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常州地区3所本科高校牵头的“中本衔接”试点项目达到9个,合作中职学校4所,合作专业12个,招生规模425人次。试点项目在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下有序进行,合作双方修订了面向职业需求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了技术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转段条件,提出了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考核与评价机制,制定了《试点项目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试点项目教学质量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教学质量管理;中本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4-0075-06
一、试点项目概况
(一)获批情况
为了加快推进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2014年,常州地区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牵头“中本衔接”试点项目,获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常州地区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牵头获批的“中本衔接”试点项目
牵头院校合作院校级别前段专业后继专业2014年计划
常州大学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机电技术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45
国示范美术设计与制作环境设计40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市场营销市场营销45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建筑工程施工土木工程45
续表1
牵头院校合作院校级别前段专业后继专业2014年计划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0
国示范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工程40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工程40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0
常州工学院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数控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5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计算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40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数控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5
江苏理工学院作为省内一所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校,在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也积极相应省市号召,肩负职教改革大旗。3所地方高校在探索现代职教体系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二)招生情况
为了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生源质量,江苏各市教育局调整了中招政策,在招生批次设定等方面向试点项目倾斜。无锡、镇江教育局将试点项目招生批次安排在中招第一批次第二阶段,与四星级普通高中同一批次;常州教育局将试点项目招生批次安排在提前批次,并划定了550分的基准录取分数线。实践证明,招生批次的倾斜对提升试点项目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效果明显,对吸引高分考生、提高生源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常州教育局在招生宣传上也不遗余力,中招专场新闻发布会、教育电视台中招政策咨询现场直播和中招政策广场咨询,都对试点项目的背景、意义、特色和优势等作了重点宣传介绍,加深考生和家长对试点项目的了解和认可。各试点院校密切配合,联合开展了多种招生宣传活动,宣传试点项目和试点院校的特色优势,取得了较好效果,最终425个招生指标全部以较高分数招满。
二、试点项目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试点项目的学生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出众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2.制定培养规格。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专业技能素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出众的专业技能(技师)水平,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3.深化课程衔接。试点项目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合作双方共同开展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课程体系衔接方面,双方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将原本科的部分实践教育环节前移;本科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将原中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1]
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双方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重中职和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本科阶段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与全面提升,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修订并完善课程标准方面,双方参照原有中职、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标准,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修订并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方面,双方在培养过程中,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就工科类专业而言,中职阶段进行中级工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和预备技师培训,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4.明确转段条件。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探索职业教育学生新的升学路径和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双方共同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转段条件:第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要求;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要求;第三,集中性实践环节的学修考核要求;第四,学业状态与学习过程表现的要求;第五,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5.设计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试点项目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经招生环节进入相应试点班学习。学习过程中,每学年都会进行学业审核。未通过审核的学生转入非试点专业继续学习,按普通班的培养要求进行培养。通过学业审核的学生进入后续阶段学习,并可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不通过的学生,按普通班的毕业条件毕业。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方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在本科阶段,仍然要执行学年学业审核制度。审核不通过的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可以申请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学习,审核通过的最后可以顺利毕业。
图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流程
6.明确毕业条件与就业领域。毕业条件:中职阶段,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但能否顺利升入本科,还要符合转段要求。进入本科阶段后,其毕业条件除满足牵头高校现有规定条件外,工科类专业学生还须通过相应工种技师的应知应会考试,并具有高级工证书。
就业领域:试点项目培养目标为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就业的主要领域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与生产管理岗位。比如某些工科类专业职业选向是现场工程师。
(二)细化分工与职责
1.中职学校负责项目招生,但招生广告、信息、招生简章文本,须经双方共同商定。牵头高校参与学生中职阶段关键教学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2.合作双方各自负责学生就读期间所需办学设备、场地、人员、师资、资金以及管理与运行等工作,双方也可以协议资源共享、互派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活动。
3.合作双方按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收费标准分别进行收费,按有关文件精神享受权益。合作双方各自独立承担民事及法律责任。
4.合作双方建立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协作组,制定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5.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处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选定、师资培训、技能考核、转段要求、教学督导、招生机制、学生管理、实训实习、校企合作、证书发放等事项。
(三)强化师资配备
牵头高校与合作中职学校优先配备优秀教师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精心选择有经验、管理能力强的老师作为试点项目的班主任,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试点项目的任课教师,其中既有教学能手,也有教学新秀,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不乏在全国以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的教师,还有不少班主任曾获得过省市级以上奖励和荣誉。
