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为核心的组织方式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NI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组织原则的最大特色就是家,家族企业、家国、家天下这些概念正好说明了组织家的原则也是中国人组织其他组织的原则。
  中国人的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的概念。中国的家族是以扩大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父权力为主的社会职能单位。而西方的家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男女结合,为的是生育和养育,培育后代是所有家庭功能中最核心的一件事,所以变成小家庭制度,因为小家庭就足以支撑培育后代的责任。但是中国的家,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扩大家族,甚至是一个宗族,扮演的角色功能非常多,教、养、卫,全部都在其中。现代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职能都在一个家族中间完成,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教育功能以及对外保卫等。西方为什么有现代国家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家庭越来越只扮演单一功能,其他功能都分离出去,就产生了现代无所不管的万能政府。乡土中国刚好相反,社会功能全部可以在家族之内解决,所以不会需要现代政府的介入。
  这种多功能角色的家,使得中国家庭成为费孝通笔下的“男女有别”社会。中国男女的结合只是构成家族各项功能中间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是为了要抚育后代和家族传续,其它的教、养、卫的功能则有赖于整个家族的支持。男女结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族。夫妇之间,就像是一个内部有分工的组织单位,男的下田,女的做菜、洗衣。运作的核心就是家族中的男人和男人在一起播种、收成,组织乡团等等活动;女人和女人在一起养小孩、织缝衣服等等,家族之中男的和男的工作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形成一个“男女有别”的乡土社会。在经济上,甚至形成费孝通观察江南乡村经济时发觉的“男耕女织”现象,也就是男掌农业、女掌“工业”(养蚕纺织业)的江南经济。
  在中国,家族成为分工与合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让中国人培养出以家族为核心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以一个家族的人为主要干部,分掌各个重要职位,以组织一群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目标。有时,家族也会与外人拉近关系,形成“拟似家人”关系,好像一个家族成员一样共营组织生活。
  所以在经济组织上,中国人形成“家族企业”,多半是以家族成员为核心,组织成公司的领导阶层,但有时也会将一些“老臣”纳入“家族”之中,仍以“家族”成员相处的原则与“老臣”共营组织。在企业管理上,中国人将家的概念扩及整个企业,希望公司要像家一样,员工对公司有家一般的认同,领导者也要像家父,提供员工家的感觉。在企业之外的网络式经济中,中国人也以“家族”的概念扩及于一群“称兄道弟”的生意伙伴间,相互为上下游,共同投资,成为一个“企业家族”。
  家族中心的组织方式,不但使中国企业保持家族企业的特性,而且使中国式领导保持家父领导的风格。在企业之外,企业领导也喜欢与长期的或有潜力的生意伙伴拉近关系,如同结义兄弟一般,形成中国人关系类型中十分特别的一种类型,学理上称之为“熟人连带”。
  
  “家族”企业
  中国人善长“推己”,所以会把家的概念推而广之,“家族企业”的领导班子不必然都是家人,也可以由一群“拟似家族成员”所组成。从家人、亲属到朋友、老臣,都可以凝聚成一个“拟似家族”,营造出一个企业的核心团队,关键在于领导人如何带人,使团队成员有“家”的感觉。
  中国历史上,唐太宗乃此中高手,其要诀如下。
  展现真诚与前后一致性。唐太宗的班底中,大多都是其他阵营的降将。如魏徵就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的核心幕僚,曾经建议太子要先下手为强,早早除掉李世民,以免夺嫡后患。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后,李世民抓住魏徵问“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的感情”,魏徵不但不求饶,反而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徵,而且重用,终于成就这段君臣相遇的后世典范。
  收服尉迟敬德的过程更是戏剧化。李渊、李世民兵起太原,进军长安,再进而徐图天下,没想到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之下,袭夺了太原。尉迟敬德是刘武周的手下,据守在山西南部,李世民回军收复失地,却一直无法突破尉迟敬德的防守。结果唐军绕过尉迟敬德,先到北方击跨刘武周,尉迟敬德才投降。投降后军心不稳,李世民却直入尉迟敬德的大帐,与之同寐,用行动表达对尉迟敬德的信任,并对其说“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就以金相赠,以表一时共事的情谊”,尉迟敬德这才完全拜服,自此忠心不二。
  其他如上文所说的李靖以及隋炀帝的禁卫部队领导宇文士及都不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一起打天下的旧部,但李世民都能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结果李靖能平定突厥,解决中国一百多年来数个朝代无法解决的边患。而宇文士及及其兄弟三人在隋炀帝时以奸佞谄媚而主掌禁卫军,又领兵犯上杀了炀帝,最后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心直言的谏臣。
  以诚相待才能建立团队内的信任,但要持之以恒并保持前后一致才能维持这份信任。
