本(包括《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也是具有很强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文章。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 《最后一课》 所表达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之情,就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可让学生在激动感慨之间,油然产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决心;再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显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原因。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有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潭,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宝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人生航向。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随时实施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人文天下的窗口,呈现一片辽阔的世界,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完善人格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寄托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沁同春·雪》、《黄河颂》等;有的课文道出了人生的意义,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生命》等;有的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戕害,激起人们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愤怒和控诉,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有的课文表现了人类在探索自然世界过程中的勇于牺牲、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登上地球之巅》、《伟大的悲剧》等;还有的课文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多样,表现了人性的美,如《散步》、《冬夜的灯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意义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致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因素,“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马东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各界文艺.2007,6:56.
[2]胡万泉.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2007,2:122.
[3]王中华.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六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4:48.
[4]谢冬荚.义少祥.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广西教育.2005,7:145.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观音学校7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