(四)加强学生管理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双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专业目标、学习方法、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励志成才。首先,经过广泛调研,制定针对试点项目学生的《试点项目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其次,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德育副主任为辅的日常管理模式。第三,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成长管理档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跟踪管理。第四,不定期召开试点班全体学生会议,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加强思想教育。最后,着力建立以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
(五)深化教学管理
牵头高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由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研究和出台分段制培养的教学管理方案,构建教学保障机制。合作中职学校制定并完善各种教学规定以规范教学行为,对试点班实行广泛听课、评课制度,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从各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落实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定期督查教师教案的撰写设计、作业的批改和考卷、考试的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作为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牵头高校建立基础课程的联考制度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考分离制度。常州教育局已着手对9个试点项目开展语文、数学和外语全市统一联考工作,并拟于2015年6月正式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由各牵头高校自主出卷考核。
三、成效与亮点
(一)提出“学士+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市3所牵头高校在广泛吸收其他城市高校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学士+技师”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试点项目学生在毕业时既要获得学士学位,又要通过相应工种技师的应知应会考试,以增强就业机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士+技师”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理论为基础,以训练为抓手,以项目为引导,以能力为目标,实施集学士培养和技师培训为一体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试点专业生源质量
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常州地区2014年中招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咨询者络绎不绝。这表明,该项目顺应了广大中职学生的渴求。加上比较充分的招生宣传工作,本年度试点项目的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常州地区试点项目生源的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普高线,这样的生源质量为后续的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设定富有技术性与学术性的转段条件
牵头高校通过深入调研和与合作中职学校的反复沟通,设定了既体现技术性、又体现学术性的转段条件。即在坚持强化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学术性要求,毕竟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人才。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在中职阶段除获得体现技术性的技能等级证书外,还设定了体现学术性要求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求。 (四)提出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之所以进行试点,就是要探索不同于现有“对口单招”的人才选拔方式,因此,建立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是必然选择。试点项目双方经过反复磋商,提出了学分绩点和牵头高校参与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这对于探索改革“一考定终身”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方式是一种有益尝试。[3]
四、问题与困难
(一)面向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还需深化
尽管在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牵头高校与合作中职学校的交流、协调与合作较为深入,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但由于企业介入不深,使得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进展不尽如意。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还带有很浓的学科色彩,反映职业需求和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的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这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而产生培养上的偏差。[4]
(二)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中职的优势在于技能培训,本科院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如何在试点项目上把双方的优势有效地进行结合,尚需探索。同时,试点项目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方面尚未健全,需要多层次、多途径创新。此外,教师的交流机制需要建立。中职阶段的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教师的水平有差距,技能训练方式方法也有不同,需要相互不断沟通、交流、互访,才能达到相互融合。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扩大
根据相关要求,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统一使用规定的教材,与试点项目要求相比,知识体系较浅,与本科阶段内容的衔接度不够,所以针对项目试点班的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应当给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包括自主选择教材等。扩大学校教学自主权,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革。
(四)完善的过程监控机制尚待建立
从招生到培养,再到转段升学,牵头高校均需要对合作中职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该项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存在困难。因此,双方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机制。
(五)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从2014年试点项目的具体运行过程来看,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招生质量上和培养过程中。常州教育局在招生上给予了充分支持,划定的分数线接近中考总分的85%,使试点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培养过程中,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公共基础课程还未统一联考,常州地区3所牵头高校评价标准不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五、期望与建议
(一)加强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顶层设计
目前,江苏省已开展了3年试点,基于这3年经验,在积极吸取兄弟省份(如山东省)做法的基础上,亟需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比如,现在试点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如何从政策层面解决?试点项目的最终去向是什么?如何以现有试点经验为基础,设计出与普教体系相互渗透、融合,改变职教体系自我封闭、断头发展的路径等。[5]
(二)建立保证生源质量的招生制度
目前,省级层面针对试点项目招生的要求还过于宽泛和模糊,而市级层面则提出了具体的严格要求,牵头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归属管理层级有所不同,使得双方为了从源头上保证生源质量承受了多重压力,省教育厅应当分门别类对招生质量提出指标要求。
(三)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办学单位,亦或是社会和家长,均大力提倡企业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工作。但由于企业与学校利益诉求的矛盾,企业往往没有积极性真正、有效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甚至应当上升到省级政府层面统筹考虑和解决,并出台具体措施,比如税收优惠措施、补贴措施等。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2014年,常州地区各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妥善部署各项工作,动员教师、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胜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常州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常州进行了有益探索,全面提升了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职业教育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中本衔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3所本科高校、4所国示范中职学校的联手改革,为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邵元君.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借鉴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82-87.
[2]徐训锋.教学目标达成:基于江苏省职教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45-47.
