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生机的青纱帐
在被确定为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半个月后,8月6日终于要赴村帮扶对接了。心情,既忐忑又兴奋。虽然对农村有些了解,但对于要去当村官,还是觉得很新鲜。帮扶对接是认门儿,是规定动作,上面是有文件要求的,还有具体时限。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单位接上头,我们村官的生涯就算正式开始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带领我们与当地的县、乡分管工作负责人,与帮扶的老戏场村村“两委”班子成员见了面。领导的重视,让我们信心倍增。
也许是人生中的一种缘分吧,把我所在单位——辽宁省委老干部局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老戏场村联系在了一起,又是何等的荣幸,我们能成为局机关首批驻村工作队队员。说心里话,当初自己并没想要主动报名扶贫。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父母公婆都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自己曾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但当领导信任地把局机关驻村队员的任务交給我的时候,我还是欣然受命,义无反顾。
红庙子乡之前就是我们单位的扶贫联络点。而老戏场村地处红庙子乡的最东端,比较偏僻,再往里就没有路和外界相通了,是个不大的村庄。老戏场村是乡里多年的贫困村,全村共有173户,589口人,人均土地3亩,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有国家级、省级困难户49户,173口人。多年来,老戏场村没有集体经济,没有设施农业,经济作物鲜有种植,绝大多数农户种植玉米和水稻,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单一,生活贫困。陈英副局长勉励工作队同志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县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扶贫工作规划,形成可行性实施方案,为为期三年的扶贫工作开个好头,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宾满族自治县副县长张文新也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简短的对接工作结束,我们即将返程。8月的新宾大地,一片葱茏。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拔节抽穗,沉甸甸的玉米棒让人欣喜。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我们担负着组织的重托和村民的期盼,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必须勇往直前。透过充满生机的青纱帐,我们仿佛看到了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喜悦充盈心田。
和老乡睡一铺炕
新宾虽然没像辽西北地区那样旱情严重,却也是两个月没下一场透雨了。而8月25日,我们驻村第一天,恰逢一场喜雨。出沈阳,过抚顺,刚到新宾,雨就开始下起来,一阵紧似一阵,这或许就是我们带来的福雨吧。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你好,老戏场!我们来了!”对接那天,我们只能算是造访,如今,我们是以家人的身份,我们就要成为老戏场人了。
我们三个人被安排住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兰世伟家。兰世伟只有33岁,已在任上5年了,是一个热情实在的人。在乡里吃过中午饭,见过乡领导,再赶往老戏场村,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我们决定在村里转转,了解了解情况。雨后初晴,老戏场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一股花草的清香。呼吸在这里变得更加畅快,视野在这里变得更加开阔,目之所及,天高云淡。老戏场的村部极其简陋,空荡荡的院子里,一副锈迹斑驳的篮球架孤零零地矗立着,据说这是当年知青留下的。主路上,几盏太阳能路灯看着还挺气派。兰世伟说,这还是从乡里软磨硬泡要来的,因为只有这么几盏,只能安在村部附近的主路上,其他村民还挺有意见。兰世伟给我们讲了他的许多打算:修河堤,修水渠,重建村部,建文化广场,再安装50盏路灯。这一切都需要钱,而当下村里一分钱没有,还欠外债几十万元。难哪!我们安慰小兰,慢慢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吃过晚饭,收拾停当,已是7点半了。我们驻村队员有男有女,两名女同志被安排和兰世伟妻子、大女儿住西屋,另一名男同志与兰世伟及其父亲、小女儿住东屋。当地村民习惯晚上早早入睡。8点钟,兰世伟媳妇和孩子就睡了,我们不便再开灯说话,也只能入乡随俗,早早躺下。躺在炕上,我想了很多:工作怎么开展,规划如何制订,住宿生活会不会打扰兰世伟一家……看看手机,半夜两点了,一起驻村的杨姐也还在翻身“烙饼”,我猜她也和我一样。和老乡睡在一铺炕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一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走访慰问,真情问暖
