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我先问:“同学们,今天3月12号,正好是植树节,大家想不想植树?”
学生异口同声:“想!”
我说:“作家傅雷说‘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表示课堂上一定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片段,小组合作探讨病因及处方。
要求每个成员不但要发言,而且有新意,有见地,努力做到看问题切中肯綮,不做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谈。
另外,小组内要自选一名代表,在讨论过程中记录小组内的讨论意见并进行整理,为起立发言做好充分准备。
小组讨论,让平时熟悉的同学在一起各抒己见,在各种思想的交锋中,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热情和灵活性。
三、全班交流,小组间互评互补,互相答疑。
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将小组讨论升级为全班大讨论,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总,而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解决。由这堂课交流的结果看,学生评价分析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阐述观点所运用的语言既条理又确切。例如,在交流学案中“事例运用方面应注意什么”时,经过三个小组的展示交流,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一要注意叙述事例时语言要精炼,要有侧重点;二要注意叙后有分析,不能简单的“材料+观点”;三要注意分析时必须紧扣观点,深入说理。就在大家刚总结完毕之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心里很清楚要紧扣观点分析说理,可我总感觉一到分析时就无话可说。”这时另外一位同学起来发言:“我认为如果遇到这种问题的同学,在分析说理时不妨有意识地运用一下那几种常见的例证分析法,如归纳分析法、反向假设法、因果分析法等等,这样你既有话说,又可以把道理讲清楚。”一个长期困扰一部分同学的难题就在这种交流中迎刃而解了。
四、修改问题片段,当堂巩固运用。
“修改”是本次作文讲评课的主体部分,我将点评片段2中的三个片段的修改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同时告知学生修改之后要进行佳作推荐展示,展示之后,小组间要进行循环点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一举两得。在展示优秀片段的过程中,3组修改的第三个片段出现了问题,原片段本来是要论证观点“只要追求过了,即使输了,人生也无悔”。而推荐的修改后的片段却以“我认为屈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对不起自己的人生,他是失败的”作结。这很显然是背离了材料,背离了话题,而起来评价的同学有的极力赞成,有的极力反对,双方争论不休。于是课堂又由修改生成了新的问题: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运用此种事例时,如何才能选准角度证明观点呢?这一问题的生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使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探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整个课堂因此变得更加灵动有活力。
五、教师相机点拨,答疑解惑。
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绝大部分都能解决,但偶尔也会出现思维偏差、分析问题方向偏离的情况,就像上面对屈原事例的修改便属于这种情况。为了避免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把握好课堂节奏,我及时制止了学生间的争论,在肯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的同时,谈了我的观点,并展示了我自己的修改成果。学生在听完我的点拨和修改后豁然开朗,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公正,分析运用事例材料时要首先找准材料与论点德吻合点,进而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证明观点。
六、针对目标进行迁移训练,检测讲评效果。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会综合运用例证分析法,所以在学案中我给同学们出示了与“勇敢的鱼”相似的一则材料,要求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提取信息,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综合运用几种例证分析法写一段议论性的语段。从学生当堂展示的写作成果看,在上次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立意不当、有事不会析理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本节课的讲评目标也成功达成了。
我先问:“同学们,今天3月12号,正好是植树节,大家想不想植树?”
学生异口同声:“想!”
我说:“作家傅雷说‘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表示课堂上一定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片段,小组合作探讨病因及处方。
要求每个成员不但要发言,而且有新意,有见地,努力做到看问题切中肯綮,不做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谈。
另外,小组内要自选一名代表,在讨论过程中记录小组内的讨论意见并进行整理,为起立发言做好充分准备。
小组讨论,让平时熟悉的同学在一起各抒己见,在各种思想的交锋中,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热情和灵活性。
三、全班交流,小组间互评互补,互相答疑。
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将小组讨论升级为全班大讨论,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总,而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解决。由这堂课交流的结果看,学生评价分析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阐述观点所运用的语言既条理又确切。例如,在交流学案中“事例运用方面应注意什么”时,经过三个小组的展示交流,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一要注意叙述事例时语言要精炼,要有侧重点;二要注意叙后有分析,不能简单的“材料+观点”;三要注意分析时必须紧扣观点,深入说理。就在大家刚总结完毕之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心里很清楚要紧扣观点分析说理,可我总感觉一到分析时就无话可说。”这时另外一位同学起来发言:“我认为如果遇到这种问题的同学,在分析说理时不妨有意识地运用一下那几种常见的例证分析法,如归纳分析法、反向假设法、因果分析法等等,这样你既有话说,又可以把道理讲清楚。”一个长期困扰一部分同学的难题就在这种交流中迎刃而解了。
四、修改问题片段,当堂巩固运用。
“修改”是本次作文讲评课的主体部分,我将点评片段2中的三个片段的修改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同时告知学生修改之后要进行佳作推荐展示,展示之后,小组间要进行循环点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一举两得。在展示优秀片段的过程中,3组修改的第三个片段出现了问题,原片段本来是要论证观点“只要追求过了,即使输了,人生也无悔”。而推荐的修改后的片段却以“我认为屈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对不起自己的人生,他是失败的”作结。这很显然是背离了材料,背离了话题,而起来评价的同学有的极力赞成,有的极力反对,双方争论不休。于是课堂又由修改生成了新的问题: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运用此种事例时,如何才能选准角度证明观点呢?这一问题的生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使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探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整个课堂因此变得更加灵动有活力。
五、教师相机点拨,答疑解惑。
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绝大部分都能解决,但偶尔也会出现思维偏差、分析问题方向偏离的情况,就像上面对屈原事例的修改便属于这种情况。为了避免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把握好课堂节奏,我及时制止了学生间的争论,在肯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的同时,谈了我的观点,并展示了我自己的修改成果。学生在听完我的点拨和修改后豁然开朗,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公正,分析运用事例材料时要首先找准材料与论点德吻合点,进而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证明观点。
六、针对目标进行迁移训练,检测讲评效果。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会综合运用例证分析法,所以在学案中我给同学们出示了与“勇敢的鱼”相似的一则材料,要求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提取信息,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综合运用几种例证分析法写一段议论性的语段。从学生当堂展示的写作成果看,在上次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立意不当、有事不会析理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本节课的讲评目标也成功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