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过程,更要使学生明确学科知识构成的基本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尝试用结构化观点和方式把握、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内化知识结构,既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也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完善知识框架体系,促进思维结构化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内化知识;完善体系;提升素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管是哪门学科的学习,首先都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1]。目前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按照不同领域,根据儿童数学学习发展规律,分学段依次展开教授。实践教学中,多数教师唯教材是从,根据教材编排内容依次展开教学进度安排。然而,每个学段学习内容前后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完全照着教材教,对教学内容不加处理,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认知容易产生遗忘和断层,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对上述问题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并尝试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對教材进行处理,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见木又见林”的效果[2]。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自主实践,内化知识结构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高,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和经验的联系。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索、体验、感悟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实现数学学科与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的有效融合,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教学“克与千克”设计的几个片段为例展开说明。
1.经历过程,丰富体验
如在“克与千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过程:一是“掂一掂”,先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继续掂一掂其他1克和几克物品;二是“猜一猜”,一个鸡蛋有多重,一个苹果有多重;三是“称一称”,利用电子秤确认鸡蛋和苹果的准确质量,看看自己猜得是否接近;四是“想一想”,50个鸡蛋相当于几个2分硬币那么重?1袋100克的黄豆相当于几个50克鸡蛋那么重?
学生在这种有层次、丰富的活动中经历了初步体验1克—再次感知1克—对比推理1克与几克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自主实践后,学生对1克的质量概念的知识建构是清晰且深刻的。学生不仅获得了对1克和几克物品质量的体验,还在愉快的系列活动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操作、推理能力。
2.独立探究,自主感悟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克与千克”教学中,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找到了2分硬币作为标准,去和其他物品比较,差不多重的就是1克,还发现鸡蛋和苹果比2分硬币重得多。
上述独立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感悟物品的质量,寻找到比较的标准,并自主运用比较策略辨别物品的轻重。学生获得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建立在自己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与技能。
3.有序操作,建构知识
在认识“克”环节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认识“千克”环节:(1)说一说你带的(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内化知识;完善体系;提升素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管是哪门学科的学习,首先都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1]。目前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按照不同领域,根据儿童数学学习发展规律,分学段依次展开教授。实践教学中,多数教师唯教材是从,根据教材编排内容依次展开教学进度安排。然而,每个学段学习内容前后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完全照着教材教,对教学内容不加处理,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认知容易产生遗忘和断层,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对上述问题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并尝试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對教材进行处理,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见木又见林”的效果[2]。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自主实践,内化知识结构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高,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和经验的联系。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索、体验、感悟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实现数学学科与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的有效融合,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教学“克与千克”设计的几个片段为例展开说明。
1.经历过程,丰富体验
如在“克与千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过程:一是“掂一掂”,先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继续掂一掂其他1克和几克物品;二是“猜一猜”,一个鸡蛋有多重,一个苹果有多重;三是“称一称”,利用电子秤确认鸡蛋和苹果的准确质量,看看自己猜得是否接近;四是“想一想”,50个鸡蛋相当于几个2分硬币那么重?1袋100克的黄豆相当于几个50克鸡蛋那么重?
学生在这种有层次、丰富的活动中经历了初步体验1克—再次感知1克—对比推理1克与几克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自主实践后,学生对1克的质量概念的知识建构是清晰且深刻的。学生不仅获得了对1克和几克物品质量的体验,还在愉快的系列活动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操作、推理能力。
2.独立探究,自主感悟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克与千克”教学中,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找到了2分硬币作为标准,去和其他物品比较,差不多重的就是1克,还发现鸡蛋和苹果比2分硬币重得多。
上述独立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感悟物品的质量,寻找到比较的标准,并自主运用比较策略辨别物品的轻重。学生获得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建立在自己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与技能。
3.有序操作,建构知识
在认识“克”环节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认识“千克”环节:(1)说一说你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