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道是我之文章不值几,为悼亡驴拿起了笔。我多想救你出去呀,可惜没了力气……
编者按:
2008年12月,时值上山下乡运动开展40周年纪念,本刊开设专题,刊登《我的北大荒记忆》及《青春的祭坛》两篇约稿之后,读者反馈良多。此文即为其中之一。如作者所言:
贵刊有关上山下乡的文章勾起我的回忆。在我的北大荒记忆中,往事历历,难以忘怀,其中一件特别难忘——
我是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呆就是8年。
今年是我们下乡的第40个年头。元旦刚过,几位战友就聚在一起,商量着要回第二故乡。
日子过得真快,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染霜,有的已英年早逝,撒手人寰。几个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说着说着又说起我淹驴那件事儿——
1971年的夏天,正值北大荒黑土地上的夏锄大忙时节。那时,我们团用几句顺口溜当口号:“早上两点半,一天三顿饭,晚上干到看不见,铁锁把门看,烟筒不冒烟,人车全在地里边。”虽说有点夸张,但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忙程度。
我属于那种极不能干活儿的人,铲地时每人一根垄,那地一眼望不到边。铲着铲着本人就成了倒数第一,还总是铲了麦苗留下了,草。
有一次,全排人都回来接我,接了半天,才看见我。这样一来,既连累了大伙儿,又容易出事儿。那时,可是啥事儿都能上纲上线,动辄就开个会批判你,还有个词儿,叫“一事一议一分析”。
经“分析”,决定让我到水房烧水,这在当时可是个好活儿。说是好活儿,其实也挺累,就是不用下地了。
食堂前面有个水房,水房中有一个锅炉;水房的旁边是一口安着辘轳的水井。我的任务是供应男女宿舍的知青用水。每天几次把锅炉的水加满,每次都要从井中摇上好几十桶水。
最不给劲的是那口井,宿舍和食堂都要用这井水,我们连的几口井水都少,可能是地势造成的,当地叫“草皮子水”经常是打上十几桶水就没水了,就得等着井里的水往上缓。
大忙季节,傍晚大家从地里回来需要大量的水,供水量远远不够。于是,我就经常到离驻地不远的窑地去拉水。那儿有口井,不但井水深些,用水的人也少。
拉水时套上一辆牛车,车上装个大水罐;还要牵头毛驴,套到那口井的水车上。把牛车靠到水渠旁。毛驴拉动水车,水从井中车出,顺水渠流入牛车上的水罐中。
一天傍晚,天阴沉沉的,看样子要下雨。井里又打不上水来了。我赶紧套上牛车,牵了一头小毛驴,往窑地赶去。
到了窑地的井旁,天阴得更厉害了,空中电闪雷鸣。毛驴和牛都变得异常烦躁不安。好不容易在井台上套好了驴,下面的牛车跑了。
我赶紧下去拽着老牛往后靠车,老牛犯起牛脾气,怎么也拽不动,一不留神,大牛蹄子踩到我脚面上,可疼了。
我顾不得疼痛,使出吃奶的劲儿靠好了牛车。借着闪电往井台上一看:
咦,驴咋没了?
大概是跑了。我赶紧搬来块石头塞住牛车的轱辘,稳住老牛。再到井台上,四处张望:驴呢,能跑到哪儿去呢?
这盹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又是一个闪电,我扭头一看,毛驴的缰绳还在水车上,坏了,驴掉井里了!
从那小小的井口往下看:驴就在离井口不远处悬着,连着缰绳的笼头就要脱落了。
我本能地伸出手去拽缰绳,没想到驴见到我,使劲挣扎,不挣扎还好,这一挣扎,套在驴头上的笼头褪了下来,只听叮叮当当……哐,重物落水的巨响。
这下可槽了,这驴是不是淹死了?
井中有一根像烟囱一样的水管,我就顺着水管下了井。
井里黑乎乎的,只能借着井口的亮光往下看。快到井底时,我听到吭哧吭哧的喘气声,仔细一看,只见驴头扬起在水面上,两个大鼻孔一张一合地喘着粗气,驴的两只眼睛看着我,它眼中射出的分明是希望的光。
得赶紧救驴啊!我又顺着水管爬了上来,牛车没了踪影,雨已经下了起来。
我冲着远处大声喊:
“有人吗?快来救驴呀。”
碰巧窑地有几个女知青在脱砖坯,听到喊声跑过来问:
“咋啦,咋啦?”
“驴掉井里了。”
“啊?!”
