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极思维”被称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今视觉艺术设计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道家哲学之“太极思维”的角度来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视觉设计的具体影响,并由此带来有关中国传统思维与传统设计关系的讨论。
[关键词]太极观念 太极思维 整体分合思维
我们从事设计创作时,其设计思维对创作课题会产生诸多应激性进而产生出相应的图形符号,而思维方式则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主体面貌。尽管由于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会出现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相对的,而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长期时期内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太极思维”则成为了各民族共同运用的主流思维方式。
太极思维
自从《周易大传》在《系辞》中首先运用了“太极”一词后,太极观念就有形无形地掌握着中国多数人的思想,掌握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太极观念大约在宋明以后通过阴阳鱼太极图而得以在我国思想界甚至在民间广为普及(图一)。而从道家学说“太极”元范畴里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即“太极思维”总结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以及运动的最一般的、不可缺少的、共同的、总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要对“太极思维”方式下一个简略的定义,就可以说:这是一种重整体、讲分合、重变化、以阴阳对待统一为基础的系统的立体的辩证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分为二”(以及一分为多)与“合二为一”(以及合多为一)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和谐辩证观、动态整体观,在综合中求分析,在分析中求综合,这是“太极观念”内涵的要点,也就是太极思维的理论基础。
这种“整体分合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太极思维”的主体,影响着我国许多视觉设计者的工作方向。其哲学辩证思维对于传统设计影响深远,对于从事设计工作带来的启发与帮助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太极思维与传统设计之形
我们来看极具太极思维痕迹的作品——凤凰卫视台台标(图二),这是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的构架紧合太极图之形,凤凰与双鱼,皆是由“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对立统一体来表示。任何事物,首先是一个整体,这和阴阳鱼太极图相似。而这个整体则由两个部分、两种因素或发生关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因而这个整体又是来自于“合二为一”。
台标设计者的创作思维把握住了太极图的特点,采用旋转的一正一反两只图案化了的凤和凰组合加以表达,这种旋转图案极大地契合了太极图的结构,香港凤凰卫视台的“旋转的凤凰”台标,既具有太极图的结构因素,又可以看到传统的凤凰图,龙凤图的影子。以至于香港凤凰卫视台开通后,其台标双凤就以鲜明流畅形式感强的特色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采用的凤凰基本形则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现代汉语词典对凤凰一词释义: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所以她可以代表喜庆、吉祥、高贵、高尚,还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宋玉曾经将其老师屈原比作凤凰,在所作的《九辩》中写道“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由凤凰派生出来的词也多是形容美好或珍贵的事物,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凤鸣朝阳、凤毛麟角等。而他的旋转组织结构、阴阳分合旋转则又有重生、涅磐、万象更新,生生不息之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独特的魅力。香港凤凰卫视台的定位是以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她选择凤凰作为台名本身就是期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志吸引观众 。设计者创作思维借鉴了传统的凤凰图案(图三),并将凤凰图案高度简化,把凤凰图案上的翅膀、眼睛爪子等细节统统去掉,仅余下三根羽毛代表凤凰,达到了标志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的目的。香港是一个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多的地区,但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仍有独到的认识 ,而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在作品上表现的既准确又到位。
视觉作品的表现力,一部分来自对形式内在规律的把握,另一部分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悟和创造性的想象力。类似于上述图形结构的不在少数,最早可见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出土的彩陶罐及同时期纺轮上的装饰。这些图案可能对后来道家的太极图及思想产生过影响。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这种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具有极强太极思维创作的传统图案在我们生活中频频出现,成为一种基本的结构图式,如历代龙凤图,这些图案广泛出现在织物、印花布和陶瓷器上。
