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似乎越来越不会问问题了,问问题越来越少了,问问题的意识越来越淡漠了,他们看上去没有问题,也找不到问题可问,所问的问题大都是试卷上的考题,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中的社会现象离得越来越远了。数学课堂本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或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请教老师的帮助和提示的思维过程。问题被简单地异化为考卷上的几十道试题的罗列,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的兴奋来自于较高分数的取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鉴于此,我就如何在课堂上把生活化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获得了一些认识。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觉的 “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上课前要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学会教学内容的最佳状态,教师将爱心、信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注意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渲染,用形象的体态语言诱导,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新奇而情感丰富的世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忘我学习的情境之中,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情境的创设中融入生活的元素,为数学问题的呈现作铺垫。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借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情境创设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有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展示、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生五人一组与老师同步完成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要数清到底几次正好装满。实验做完后,老师问:你们做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有实验经验,纷纷举手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这样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认识的乐趣。
三、示范如何把生活化的问题提炼并转化为数学问题。
除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外,还要舍弃非本质的语言描述,将生活情境抽象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认准已知信息,探求未知信息,借助于数与数之间的计算或换算,求得理想的答案。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离也不开实践活动,故此,实践是智力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问题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问题。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
提问:“我们怎么来统计校门口来往的各种车辆?”
生1:我用打“√”来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客车,就在客车栏里打一个“√”。也可以用画“○”或“△”等图案。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能想到用符号和画图来表示,相信你一定会在画画上有所成就的!
生2:可以用“正”字作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货车,就在货车栏里写一笔。
师:你真了不起!能知道我国传统的写“正”字统计法,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了解很多!
生3:我们几个人合作,一人计一种车辆,也用写“正”字的方法统计。
师:真不简单!在一个人计算有困难时,能想到与同伴合作,你的合作意识真强!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能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剥离非数学因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四、引导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要鼓励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如:低年级可以写买卖的计算问题,中年级可以写生活中碰到的买彩票、摸奖等可能性的概率问题,高年级可以写打折、利息等实际问题。当然,具体要根据各个年级所学的知识点有目的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把近来所学的知识点联系到生活实际。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肤浅可笑,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再加上正确巧妙的引导,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定会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方法,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觉的 “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上课前要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学会教学内容的最佳状态,教师将爱心、信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注意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渲染,用形象的体态语言诱导,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新奇而情感丰富的世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忘我学习的情境之中,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情境的创设中融入生活的元素,为数学问题的呈现作铺垫。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借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情境创设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有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展示、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生五人一组与老师同步完成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要数清到底几次正好装满。实验做完后,老师问:你们做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有实验经验,纷纷举手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这样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认识的乐趣。
三、示范如何把生活化的问题提炼并转化为数学问题。
除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外,还要舍弃非本质的语言描述,将生活情境抽象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认准已知信息,探求未知信息,借助于数与数之间的计算或换算,求得理想的答案。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离也不开实践活动,故此,实践是智力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问题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问题。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
提问:“我们怎么来统计校门口来往的各种车辆?”
生1:我用打“√”来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客车,就在客车栏里打一个“√”。也可以用画“○”或“△”等图案。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能想到用符号和画图来表示,相信你一定会在画画上有所成就的!
生2:可以用“正”字作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货车,就在货车栏里写一笔。
师:你真了不起!能知道我国传统的写“正”字统计法,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了解很多!
生3:我们几个人合作,一人计一种车辆,也用写“正”字的方法统计。
师:真不简单!在一个人计算有困难时,能想到与同伴合作,你的合作意识真强!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能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剥离非数学因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四、引导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要鼓励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如:低年级可以写买卖的计算问题,中年级可以写生活中碰到的买彩票、摸奖等可能性的概率问题,高年级可以写打折、利息等实际问题。当然,具体要根据各个年级所学的知识点有目的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把近来所学的知识点联系到生活实际。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肤浅可笑,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再加上正确巧妙的引导,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定会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方法,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