那几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咋回事,有的回去叫人,有的去找绳子,我在雨中焦急地等待着。
绳子终于找来了,绳头拴在腰里,我又下井了。
到了井底,我扑通一下跳到井水里,哎呀!那时我真正体会到“寒彻骨”的滋味——北大荒的井水即使在盛夏电是冰凉冰凉的。
水不太深,没不了我,我上牙不断地敲打着下牙,哆哆嗦嗦地把绳子从驴肚子下面绕了过去,然后结结实实地系了个“练马扣”,冲着井口喊:
“好了,往上拉。”
只听电筒光柱后面传出一个上海女声:
“不行的,你要先上来。”
嘿,还真是,这句话救了我一命。于是,我哆哆嗦嗦地爬了上来,站在井口指挥,拉呀、拉呀……从井口往下看,已经能看到驴头了。
我从井口伸出手去准备拽驴的前腿。就在这时,我看到驴在不断地挣扎,而绳子已从肚子上滑到前腿:
“快,拉呀,就差一点儿了。”
说时迟,那时快,拉绳子的几个人一起往后倒去,井中又一次传来重物落水的声音。这会儿人要是在井里非被砸死不可。
没办法,我又下去了,驴好像还没死,我潜入冰凉的水中,把绳子拴到驴的前腿上,然后爬到井上,又开始满怀希望地拽绳子。
可这回刚拽了几下驴就又掉下去了,想必是绳子没拴结实。我湿透的全身在不停地颤抖,迷迷糊糊地拉开架势还要再下去。
这时,从食堂又跑过来几个人,见此情景,说啥也不让我再下井了。有人把我扶到烧窑老头住的房子里,以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等我在热炕上醒来时,天已大亮。
我尽力回想:驴救没救上来呢?
从窑地回到水房,锅炉空了,火也灭了,人又都下地了。食堂门口黑乎乎的摆的是啥?走近一看:呦,驴皮!
找人一问才知道,那驴连摔带呛死在井里了,救驴的人只能从井里把死驴拽了上来,拉到食堂,连夜剔骨去皮,准备包驴肉馅包子给地里送去。
我惘然若失,站在驴皮前好半天没缓过神儿来。
吃了驴肉馅包子的人都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真好吃。”而我却吃不下去,老想着那驴在井中的目光。
我也不是思想有多进步,为集体财产勇于献身,只是感觉那小毛驴怪可冷的。我还怕有人上纲上线,给我扣个破坏集体财产的罪名,就是让我赔驴我也赔不起。
于是,我写了“拉水淹驴经过及认识”作为检查交了上去,记得交检查的时候,主管畜牧的张连长看了髓乐,说:
“知道了,知道了。”没说处分我。
过了几天,我写了一篇“祭文”,拿到窑地那口井旁,高声朗读后烧了。
至今记得那“祭文”的开头几句:
莫道是我之文章不值几,为悼亡驴拿起了笔。殊不知是我害死了你呒勤劳无辜的小毛驴。黑漆漆的深井里,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我多想救你出去呀,可惜没了力气……
编者按:
2008年12月,时值上山下乡运动开展40周年纪念,本刊开设专题,刊登《我的北大荒记忆》及《青春的祭坛》两篇约稿之后,读者反馈良多。此文即为其中之一。如作者所言:
贵刊有关上山下乡的文章勾起我的回忆。在我的北大荒记忆中,往事历历,难以忘怀,其中一件特别难忘——
我是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呆就是8年。
今年是我们下乡的第40个年头。元旦刚过,几位战友就聚在一起,商量着要回第二故乡。
日子过得真快,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染霜,有的已英年早逝,撒手人寰。几个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说着说着又说起我淹驴那件事儿——
1971年的夏天,正值北大荒黑土地上的夏锄大忙时节。那时,我们团用几句顺口溜当口号:“早上两点半,一天三顿饭,晚上干到看不见,铁锁把门看,烟筒不冒烟,人车全在地里边。”虽说有点夸张,但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忙程度。
我属于那种极不能干活儿的人,铲地时每人一根垄,那地一眼望不到边。铲着铲着本人就成了倒数第一,还总是铲了麦苗留下了,草。
有一次,全排人都回来接我,接了半天,才看见我。这样一来,既连累了大伙儿,又容易出事儿。那时,可是啥事儿都能上纲上线,动辄就开个会批判你,还有个词儿,叫“一事一议一分析”。
经“分析”,决定让我到水房烧水,这在当时可是个好活儿。说是好活儿,其实也挺累,就是不用下地了。
食堂前面有个水房,水房中有一个锅炉;水房的旁边是一口安着辘轳的水井。我的任务是供应男女宿舍的知青用水。每天几次把锅炉的水加满,每次都要从井中摇上好几十桶水。
最不给劲的是那口井,宿舍和食堂都要用这井水,我们连的几口井水都少,可能是地势造成的,当地叫“草皮子水”经常是打上十几桶水就没水了,就得等着井里的水往上缓。
大忙季节,傍晚大家从地里回来需要大量的水,供水量远远不够。于是,我就经常到离驻地不远的窑地去拉水。那儿有口井,不但井水深些,用水的人也少。
拉水时套上一辆牛车,车上装个大水罐;还要牵头毛驴,套到那口井的水车上。把牛车靠到水渠旁。毛驴拉动水车,水从井中车出,顺水渠流入牛车上的水罐中。
一天傍晚,天阴沉沉的,看样子要下雨。井里又打不上水来了。我赶紧套上牛车,牵了一头小毛驴,往窑地赶去。
到了窑地的井旁,天阴得更厉害了,空中电闪雷鸣。毛驴和牛都变得异常烦躁不安。好不容易在井台上套好了驴,下面的牛车跑了。
我赶紧下去拽着老牛往后靠车,老牛犯起牛脾气,怎么也拽不动,一不留神,大牛蹄子踩到我脚面上,可疼了。
我顾不得疼痛,使出吃奶的劲儿靠好了牛车。借着闪电往井台上一看:
咦,驴咋没了?
