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好久不见,你似乎胖一些了。
甲:天天咬呀嚼的,能不胖吗?
乙:吃什么好东西啦?
甲:咬文嚼字呀。
乙:咬文嚼字也能发胖?简直是笑话!
甲:你说对了,我近来搜集整理研究的正是这些语言文字里的笑话。
乙:噢?说说看。
甲:好。我先考你—个字,怎么样?
乙:没问题。
甲:左边一个口,右边_个鸟,是什么字?
乙:这谁不知道?鸣,百家争鸣的“鸣”!
甲:错。小鸟的“鸟”!
乙:鸟字左边有口,怎么还念鸟?
甲:没有口的鸟还能活吗?有口是活鸟,没口是死鸟。
乙_谁说的?
甲:我家隔壁那个肖马虎说的。
乙:肖马虎?
甲:可不。还有一次,有人在广字下面写了个“木”,问他是什么字。
乙“床”呀!
甲:那人又在广字下面写了两个“木”字。
乙:这有何难?麻烦的“麻”字嘛。
甲:又错了,肖马虎说这也是“床”!
乙:一个“木”是床,这里分明说是两个“木”,怎么还是“床”?
甲:“一个木是单人床,两个木是双人床!”
乙:没听说过。
甲:他不仅常把字读错写错,解释词义也闹出不少笑话。
乙:噢?
甲:如有人问他“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乙:“举一反三”不就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其他嘛。
甲:可他却说是举一个例子反对三个例子。
乙: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甲:解释“先睹为快”,他也说这是什么“先看看答案。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做题就特别快”。
乙:这同样是犯了望文生义的老毛病。
甲:还有,他解释“有口皆碑”,就说凡是杯子都有口,没有口就不是杯。
乙:他把石字旁纪念碑的“碑”和木字旁杯子的“杯”混淆在一起了。
甲:更让人笑破肚皮的是造句。一次老师叫他用礼物的“礼”造个句子。
乙:他怎么造?
甲:“爸爸提着包出门托人办事。”
乙:完了?
甲:完了。
乙:句子里没“礼”字呀。
甲:有“礼”。
乙:“礼”在哪儿?
甲:肖马虎说了:“礼在爸爸的包里装着呢。难道送礼还得把礼物明摆出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呀?”
乙:瞧他,似乎还蛮有理哪。
甲:还有一次,老师叫用“一丝不挂”造句。
乙:“一丝不挂”这是形容人赤身裸体的,他怎么造?
甲:“妈妈最爱干净,天天都要把家里整理得一丝不挂。”
乙:看他都造到哪里去了。
甲:前不久,老师讲课时讲到“具体”和“抽象”两个词,说具体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抽象就是看不见摸不着。讲完后,老师叫同学们用这两个词造句。
乙:他造了没有?
甲:造了。你听:“今天早晨,具体的我从具体的床上起来,打开具体的窗户,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空气。”
乙:没见过这样具体抽象的,听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甲:让人啼笑皆非的还有诗句填空。
乙:填空也出错?
甲: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后面本应填写“天然去雕饰”。
乙:他填的什么?
甲:“山村出美女。”
乙:他这样一填,就把李白的诗句变成了“清水出芙蓉,山村出美女”了。
甲:还有“穷则独善其身”。
乙:后一句该是“达则兼善天下”。
甲:他填的是“富则妻妾成群”。
乙:全是一派胡扯,没有一句是对的。
甲:不,应该说他也有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时候。
乙:怎么回事?
甲:有天,老师讲句子的四种类型时,见他坐在那里迷迷糊糊,头直往下垂,就叫醒他:“肖马虎,请站起来,给大家说一个疑问句。”
乙:他瞌睡还没完全醒呢,怎么说得好?
甲:肖马虎这时懒洋洋地站起身,揉揉眼睛道:“老师,您叫我干什么?”老师一听,这是一个疑问句呀,就说:“好,你说对了。”
乙:还真给这瞎猫撞上了。
甲:接着老师叫他再说一个感叹句。
乙:难道还有什么死老鼠在等着他?
甲:肖马虎见老师称赞他说得好,觉得十分意外,惊奇地睁大眼睛道:“这也算对!”
乙:这不正是感叹语气吗?
甲:是呀,老师想不到他接连两句都答上了,当即大声夸赞道:“不错不错,又答对了,又答对了!最后请再说一个陈述句。”
乙:还说?这回我看他恐怕再也难碰到死得不能再死的死老鼠了。
甲:肖马虎听说还叫他说陈述句,更为迷惑不解地摇摇头,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天可能是发烧了。”老师听了,顿时高兴得连声夸个不停:“非常好,非常好!你答得非常好。非常正确,全部都答对了!”