从“整体”出发,经过分与合,然后又回到“整体”。这是太极思维的核心,即“整体分合思维”的方式。中国民生银行标志也是“分与合”思维方式创作的优秀典范之一(图四)。它将两个圆形方孔钱的图样利用构成艺术的手法进行了艺术划分,其中运用分离,使形(面)与形(面)互补接触,但始终保持若干距离;运用差叠,将形(面)与形(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而后运用联合,将形(面)与形(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的形(面)联合成为一个新的、多元化的形象。构成关系沿袭了“阴阳鱼太极图”的骨式,有继承又有创新。正如《易传系词》所云:“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之为书也,……为变所适。”故而,分与合、首先应着眼于整体,“分”不是乱分、“合”也不是凑合,民生银行的标志将分合关系合理的进行了设计。在创作思维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维。他所用的基本形是圆形方孔钱,其本身就有着朴素的哲学观,《淮南子》有言:“天圆地方、道在中央”。魏晋时期,鲁褒在《钱神论》一文中曾经这样形容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而用古钱来创作这也符合银行业的特点。同时,两枚钱币的循环骨式结构契合了太极思维整体阴阳分合、循环反复、生生不息的寓意,又给予了对自己行业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太极思维与传统设计之意
对于“意”在此笔者主要谈的是“太极思维”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和谐辩证观、动态整体观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对于传统设计的影响。这与我们平时谈到画论中的“意象”有相似之处,即以意来表象、以象来表意。就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一样,人面代表恐怖权威、狮身代表力量是同样的道理。林风眠也清楚地指出:“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写实的一面。东方艺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
中国传统特色的“太极思维”对于传统设计的引导在“写意”的范畴下也有明显的痕迹。
2008年“申奥”标志(图五),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的主体间架,它采用的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作者陈绍华自己谈起在创作申奥标志时,曾向同行们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能代表中国形象且最简洁的图形是什么?大家讨论后的结论是 “太极图”。太极图之所以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是因为他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精神与思想的接近,它涵盖了世界万物生生不息之秘诀,它是中国乃至东方哲学思想之根源。由此可见,“太极思维”对于设计工作者影响之深。设计者采用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某一静态将这种深奥的这些思想以简洁的图形表达出来,并使之与奥运五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让熟悉中国文化的国民和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能通过图像得到解读。
太极思维的思维是重整体性的思维,重事物相互联系的诸要素、诸事物的整体联系、整体关系的思维。我们来看中国联通的公司标识(图六),它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盘长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这种中国特色的装饰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生活中的事物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中国联通的公司标识设计创意正是将中国结的传统发展意完全进行了继承。(图七)“盘长结”是用一整根丝绳,通过始终不断、顺理成章的穿梭、缠绕编织成没有正反、左右对称、首尾相接、无始无终的结饰,这种独特的意识造型手法本身就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包含着大千世界中万物终生的自然规律,寄寓着吉祥、平和、完满好运没有终结。中国联通的标识释义是“让一切自由连通”。而“一切”体现了“广泛”,“自由”体现了“顺畅”,“连通”体现了“和谐”, 这都表明,设计者既参考了“盘长结”的形,又借鉴了其意。设计创意中的思考方式无一不印证出“太极思维”对其影响之深。
小结
综合上述,中国传统主流思维,特别是中国传统主流哲学的思维方式“太极思维”概括出了宇宙万物的本体、结构、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异发展的动力、机制皆为“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与“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的统一动态整体。因此 “太极思维”讲阴阳辩证关系的“整体分合思维”给我们由古至今的视觉设计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作用,不仅用醍醐灌顶般的方式给了我们灵感,更给与了我们设计传统题材风格作品了内涵上的支持。
“太极思维”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思维”、“立体思维”。以他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也会吸收任何有利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从事视觉设计的工作者而言,它的指导意义不仅仅是将其表面形态参照应用,更应该将这种“一分为二(多)”与“合二(多)为一”相融合的产物,集思维的辩证性、集体性、立体性、分合对立统一性于一身的思维方式作为优秀的哲学思维加以继承,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思维——太极思维,还应该灵活、合理、适时的应用于传统视觉设计之中并予以发扬传播。
参考文献
