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兆华《茶馆》的舞台美术设计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话剧《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他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本文试从人物设定、舞台道具、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林兆华导演在1999年排演的新版《茶馆》中所展现的舞台美术创作的理解。
  关键词:茶馆;林兆华;舞台美术
  引言
  话剧《茶馆》和北京人艺的发展血脉相成,老舍先生在1956年为北京人艺创作了三幕话剧《茶馆》,全剧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一、从整体环境和人物设定来看导演的意图
  大幕一打开,老北京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豆汁儿、烧饼、油炸果子,叫卖声此起彼伏,呈现在舞台上的是宽敞的裕泰茶馆室内景象。按照原剧本中的描述,房屋非常高大,屋里摆放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在舞台的正后方是一扇通往街道的大门,舞台左侧还有一扇侧门,也通往街道,这两扇门都开着,再加之墙上半开半掩着的若干扇窗户,整个裕泰茶馆被包裹在屋外喧哗的街道中。为了展示一个完整的环境,街景和茶馆的构建是环绕式的,茶馆内景是一环,街景是二环,虽是两层环绕式近景、远景景别,但并不给人逼仄封闭的感受,反而因为敞开的门窗使得整个场景十分通透。形成了空的空间,如同中国国画白描一般,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人物设置上,《茶馆》一共有五十多个出场人物,第一幕中就出现了二十个角色,舞台空间的宽阔不仅是为了遵循原剧本的场景描述,更是为了在容纳诸多角色的同时使得舞台不会因过分拥挤而影响观演美感。裕泰茶馆是一个囊括人生百态的聚会之所,在这里,富人、贵人、平民百姓、说书算命的都可以买一碗茶坐在一起说家长里短,聊奇闻怪谈,它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是市井百态,所以能够容纳众多阶层鲜明的人物。到了第二幕,距前幕大约二十年,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期发动内战,二人的装束和前一幕差别明显,因为生意不景气,茶馆歇业了一阵子,王掌柜好不容易正准备重新开张,衣服已经变成了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常四爷的变化更是明显,已经从富贵人家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卖菜农夫,举止言行和衣着外表都带着时代洗涤过后的残破和不堪。
  二、从舞台道具和框架建构方面解析导演的创作思维
  在舞台道具方面,桌椅板凳的形态变化在老舍先生原剧本的舞台提示中就明确的写了出来,这是为了展现裕泰茶馆在时代更迭中努力存活所做出的改变,在剧中,第一幕清楚交代是长椅长凳,这是老北京大茶馆的标准配置。第二幕,剧本中的舞台提示是小桌和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老舍先生在此处是想要明确王利发对茶馆的“改良”,这个时期的王利发对于往常八面讨好的做法已经有些疲倦了,他对常四爷说:“自己是尽力而为”,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这样的“改良”并不是自发的想要“改革以使其变得更好”而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改变”而已,于是这些“改良”自然就会显得和茶馆的整体形象不是那么契合,藤椅、小桌、浅绿色的桌布自然是违和的,所以,林兆华导演在处理时就更夸张化了它们的违和感,长凳子干脆换成了靠背椅,桌子上都铺着蓝色格子桌布,看起来冲突却又十分无奈。第三幕,桌椅的不和谐又进一步加深了,有高的圆桌,有矮的圆桌,有长桌,有方桌,甚至于颜色都不一样,有旧旧的淡绿色,有偏黑的黄褐色,高矮不齐,颜色不一,更是凸显出茶馆努力存活却又捉襟见肘的岌岌可危的感觉,滑稽又悲凉。
  1958年焦菊隐和夏淳导演的《茶馆》是写实的、封闭的、完整的大茶馆形象,现在林兆华导演的这一版用歪歪扭扭、破旧不堪、相互拥挤又相互支撑着像是牌坊一样的木头搭建起了裕泰茶馆的轮廓,整体感觉茶馆的形象是倾斜的,没有固定偏向于哪一边,是一个完整的空间状态。高度写意的大环境,破败的、仿佛随时会坍塌的大茶馆框架实质上是一种变形夸张后的象征性隐喻,象征着那个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世界和人的生存状况,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舞台写意处理方法,显示了创作者具有较强的文本解构能力和很高的视点。到第二幕和第三幕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导演又利用灯光的调节使得整个茶馆的框架主体有一种越来越弱不经风,越来越不堪一击的沧桑感,并且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戏中,这些变化渐渐生效,直至剧终时,茶馆仿佛马上就要塌下来了。
  第一幕和第二幕相隔二十年,透过门窗可以看见街景已经由最初的喧哗变得稀疏,叫卖声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两个,仿佛还有些往日气息,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四处萧条。茶馆生意冷淡,要钱的比付钱的人还多,茶馆还没开张就要先应付各路官员的讨伐,这些人临走时连桌布都要拿走两块,本来就是勉强应付改良而铺上的桌布就这么轻易的被撕了去,这一点也揭示了“改良”的脆弱,因为只是应付而不得已的行为,所以也会在快速变化的社會环境中随时被撕扯掉。第二幕和第三幕间隔将近30年,街道上除了有时而巡街走过的巡逻兵以外,四下都极少能见到人了,能见到的也都是被动荡的社会折磨得失去了生活热情而努力挣扎着生存的人。在裕泰茶馆这个宽敞、高大但是却破败、残旧的建筑下,王利发坐在那里显得十分渺小,一辈子八方讨巧,各处打点为了存活的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经营下去了。
  北京人艺在创作风格上一直坚持现实主义,林兆华则被公认为是北京人艺的“逆子”,但这个“逆子”并不是个贬义的标签,而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不要做同一种风格的奴隶。所以,1999年的《茶馆》就是对经典剧目的一次创新尝试,尽管对这个版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导演在努力对经典作品寻找新方向的道路上仍旧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意它们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不同文化之间红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它能够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幽默、亲切, 所以我们应该予以
期刊