  李世民马上得天下,却深知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天下大定之后,武将不再受到重用,尉迟敬德有些郁郁寡欢。一次在朝堂之上,为了座位的排序,他闹起情绪,不但乱了秩序,而且打伤了皇帝的堂弟李道宗。太宗很不高兴,说“我总想保全老臣,但现在才知道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杀掉功臣故旧,也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尉迟敬德十分后悔,脱掉衣服露出身上十几处创伤,都是和太宗出生入死保护太宗留下的。李世民看了也很感伤,与尉迟敬德叙旧通好,对待他依然如故,只是为了保全老臣,不再给他实权,只保其荣华富贵。
  李世民对这些老臣能够保持感情一辈子,诚心相待,始终如一,所以没发生“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如汉高祖刘邦或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的惨剧。他的团队也始终效劳忠心,这个团队甚至在其子高宗在位时都辅佐高宗治理朝政,开疆拓土,将唐朝江山扩到极致。
  开放的态度、随时的激励与展现对团队的关怀。团队建设最害怕成为一个封闭的精英团体,使得讯息在一个小团体中流通,产生偏听、偏看的结果。封闭也会使得相同的一群人越来越同构,在脑力激荡中少了多元的观点,而让决策品质不断下降。所以好的团队一定要有开放的胸襟,能容下不同的观点,也能不断加入新血。
  李世民的团队就能做到这一点,如魏徵、李靖、李绩等人都不是打天下时的天策上将府团队,但却能成为贞观之治中的名臣,其不断扩大团队加入新血的开放胸襟,使他的团队总能与时俱进,应付不断变化的国家大事。
  班底不比员工,一定要用感情去带团队成员,但也不能只有感情,成果的分享,随时的激励仍是重要的。李世民对功臣的赏赐往往不吝巨资,甚至愿意将女儿嫁给魏徵,以结为亲家的方式表彰魏徵的忠心与直言。最后还将功臣画像画在凌烟阁上以为永世纪念,都是不断的激励措施。
  
  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
  除了企业内要以家的原则组织一个领导团队,组织外,中国人也懂得要以家的原则经营自己的人脉网,好组织出一张外包伙伴及战略联盟网络,共同构成一个“企业家族”。
  为什么“家”的感觉在交易行为中十分重要呢?我们以高科技业界的外包交易为例,分析如下。
  首先,“家”中的信任关系可以使双方在合约中不用巨细靡遗地规定所有的交易行为,一方面保留了弹性,一方面减少了交易成本。对于一些信任关系较强的合作关系,厂商在契约的订定上则以不约定罚责,不需订定太过于详细的契约,来保持协商空间的弹性,并相信双方以善意解决问题。所以有信任关系,可以保持较大的弹性,不至于被契约规定得太死。
  其次,人脉使得赶单、插单成为可能。外包交易过程中最能展现人脉价值的是良好的额外服务,包括:为临时订单加时工作、加入研发工作、在危机管理中提供帮助。这些额外服务无法由合约或者制造商的管制加以确定。外包商可能是因为处于较低的权力地位而提供这种服务,但是如果处于权力位阶较高的制造商也给与额外服务,这个善意就可确定是真实信任的指针。因为这种服务或帮助不能通过书面合约来确定,而这种交换不可避免的面临风险,需要信任使之确信另一方会回馈。真实信任因此能够在外包商和制造商之间相互提供的额外服务中看到。
  中国式商法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其弹性,可以快速的改变产品内容,快速地增加或减少供应,这种弹性的来源正好是不被制度绑死,靠着人际协商就能产生合作,所以中国人的交易中不会将制度规定得巨细靡遗,必须留给双方协商后就自由变更的空间。协商有赖于对双方善意的信任,这正是人脉的价值。
  另外,信任关系也可以是谈判时的润滑剂。价格谈判在业界是每一季都必须面对的,双方会认同一定的降价要求以提升双方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以互惠的计价方式和有输有赢的人情互动法则来稳定合作关系。当然,权力大小仍是议价时最主要的后盾,因此厂商仍会以增加对方依赖度及减少自已对对方的依存度来增加自己的谈判权力,更重要的是本身在产业竞争优势的位置。如果这不是一笔短期交易,而双方有着对长期交易的期待,则谈判策略会偏向合作与委协,这时对对方善意的信任就十分重要,可以降低撕破脸的危险。
  降了价格之外的其他谈判,如忽然减单如何共同负担备料损失,以及检验标准的协商(检具的使用),或以协商方式解决任何制造过程的问题(如品质不良等),等等,信任关系都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
  最后,有纠纷或有冲突时,有了信任关系,可以得到善意的化解。信任关系有助于增加更多其他合作,如关键信息的及时传递、技术支援、联合研发等。而且,如此紧密的互动有助于争端的解决,使得有权力的一方会替对方考虑而不随便使用权力。
  善于应用家的原则于组织之中,使得中国人不必过分依赖流程与规章,做事时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一切以善意为基础,不需要巨细靡遗的控制,省了很多交易成本,是中国企业保持灵活弹性与快速反应的诀窍所在。
其他文献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返璞归真”,跟西方的“Return to Simplicity”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讲述着我们一生庸庸碌碌,到最后要追求的,反而是一切真实、不造作,简单、不繁复的境界。房屋再奢华,最后还是回到简朴实用;年轻时在热闹的都市打拼,年老了事业有成了,还是向往回到乡间与大自然为伍。企业设计的产品,多功能及多样性走到最后,也还是回归人性。  有一天晚上,客户请我吃一顿极为奢侈的大餐。席间他极
期刊
我认为,每一个伟大而又持久稳定的企业都是一件艺术品,这种说法也许会令人感到惊讶。当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通常只会把艺术想象成一位创作者独创的作品,如一位画家、一位诗人或是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可是还有许多艺术品是合作完成的,这其中不乏一些最伟大的作品。  同样,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所依靠的都是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正是通过人们的协同工作和积极进取,人类才登上了月球,战胜了瘟疫,创造了因特
期刊