[3]胡碧玉.加强分类指导全面系统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0-134.
[4]武新胜.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4-15.
[5]陆克斌.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14.
[责任编辑陈国平]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教学质量管理;中本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4-0075-06
一、试点项目概况
(一)获批情况
为了加快推进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2014年,常州地区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牵头“中本衔接”试点项目,获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常州地区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牵头获批的“中本衔接”试点项目
牵头院校合作院校级别前段专业后继专业2014年计划
常州大学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机电技术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45
国示范美术设计与制作环境设计40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市场营销市场营销45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建筑工程施工土木工程45
续表1
牵头院校合作院校级别前段专业后继专业2014年计划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0
国示范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工程40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工程40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0
常州工学院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国示范数控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5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计算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40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示范数控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5
江苏理工学院作为省内一所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校,在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也积极相应省市号召,肩负职教改革大旗。3所地方高校在探索现代职教体系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二)招生情况
为了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生源质量,江苏各市教育局调整了中招政策,在招生批次设定等方面向试点项目倾斜。无锡、镇江教育局将试点项目招生批次安排在中招第一批次第二阶段,与四星级普通高中同一批次;常州教育局将试点项目招生批次安排在提前批次,并划定了550分的基准录取分数线。实践证明,招生批次的倾斜对提升试点项目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效果明显,对吸引高分考生、提高生源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常州教育局在招生宣传上也不遗余力,中招专场新闻发布会、教育电视台中招政策咨询现场直播和中招政策广场咨询,都对试点项目的背景、意义、特色和优势等作了重点宣传介绍,加深考生和家长对试点项目的了解和认可。各试点院校密切配合,联合开展了多种招生宣传活动,宣传试点项目和试点院校的特色优势,取得了较好效果,最终425个招生指标全部以较高分数招满。
二、试点项目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试点项目的学生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出众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2.制定培养规格。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专业技能素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出众的专业技能(技师)水平,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3.深化课程衔接。试点项目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合作双方共同开展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课程体系衔接方面,双方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将原本科的部分实践教育环节前移;本科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将原中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1]
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双方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重中职和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本科阶段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与全面提升,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修订并完善课程标准方面,双方参照原有中职、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标准,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修订并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方面,双方在培养过程中,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就工科类专业而言,中职阶段进行中级工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和预备技师培训,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4.明确转段条件。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探索职业教育学生新的升学路径和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双方共同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转段条件:第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要求;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要求;第三,集中性实践环节的学修考核要求;第四,学业状态与学习过程表现的要求;第五,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5.设计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试点项目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经招生环节进入相应试点班学习。学习过程中,每学年都会进行学业审核。未通过审核的学生转入非试点专业继续学习,按普通班的培养要求进行培养。通过学业审核的学生进入后续阶段学习,并可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不通过的学生,按普通班的毕业条件毕业。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方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在本科阶段,仍然要执行学年学业审核制度。审核不通过的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可以申请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学习,审核通过的最后可以顺利毕业。
图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流程
6.明确毕业条件与就业领域。毕业条件:中职阶段,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但能否顺利升入本科,还要符合转段要求。进入本科阶段后,其毕业条件除满足牵头高校现有规定条件外,工科类专业学生还须通过相应工种技师的应知应会考试,并具有高级工证书。
就业领域:试点项目培养目标为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就业的主要领域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与生产管理岗位。比如某些工科类专业职业选向是现场工程师。
(二)细化分工与职责
1.中职学校负责项目招生,但招生广告、信息、招生简章文本,须经双方共同商定。牵头高校参与学生中职阶段关键教学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2.合作双方各自负责学生就读期间所需办学设备、场地、人员、师资、资金以及管理与运行等工作,双方也可以协议资源共享、互派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活动。
3.合作双方按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收费标准分别进行收费,按有关文件精神享受权益。合作双方各自独立承担民事及法律责任。
4.合作双方建立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协作组,制定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5.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处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选定、师资培训、技能考核、转段要求、教学督导、招生机制、学生管理、实训实习、校企合作、证书发放等事项。
(三)强化师资配备
牵头高校与合作中职学校优先配备优秀教师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精心选择有经验、管理能力强的老师作为试点项目的班主任,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试点项目的任课教师,其中既有教学能手,也有教学新秀,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不乏在全国以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的教师,还有不少班主任曾获得过省市级以上奖励和荣誉。
