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等方面的原因,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学习中不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试一试
主要针对通过理论分析效果不好或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实验进行释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直观的体验,达到化解困惑之目的。
学生在学习短路问题时,往往对课本插图中的现象持怀疑态度,因此教学中就可设计下面实验进行说明:在灯L1的两端并接一条导线,灯L1的工作情况就与课本插图中的情形相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图1中L1确实不能发光,但L2却能发光,让学生亲眼见到L1的确没有电流通过,但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本插图中小灯泡不能发光但导线外皮却燃烧起来的现象。可用同样办法处理的类似问题还有:电流表不能与用电器并联,电压表不能与用电器串联等。
二、比一比
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或课本已有的插图,将新的问题与之进行比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提升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图2在求拉力时,学生容易把重力与摩擦力加起来进行计算。为此,先让学生画出重力与摩擦力的示意图(如图3),再让学生把图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90°,这样就把此问题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形,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图中的摩擦力f相当于常见问题的重力G,从而使学生能把拉力F与摩擦力f联系起来。
三、变一变
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变换,使过程逐步完善,一步一步靠近目标,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如:现有红灯、绿灯各一只,想利用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它们的亮度,要求:当红灯逐渐变亮时,绿灯逐渐变暗。画出电路图。学生对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单个灯泡亮度的问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可先让学生画出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红灯亮度(滑片向左移动时灯变亮)的电路图(如图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再提供一个滑动变阻器,使它控制绿灯的亮度(滑片向右移动时灯变暗),如何在原电路中进行补充?让学生设计出如图5的电路图:再让学生考虑如何用一个滑动变阻器代替图中的两个滑动变阻器?进一步把图修改为图6所示的电路图。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红灯亮度的是滑动变阻器的左侧部分,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阻增大;控制绿灯亮度的是滑动变阻器的右侧部分,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阻减小。
四、反一反
以学生出现的不正确认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推理得出与题目已知条件相悖的结果,由此否定原判断是错误的,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如图7所示,正在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在回答时容易多说出一个摩擦力。纠错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物体随传送带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静止在传送带上的固定位置。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物体受到了摩擦力,由于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其它的作用力,所以物体在传送带上将向前(或向后)运动,而这一结果与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由此可知物体是不受摩擦力作用的。与之类似的易错问题还有:握在手中的瓶子静止不动,当手的握力增大时,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学生易错答:摩擦力将变大)
五、辨一辨
把涉及相同知识的相似(或相近)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辨别,以找出细节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正确地做出判断。
题一: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驗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小王同学在做完课本的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8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9中的 。
学生在解答完题一后,接着让学生完成题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芳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不透明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此时看到的光源“F”大小如图13(甲)所示,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13(乙)中的 。
学生很容易采用题一的做法来处理题二,结果就出现了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题二中眼睛看到的光源“F”其观察方向与题一是否相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12,眼睛看到的光源“F”是从右往左看的,这一点与图11中的观察方向正好相反(即光源应是反“F”形的)。这样学生通过对比题一就能正确地得出答案。
一、试一试
主要针对通过理论分析效果不好或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实验进行释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直观的体验,达到化解困惑之目的。
学生在学习短路问题时,往往对课本插图中的现象持怀疑态度,因此教学中就可设计下面实验进行说明:在灯L1的两端并接一条导线,灯L1的工作情况就与课本插图中的情形相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图1中L1确实不能发光,但L2却能发光,让学生亲眼见到L1的确没有电流通过,但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本插图中小灯泡不能发光但导线外皮却燃烧起来的现象。可用同样办法处理的类似问题还有:电流表不能与用电器并联,电压表不能与用电器串联等。
二、比一比
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或课本已有的插图,将新的问题与之进行比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提升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图2在求拉力时,学生容易把重力与摩擦力加起来进行计算。为此,先让学生画出重力与摩擦力的示意图(如图3),再让学生把图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90°,这样就把此问题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形,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图中的摩擦力f相当于常见问题的重力G,从而使学生能把拉力F与摩擦力f联系起来。
三、变一变
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变换,使过程逐步完善,一步一步靠近目标,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如:现有红灯、绿灯各一只,想利用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它们的亮度,要求:当红灯逐渐变亮时,绿灯逐渐变暗。画出电路图。学生对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单个灯泡亮度的问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可先让学生画出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红灯亮度(滑片向左移动时灯变亮)的电路图(如图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再提供一个滑动变阻器,使它控制绿灯的亮度(滑片向右移动时灯变暗),如何在原电路中进行补充?让学生设计出如图5的电路图:再让学生考虑如何用一个滑动变阻器代替图中的两个滑动变阻器?进一步把图修改为图6所示的电路图。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红灯亮度的是滑动变阻器的左侧部分,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阻增大;控制绿灯亮度的是滑动变阻器的右侧部分,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阻减小。
四、反一反
以学生出现的不正确认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推理得出与题目已知条件相悖的结果,由此否定原判断是错误的,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如图7所示,正在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在回答时容易多说出一个摩擦力。纠错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物体随传送带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静止在传送带上的固定位置。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物体受到了摩擦力,由于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其它的作用力,所以物体在传送带上将向前(或向后)运动,而这一结果与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由此可知物体是不受摩擦力作用的。与之类似的易错问题还有:握在手中的瓶子静止不动,当手的握力增大时,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如何变化?(学生易错答:摩擦力将变大)
五、辨一辨
把涉及相同知识的相似(或相近)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辨别,以找出细节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正确地做出判断。
题一: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驗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小王同学在做完课本的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8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9中的 。
学生在解答完题一后,接着让学生完成题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芳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不透明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此时看到的光源“F”大小如图13(甲)所示,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13(乙)中的 。
学生很容易采用题一的做法来处理题二,结果就出现了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题二中眼睛看到的光源“F”其观察方向与题一是否相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图12,眼睛看到的光源“F”是从右往左看的,这一点与图11中的观察方向正好相反(即光源应是反“F”形的)。这样学生通过对比题一就能正确地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