德鲁克强调,除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否则一切战略规划都只是良好的愿望。太多拥有伟大战略的明星企业终究陨落,战略架空,战略无法转变为生产力,成为许多企业领导者永远的痛。Andreas Birnik 和Richard Moat针对这一通病,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战略的“行动力”问题。   发展准确而又有行动力的战略是对一个管理团队的关键考验。然而我们经常听到经理人员这样的抱怨—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的分析
期刊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现在是,“失去蒙牛,中国将会怎样?”  消费者和(创业)企业家的看法可能相反。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发布“万言书”,“痛陈”“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或许能得到诸如柳传志等人道义上的扶助,但是,这种“要挟”能博得“三聚氰胺”伤害过的消费者的同情吗?当他吁请他的企业家同学们拯救“民族品牌”“蒙牛”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正是自己亲手把“蒙牛”“骗得”的尊敬,筑基在沙滩之上?  从
期刊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完成工作任务,即用人办事。如何采取措施达到这一目的,是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探讨,分别从明确任务、建立组织、协调关系、提供激励、加强控制等角度进行思考,产生了不同的管理学派;例如职能学派、决策学派、过程学派、角色学派等等。其中权变管理学派具有特殊地位。  权变管理的含义是说,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要根据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因
期刊
野中郁次郎在描述知识创造过程的同时,指出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创造新知识与个人的信念和投入、特定的情境以及组织的氛围等密切相关。    创造知识的平台——场    在人类认知及行动方面,许多哲学家曾经讨论过“场”的意义。在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中,“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而把“场”的概念引入社会研究,以行为科学家卢因(Kurt Lewin)最为典型。卢因
期刊
相比较企业的各种硬件设施而言,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中一直处于“虚”的位置。对很多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能“落地生根“是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如果想要企业文化由“虚”到“实”,执行是关键,也就是说:企业自觉按照自己所倡导的理念、准则、价值主张,认真执行,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不是“虚”的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风气和氛围。    企业文化执行类型  列宁说过
期刊
野中郁次郎用了30多年的时间跟踪日本企业的变化,揭示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在野中之前和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聚焦日本,但是,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优良的生产技术,企业和顾客、供货商、政府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重视年资等等“日式管理”的特色。而野中提出,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本质是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野中认为,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更为优秀的原因,在于它能“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员工内心深处的个人知
期刊
“到底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管理实践的管理者和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不少企业试图通过釆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或喊出“以人为本”管理的口号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何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不同人有不同说法,甚至于有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当作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其实,读《企业的人性面》、《超Y理论》这两篇经典文章,对开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很有启发的。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道
期刊
提及信息化,大家几乎会联想到ERP、MRP、MRP2、BOM等名词,而且新出名词还会层出不穷。但是,不论现在的ERP系统供应商叫的多么响亮,卖的多么贵,事实上,没有一套ERP系统能真正很好地将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所以有“ERP的成功率为零”的说法。以笔者多年研究来看,我认为:按现在的ERP理论对生产管理进行信息化,它的成功率只能为零,下面将解释其中的道理。  由于理论系统的不完善,ERP的生产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