大概是跑了。我赶紧搬来块石头塞住牛车的轱辘,稳住老牛。再到井台上,四处张望:驴呢,能跑到哪儿去呢?
这盹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又是一个闪电,我扭头一看,毛驴的缰绳还在水车上,坏了,驴掉井里了!
从那小小的井口往下看:驴就在离井口不远处悬着,连着缰绳的笼头就要脱落了。
我本能地伸出手去拽缰绳,没想到驴见到我,使劲挣扎,不挣扎还好,这一挣扎,套在驴头上的笼头褪了下来,只听叮叮当当……哐,重物落水的巨响。
这下可槽了,这驴是不是淹死了?
井中有一根像烟囱一样的水管,我就顺着水管下了井。
井里黑乎乎的,只能借着井口的亮光往下看。快到井底时,我听到吭哧吭哧的喘气声,仔细一看,只见驴头扬起在水面上,两个大鼻孔一张一合地喘着粗气,驴的两只眼睛看着我,它眼中射出的分明是希望的光。
得赶紧救驴啊!我又顺着水管爬了上来,牛车没了踪影,雨已经下了起来。
我冲着远处大声喊:
“有人吗?快来救驴呀。”
碰巧窑地有几个女知青在脱砖坯,听到喊声跑过来问:
“咋啦,咋啦?”
“驴掉井里了。”
“啊?!”
那几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咋回事,有的回去叫人,有的去找绳子,我在雨中焦急地等待着。
绳子终于找来了,绳头拴在腰里,我又下井了。
到了井底,我扑通一下跳到井水里,哎呀!那时我真正体会到“寒彻骨”的滋味——北大荒的井水即使在盛夏电是冰凉冰凉的。
水不太深,没不了我,我上牙不断地敲打着下牙,哆哆嗦嗦地把绳子从驴肚子下面绕了过去,然后结结实实地系了个“练马扣”,冲着井口喊:
“好了,往上拉。”
只听电筒光柱后面传出一个上海女声:
“不行的,你要先上来。”
嘿,还真是,这句话救了我一命。于是,我哆哆嗦嗦地爬了上来,站在井口指挥,拉呀、拉呀……从井口往下看,已经能看到驴头了。
我从井口伸出手去准备拽驴的前腿。就在这时,我看到驴在不断地挣扎,而绳子已从肚子上滑到前腿:
“快,拉呀,就差一点儿了。”
说时迟,那时快,拉绳子的几个人一起往后倒去,井中又一次传来重物落水的声音。这会儿人要是在井里非被砸死不可。
没办法,我又下去了,驴好像还没死,我潜入冰凉的水中,把绳子拴到驴的前腿上,然后爬到井上,又开始满怀希望地拽绳子。
可这回刚拽了几下驴就又掉下去了,想必是绳子没拴结实。我湿透的全身在不停地颤抖,迷迷糊糊地拉开架势还要再下去。
这时,从食堂又跑过来几个人,见此情景,说啥也不让我再下井了。有人把我扶到烧窑老头住的房子里,以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等我在热炕上醒来时,天已大亮。
我尽力回想:驴救没救上来呢?
从窑地回到水房,锅炉空了,火也灭了,人又都下地了。食堂门口黑乎乎的摆的是啥?走近一看:呦,驴皮!
找人一问才知道,那驴连摔带呛死在井里了,救驴的人只能从井里把死驴拽了上来,拉到食堂,连夜剔骨去皮,准备包驴肉馅包子给地里送去。
我惘然若失,站在驴皮前好半天没缓过神儿来。
吃了驴肉馅包子的人都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真好吃。”而我却吃不下去,老想着那驴在井中的目光。
我也不是思想有多进步,为集体财产勇于献身,只是感觉那小毛驴怪可冷的。我还怕有人上纲上线,给我扣个破坏集体财产的罪名,就是让我赔驴我也赔不起。
于是,我写了“拉水淹驴经过及认识”作为检查交了上去,记得交检查的时候,主管畜牧的张连长看了髓乐,说:
“知道了,知道了。”没说处分我。
过了几天,我写了一篇“祭文”,拿到窑地那口井旁,高声朗读后烧了。
至今记得那“祭文”的开头几句:
莫道是我之文章不值几,为悼亡驴拿起了笔。殊不知是我害死了你呒勤劳无辜的小毛驴。黑漆漆的深井里,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我多想救你出去呀,可惜没了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