摘 要:文化志愿者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文化志愿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素养,促进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群众文化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实践,应当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精神需求,文化志愿者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更能吸引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活动。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期刊
摘 要: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历来为民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多民族的交融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从夏、商、周时开始产生,经过秦汉、魏晋、唐宋时期的不断发展演变,到明清至民国时期逐渐定型。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夏商周至秦汉時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  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河西,即黄河以西的地方。河西走廊,位于祖国的西北部,在自然地理上一般
期刊
摘 要:符号学是来源于西方的,此次进行中国传统春节的符号研究于我来说也许是一种尝试,但这是符合规律的。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说:“人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符号化的过程。”春节是我们中华文化最重要特征之一,将春节作为一种符号研究,是一个十分新颖的切入点。整片文章从符号学的思考方式出发,探究能指和所指在传统春节文化活动和图形符号上的体现,抽取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传统春节图形符号样式和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研究。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对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基础上,对其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具体建设与应用进行分析,以促进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提升。  关键词:藏品数据库;博物馆;重要性;应用  藏品数据库建设作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因素,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发展以及管理水平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前,我国一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发展中,对于藏品数据库建设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藏
期刊
摘 要: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人民带来曙光,也为欧洲艺术重启新的篇章,艺术上的突破在绘画风格上尤为显著。影响绘画风格转变的是艺术家的观看,文章从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马萨乔再到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达﹒芬奇三位伟大艺术家的观看主题和方式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风格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风格  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一种起源于意大利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解放运
期刊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关系着每个孩子的个人发展,紧系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着未来国家的总体素质。视觉艺术素养已成为儿童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儿童读物的插画是培养儿童视觉艺术素养最直接载体,优质的儿童读物可以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的认知、审美、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中国儿童读物传统媒材到当代儿童读物媒材进行剖析,对不同媒材表现进行探究,对儿童读物插画创作提供更多思路。多元媒材儿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强调鉴赏和认识中国内涵深邃、品种丰富、类型多样的民族音乐,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继承的一种需要,也是新时代跟踪和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介绍了民族音乐学核心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及其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教育 
期刊
摘 要:表演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以人(演员)表演,表演的是人(角色),表演给人(观众)看。作为戏剧艺术的特殊主体,演员集创作主体、创作材料于一身,而且又是创作成果的最终体现者,即三位一体。演员以自己的整个实体作为舞台角色的载体,这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所在,也是演员的困惑与难题。  关键词:话剧;表演;论证  剧本中的人物若要成为角色,便必须经由演员的身体与动作才能使之复活。由此形成演员的两个“自我
期刊
摘 要: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佛教美术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中国原有艺术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许多绘画、雕塑名家投身于佛教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将外来佛教美术样式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风格与样式,既是对它之前先秦、 秦汉美术的总结又是对它之后隋唐美术的开拓, 起了转折与通筋舒络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绘画;贡献  一、佛教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