(四)加强学生管理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双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专业目标、学习方法、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励志成才。首先,经过广泛调研,制定针对试点项目学生的《试点项目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其次,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德育副主任为辅的日常管理模式。第三,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成长管理档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跟踪管理。第四,不定期召开试点班全体学生会议,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加强思想教育。最后,着力建立以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
(五)深化教学管理
牵头高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及由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研究和出台分段制培养的教学管理方案,构建教学保障机制。合作中职学校制定并完善各种教学规定以规范教学行为,对试点班实行广泛听课、评课制度,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从各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落实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定期督查教师教案的撰写设计、作业的批改和考卷、考试的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作为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牵头高校建立基础课程的联考制度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考分离制度。常州教育局已着手对9个试点项目开展语文、数学和外语全市统一联考工作,并拟于2015年6月正式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由各牵头高校自主出卷考核。
三、成效与亮点
(一)提出“学士+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市3所牵头高校在广泛吸收其他城市高校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学士+技师”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试点项目学生在毕业时既要获得学士学位,又要通过相应工种技师的应知应会考试,以增强就业机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士+技师”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理论为基础,以训练为抓手,以项目为引导,以能力为目标,实施集学士培养和技师培训为一体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试点专业生源质量
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常州地区2014年中招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咨询者络绎不绝。这表明,该项目顺应了广大中职学生的渴求。加上比较充分的招生宣传工作,本年度试点项目的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常州地区试点项目生源的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普高线,这样的生源质量为后续的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设定富有技术性与学术性的转段条件
牵头高校通过深入调研和与合作中职学校的反复沟通,设定了既体现技术性、又体现学术性的转段条件。即在坚持强化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学术性要求,毕竟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人才。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在中职阶段除获得体现技术性的技能等级证书外,还设定了体现学术性要求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求。 (四)提出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之所以进行试点,就是要探索不同于现有“对口单招”的人才选拔方式,因此,建立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是必然选择。试点项目双方经过反复磋商,提出了学分绩点和牵头高校参与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这对于探索改革“一考定终身”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方式是一种有益尝试。[3]
四、问题与困难
(一)面向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还需深化
尽管在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牵头高校与合作中职学校的交流、协调与合作较为深入,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但由于企业介入不深,使得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进展不尽如意。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还带有很浓的学科色彩,反映职业需求和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的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这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而产生培养上的偏差。[4]
(二)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中职的优势在于技能培训,本科院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如何在试点项目上把双方的优势有效地进行结合,尚需探索。同时,试点项目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方面尚未健全,需要多层次、多途径创新。此外,教师的交流机制需要建立。中职阶段的师资水平与本科院校教师的水平有差距,技能训练方式方法也有不同,需要相互不断沟通、交流、互访,才能达到相互融合。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扩大
根据相关要求,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统一使用规定的教材,与试点项目要求相比,知识体系较浅,与本科阶段内容的衔接度不够,所以针对项目试点班的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应当给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包括自主选择教材等。扩大学校教学自主权,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革。
(四)完善的过程监控机制尚待建立
从招生到培养,再到转段升学,牵头高校均需要对合作中职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该项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存在困难。因此,双方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机制。
(五)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从2014年试点项目的具体运行过程来看,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招生质量上和培养过程中。常州教育局在招生上给予了充分支持,划定的分数线接近中考总分的85%,使试点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培养过程中,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公共基础课程还未统一联考,常州地区3所牵头高校评价标准不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五、期望与建议
(一)加强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顶层设计
目前,江苏省已开展了3年试点,基于这3年经验,在积极吸取兄弟省份(如山东省)做法的基础上,亟需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比如,现在试点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如何从政策层面解决?试点项目的最终去向是什么?如何以现有试点经验为基础,设计出与普教体系相互渗透、融合,改变职教体系自我封闭、断头发展的路径等。[5]
(二)建立保证生源质量的招生制度
目前,省级层面针对试点项目招生的要求还过于宽泛和模糊,而市级层面则提出了具体的严格要求,牵头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归属管理层级有所不同,使得双方为了从源头上保证生源质量承受了多重压力,省教育厅应当分门别类对招生质量提出指标要求。
(三)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办学单位,亦或是社会和家长,均大力提倡企业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工作。但由于企业与学校利益诉求的矛盾,企业往往没有积极性真正、有效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甚至应当上升到省级政府层面统筹考虑和解决,并出台具体措施,比如税收优惠措施、补贴措施等。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2014年,常州地区各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妥善部署各项工作,动员教师、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胜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常州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常州进行了有益探索,全面提升了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职业教育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中本衔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3所本科高校、4所国示范中职学校的联手改革,为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邵元君.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借鉴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82-87.
[2]徐训锋.教学目标达成:基于江苏省职教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45-47.
[3]胡碧玉.加强分类指导全面系统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0-134.
[4]武新胜.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4-15.
[5]陆克斌.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14.
[责任编辑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