乙:这全都是歪打正着。
甲:这说的是字词句方面的问题,作文同样笑话百出。
乙:可以想象,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甲:上学期,老师出了个作文题“我的家”。
乙:这篇作文应该好写。
甲:他是这样写的:“我的家,有虎背熊腰、膘肥腿壮、高不可攀的爸爸,有成天梳妆打扮得花枝招展、徐娘半老的妈妈,还有爱赶时髦、爱追新潮的新新人类我,一共三个人。”
乙:哪有这样胡乱形容的。
甲:别打岔嘛。“每天早晨出门,我们三个人就兵分三路、分道扬镳,各怀鬼胎,各奔前程。”
乙:这是滥用成语。
甲:“爸爸是包工头。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妈妈开服装店,每天笑容满面。迎来送往,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心猿意马,坐井观天,如坐针毡。”
乙:够难受的。
甲:“爸妈平时待我如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要啥给啥,有求必应。他们让我天天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尽享富贵荣华。但是如果我考试成绩太差,他们便会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同室操戈,大打出手,常常打得我皮开肉绽,哭爹叫娘,五体投地。这就是我的家——个可亲,可爱,而又可恶,可恨≯可怕的家。”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这还不算,最可笑的是写请假条。
乙:请假条很简单呀,只要写明为什么请假,请多久就成了。
甲:肖马虎可不是这样。
乙:他怎么写?
甲:你听听:“今早学校走,遇上大黄狗。狗朝我乱叫,我也朝狗吼。吼了好一会,狗掉头就走。正想追过去,来了一群狗。一瞧领头犬,正是大黄狗。狗群向我吼,我吼狗不走。赶忙捡石头,掷向那群狗。”
乙:慢!说了半天,怎么请假的事还只字未提呀?
甲:急什么,下面还有呢。
乙:还有呀?
甲:“狗群团团转,气得发了癫。一齐冲上前,围着来咬俺。”
乙:还演出来一场人狗大战呢。可还是没和请假挨上边呀?
甲:别急,马上就点题了。
乙:他也知道点题?
甲:可不。“我一下没堤防,咬去肉半团。痛得我嗷嗷叫——”
乙:怎么样?
甲:“特请假一天。”
乙:总算点了题了!
甲:天天咬呀嚼的,能不胖吗?
乙:吃什么好东西啦?
甲:咬文嚼字呀。
乙:咬文嚼字也能发胖?简直是笑话!
甲:你说对了,我近来搜集整理研究的正是这些语言文字里的笑话。
乙:噢?说说看。
甲:好。我先考你—个字,怎么样?
乙:没问题。
甲:左边一个口,右边_个鸟,是什么字?
乙:这谁不知道?鸣,百家争鸣的“鸣”!
甲:错。小鸟的“鸟”!
乙:鸟字左边有口,怎么还念鸟?
甲:没有口的鸟还能活吗?有口是活鸟,没口是死鸟。
乙_谁说的?
甲:我家隔壁那个肖马虎说的。
乙:肖马虎?
甲:可不。还有一次,有人在广字下面写了个“木”,问他是什么字。
乙“床”呀!
甲:那人又在广字下面写了两个“木”字。
乙:这有何难?麻烦的“麻”字嘛。
甲:又错了,肖马虎说这也是“床”!
乙:一个“木”是床,这里分明说是两个“木”,怎么还是“床”?
甲:“一个木是单人床,两个木是双人床!”
乙:没听说过。
甲:他不仅常把字读错写错,解释词义也闹出不少笑话。
乙:噢?
甲:如有人问他“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乙:“举一反三”不就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其他嘛。
甲:可他却说是举一个例子反对三个例子。
乙: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甲:解释“先睹为快”,他也说这是什么“先看看答案。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做题就特别快”。
乙:这同样是犯了望文生义的老毛病。
甲:还有,他解释“有口皆碑”,就说凡是杯子都有口,没有口就不是杯。
乙:他把石字旁纪念碑的“碑”和木字旁杯子的“杯”混淆在一起了。
甲:更让人笑破肚皮的是造句。一次老师叫他用礼物的“礼”造个句子。
乙:他怎么造?
甲:“爸爸提着包出门托人办事。”
乙:完了?
甲:完了。
乙:句子里没“礼”字呀。
甲:有“礼”。
乙:“礼”在哪儿?
甲:肖马虎说了:“礼在爸爸的包里装着呢。难道送礼还得把礼物明摆出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呀?”