[1]杨成寅.太极哲学 [M].学林出版社,上海,2004。
[2]胡玉康.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J].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2004
[关键词]太极观念 太极思维 整体分合思维
我们从事设计创作时,其设计思维对创作课题会产生诸多应激性进而产生出相应的图形符号,而思维方式则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主体面貌。尽管由于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会出现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相对的,而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长期时期内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太极思维”则成为了各民族共同运用的主流思维方式。
太极思维
自从《周易大传》在《系辞》中首先运用了“太极”一词后,太极观念就有形无形地掌握着中国多数人的思想,掌握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太极观念大约在宋明以后通过阴阳鱼太极图而得以在我国思想界甚至在民间广为普及(图一)。而从道家学说“太极”元范畴里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即“太极思维”总结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以及运动的最一般的、不可缺少的、共同的、总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要对“太极思维”方式下一个简略的定义,就可以说:这是一种重整体、讲分合、重变化、以阴阳对待统一为基础的系统的立体的辩证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分为二”(以及一分为多)与“合二为一”(以及合多为一)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和谐辩证观、动态整体观,在综合中求分析,在分析中求综合,这是“太极观念”内涵的要点,也就是太极思维的理论基础。
这种“整体分合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太极思维”的主体,影响着我国许多视觉设计者的工作方向。其哲学辩证思维对于传统设计影响深远,对于从事设计工作带来的启发与帮助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太极思维与传统设计之形
我们来看极具太极思维痕迹的作品——凤凰卫视台台标(图二),这是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的构架紧合太极图之形,凤凰与双鱼,皆是由“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对立统一体来表示。任何事物,首先是一个整体,这和阴阳鱼太极图相似。而这个整体则由两个部分、两种因素或发生关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因而这个整体又是来自于“合二为一”。
台标设计者的创作思维把握住了太极图的特点,采用旋转的一正一反两只图案化了的凤和凰组合加以表达,这种旋转图案极大地契合了太极图的结构,香港凤凰卫视台的“旋转的凤凰”台标,既具有太极图的结构因素,又可以看到传统的凤凰图,龙凤图的影子。以至于香港凤凰卫视台开通后,其台标双凤就以鲜明流畅形式感强的特色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采用的凤凰基本形则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现代汉语词典对凤凰一词释义: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所以她可以代表喜庆、吉祥、高贵、高尚,还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宋玉曾经将其老师屈原比作凤凰,在所作的《九辩》中写道“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由凤凰派生出来的词也多是形容美好或珍贵的事物,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凤鸣朝阳、凤毛麟角等。而他的旋转组织结构、阴阳分合旋转则又有重生、涅磐、万象更新,生生不息之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独特的魅力。香港凤凰卫视台的定位是以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她选择凤凰作为台名本身就是期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志吸引观众 。设计者创作思维借鉴了传统的凤凰图案(图三),并将凤凰图案高度简化,把凤凰图案上的翅膀、眼睛爪子等细节统统去掉,仅余下三根羽毛代表凤凰,达到了标志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的目的。香港是一个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多的地区,但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仍有独到的认识 ,而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在作品上表现的既准确又到位。
视觉作品的表现力,一部分来自对形式内在规律的把握,另一部分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悟和创造性的想象力。类似于上述图形结构的不在少数,最早可见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出土的彩陶罐及同时期纺轮上的装饰。这些图案可能对后来道家的太极图及思想产生过影响。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这种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具有极强太极思维创作的传统图案在我们生活中频频出现,成为一种基本的结构图式,如历代龙凤图,这些图案广泛出现在织物、印花布和陶瓷器上。
从“整体”出发,经过分与合,然后又回到“整体”。这是太极思维的核心,即“整体分合思维”的方式。中国民生银行标志也是“分与合”思维方式创作的优秀典范之一(图四)。它将两个圆形方孔钱的图样利用构成艺术的手法进行了艺术划分,其中运用分离,使形(面)与形(面)互补接触,但始终保持若干距离;运用差叠,将形(面)与形(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而后运用联合,将形(面)与形(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的形(面)联合成为一个新的、多元化的形象。构成关系沿袭了“阴阳鱼太极图”的骨式,有继承又有创新。正如《易传系词》所云:“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之为书也,……为变所适。”故而,分与合、首先应着眼于整体,“分”不是乱分、“合”也不是凑合,民生银行的标志将分合关系合理的进行了设计。在创作思维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维。他所用的基本形是圆形方孔钱,其本身就有着朴素的哲学观,《淮南子》有言:“天圆地方、道在中央”。魏晋时期,鲁褒在《钱神论》一文中曾经这样形容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而用古钱来创作这也符合银行业的特点。同时,两枚钱币的循环骨式结构契合了太极思维整体阴阳分合、循环反复、生生不息的寓意,又给予了对自己行业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太极思维与传统设计之意
对于“意”在此笔者主要谈的是“太极思维”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和谐辩证观、动态整体观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对于传统设计的影响。这与我们平时谈到画论中的“意象”有相似之处,即以意来表象、以象来表意。就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一样,人面代表恐怖权威、狮身代表力量是同样的道理。林风眠也清楚地指出:“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写实的一面。东方艺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
中国传统特色的“太极思维”对于传统设计的引导在“写意”的范畴下也有明显的痕迹。
2008年“申奥”标志(图五),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的主体间架,它采用的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作者陈绍华自己谈起在创作申奥标志时,曾向同行们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能代表中国形象且最简洁的图形是什么?大家讨论后的结论是 “太极图”。太极图之所以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是因为他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精神与思想的接近,它涵盖了世界万物生生不息之秘诀,它是中国乃至东方哲学思想之根源。由此可见,“太极思维”对于设计工作者影响之深。设计者采用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某一静态将这种深奥的这些思想以简洁的图形表达出来,并使之与奥运五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让熟悉中国文化的国民和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能通过图像得到解读。
太极思维的思维是重整体性的思维,重事物相互联系的诸要素、诸事物的整体联系、整体关系的思维。我们来看中国联通的公司标识(图六),它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盘长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这种中国特色的装饰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生活中的事物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中国联通的公司标识设计创意正是将中国结的传统发展意完全进行了继承。(图七)“盘长结”是用一整根丝绳,通过始终不断、顺理成章的穿梭、缠绕编织成没有正反、左右对称、首尾相接、无始无终的结饰,这种独特的意识造型手法本身就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包含着大千世界中万物终生的自然规律,寄寓着吉祥、平和、完满好运没有终结。中国联通的标识释义是“让一切自由连通”。而“一切”体现了“广泛”,“自由”体现了“顺畅”,“连通”体现了“和谐”, 这都表明,设计者既参考了“盘长结”的形,又借鉴了其意。设计创意中的思考方式无一不印证出“太极思维”对其影响之深。
小结
综合上述,中国传统主流思维,特别是中国传统主流哲学的思维方式“太极思维”概括出了宇宙万物的本体、结构、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异发展的动力、机制皆为“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与“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的统一动态整体。因此 “太极思维”讲阴阳辩证关系的“整体分合思维”给我们由古至今的视觉设计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作用,不仅用醍醐灌顶般的方式给了我们灵感,更给与了我们设计传统题材风格作品了内涵上的支持。
“太极思维”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思维”、“立体思维”。以他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也会吸收任何有利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从事视觉设计的工作者而言,它的指导意义不仅仅是将其表面形态参照应用,更应该将这种“一分为二(多)”与“合二(多)为一”相融合的产物,集思维的辩证性、集体性、立体性、分合对立统一性于一身的思维方式作为优秀的哲学思维加以继承,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思维——太极思维,还应该灵活、合理、适时的应用于传统视觉设计之中并予以发扬传播。
参考文献
[1]杨成寅.太极哲学 [M].学林出版社,上海,2004。
[2]胡玉康.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J].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