乙:瞧他,似乎还蛮有理哪。
甲:还有一次,老师叫用“一丝不挂”造句。
乙:“一丝不挂”这是形容人赤身裸体的,他怎么造?
甲:“妈妈最爱干净,天天都要把家里整理得一丝不挂。”
乙:看他都造到哪里去了。
甲:前不久,老师讲课时讲到“具体”和“抽象”两个词,说具体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抽象就是看不见摸不着。讲完后,老师叫同学们用这两个词造句。
乙:他造了没有?
甲:造了。你听:“今天早晨,具体的我从具体的床上起来,打开具体的窗户,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空气。”
乙:没见过这样具体抽象的,听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甲:让人啼笑皆非的还有诗句填空。
乙:填空也出错?
甲: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后面本应填写“天然去雕饰”。
乙:他填的什么?
甲:“山村出美女。”
乙:他这样一填,就把李白的诗句变成了“清水出芙蓉,山村出美女”了。
甲:还有“穷则独善其身”。
乙:后一句该是“达则兼善天下”。
甲:他填的是“富则妻妾成群”。
乙:全是一派胡扯,没有一句是对的。
甲:不,应该说他也有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时候。
乙:怎么回事?
甲:有天,老师讲句子的四种类型时,见他坐在那里迷迷糊糊,头直往下垂,就叫醒他:“肖马虎,请站起来,给大家说一个疑问句。”
乙:他瞌睡还没完全醒呢,怎么说得好?
甲:肖马虎这时懒洋洋地站起身,揉揉眼睛道:“老师,您叫我干什么?”老师一听,这是一个疑问句呀,就说:“好,你说对了。”
乙:还真给这瞎猫撞上了。
甲:接着老师叫他再说一个感叹句。
乙:难道还有什么死老鼠在等着他?
甲:肖马虎见老师称赞他说得好,觉得十分意外,惊奇地睁大眼睛道:“这也算对!”
乙:这不正是感叹语气吗?
甲:是呀,老师想不到他接连两句都答上了,当即大声夸赞道:“不错不错,又答对了,又答对了!最后请再说一个陈述句。”
乙:还说?这回我看他恐怕再也难碰到死得不能再死的死老鼠了。
甲:肖马虎听说还叫他说陈述句,更为迷惑不解地摇摇头,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天可能是发烧了。”老师听了,顿时高兴得连声夸个不停:“非常好,非常好!你答得非常好。非常正确,全部都答对了!”
乙:这全都是歪打正着。
甲:这说的是字词句方面的问题,作文同样笑话百出。
乙:可以想象,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甲:上学期,老师出了个作文题“我的家”。
乙:这篇作文应该好写。
甲:他是这样写的:“我的家,有虎背熊腰、膘肥腿壮、高不可攀的爸爸,有成天梳妆打扮得花枝招展、徐娘半老的妈妈,还有爱赶时髦、爱追新潮的新新人类我,一共三个人。”
乙:哪有这样胡乱形容的。
甲:别打岔嘛。“每天早晨出门,我们三个人就兵分三路、分道扬镳,各怀鬼胎,各奔前程。”
乙:这是滥用成语。
甲:“爸爸是包工头。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妈妈开服装店,每天笑容满面。迎来送往,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心猿意马,坐井观天,如坐针毡。”
乙:够难受的。
甲:“爸妈平时待我如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要啥给啥,有求必应。他们让我天天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尽享富贵荣华。但是如果我考试成绩太差,他们便会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同室操戈,大打出手,常常打得我皮开肉绽,哭爹叫娘,五体投地。这就是我的家——个可亲,可爱,而又可恶,可恨≯可怕的家。”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这还不算,最可笑的是写请假条。
乙:请假条很简单呀,只要写明为什么请假,请多久就成了。
甲:肖马虎可不是这样。
乙:他怎么写?
甲:你听听:“今早学校走,遇上大黄狗。狗朝我乱叫,我也朝狗吼。吼了好一会,狗掉头就走。正想追过去,来了一群狗。一瞧领头犬,正是大黄狗。狗群向我吼,我吼狗不走。赶忙捡石头,掷向那群狗。”
乙:慢!说了半天,怎么请假的事还只字未提呀?
甲:急什么,下面还有呢。
乙:还有呀?
甲:“狗群团团转,气得发了癫。一齐冲上前,围着来咬俺。”
乙:还演出来一场人狗大战呢。可还是没和请假挨上边呀?
甲:别急,马上就点题了。
乙:他也知道点题?
甲:可不。“我一下没堤防,咬去肉半团。痛得我嗷嗷叫——”
乙:怎么样?
甲:“特请假一天。”
乙:总算点了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