老戏场村有低保户15户,贫困户49户。尽早熟悉村里情况,入户调查摸排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做好困难群众核实工作,找出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也是省委组织部对驻村工作组的要求。离农忙还有一段时间,请兰世伟陪同我们走访困难群众,这让我们没有太多的歉疚感。所以,抓紧时间吧。
老戏场村方方正正,村民围绕村内主轴巷道而居,居住得相对较为集中,抓紧点时间的话,半天走四五户没问题。说明来意,介绍我们是省里来的,老乡们很激动,拉着我们的手,表达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走访中发现好几户低保户家里装饰得整洁明亮:塑钢窗,地板砖,外墙镶嵌着雪白整洁的瓷砖,整个房间看起来很气派。这看起来根本不像低保户的家。细问一下才知道,这是民政部门对低保户的一项扶持政策,对危房改造、重建给予专门的资金资助,平均每户给予2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说到房子,低保户王阿姨的话更是滔滔不绝。她结婚三年就身患重病,换了三节脊椎骨,导致下肢瘫痪。当时她的小儿子才刚满月。好在丈夫对她不离不弃,还背着她到处求医问药。本不富裕的家,因为这场大病变得一贫如洗。丈夫一边种地,一边伺候老婆孩子,家里艰难可想而知。房子年久失修,裂了一道道大缝子。多亏民政部门有这么好的政策,他们才下决心修危房,住上了这么舒心的房子。走访的大部分低保户、困难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本就靠几亩地生活,再加上大病或是突遭变故,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这也是贫困户共同的致贫原因吧。
正赶上我们局的下属单位来村里慰问,为每个低保户家庭送来白面、衣物、床单等生活用品,还为村里的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个新书包。东西虽不多,但却出自我们的真心。从老乡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我们也能看到这份情义的价值。
走访任务还很紧,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秋天里的惆怅
兰世伟家承包了160亩地,50亩种了西瓜,其余都是苞米和水稻。今年是第二年种西瓜,三家合伙种的,有懂技术的,有能出劳力的,大家共同付出与收获。去年年景就不错。西瓜亩产3000-40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能卖到1元钱左右,去掉成本,每亩地也能有3000元的纯收入,这比种苞米强多了。今年虽然干旱,西瓜却一点没减产,天旱西瓜不爱烂,全省的西瓜都大丰收。满地碧绿的西瓜却没给兰世伟及他的合伙人带来一点欢乐,相反,脸上的愁云却越来越浓重。
细打听才明白,今年西瓜丰收,市场供大于求,西瓜的单价比往年低很多。去年最贵卖过1.6元1公斤,今年8毛都是高价。我们刚来村里的那几天,天气炎热,西瓜价虽低,却还好卖点,现在眼见着天凉了,刚刚中秋节后才成熟的晚瓜,根本卖不动。一场秋霜来得格外早,瓜秧全部被霜冻打死,剩下几万公斤瓜裸露在地里,那场景谁看了都心疼。
“今年铁定是赔了。”抽着烟,兰世伟叹口气:“我怎么都好说,主要是今年和我合伙种瓜的一个大哥受的打击比较大,上了挺大的火。他头一年干,满怀希望的,却是这个结果。谁能想到啊,今年瓜这么多。我还上网查了呢,看看今年瓜大家都种多少,可是也看不到啥有效信息呀。只能盲目种。今年还闰九月,可能也是节气的关系,冷得早,能有啥办法?”
最后的结果是,兰世伟通过朋友联系了沈阳的一个大客户,以每公斤3毛6分钱的价格处理了所有的4万公斤瓜。“便宜是便宜,也比烂在地里强。我还听说新宾有个种瓜大户投入200万元种西瓜,最后7分钱一斤都处理了,更惨。”兰世伟叹口气说。
呜呼!靠天吃饭的农民啥时候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而我们又能为老乡们做些什么呢?
(作者系辽宁省委老干部局驻村工作队成员)
在被确定为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半个月后,8月6日终于要赴村帮扶对接了。心情,既忐忑又兴奋。虽然对农村有些了解,但对于要去当村官,还是觉得很新鲜。帮扶对接是认门儿,是规定动作,上面是有文件要求的,还有具体时限。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单位接上头,我们村官的生涯就算正式开始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带领我们与当地的县、乡分管工作负责人,与帮扶的老戏场村村“两委”班子成员见了面。领导的重视,让我们信心倍增。
也许是人生中的一种缘分吧,把我所在单位——辽宁省委老干部局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老戏场村联系在了一起,又是何等的荣幸,我们能成为局机关首批驻村工作队队员。说心里话,当初自己并没想要主动报名扶贫。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父母公婆都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自己曾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但当领导信任地把局机关驻村队员的任务交給我的时候,我还是欣然受命,义无反顾。
红庙子乡之前就是我们单位的扶贫联络点。而老戏场村地处红庙子乡的最东端,比较偏僻,再往里就没有路和外界相通了,是个不大的村庄。老戏场村是乡里多年的贫困村,全村共有173户,589口人,人均土地3亩,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有国家级、省级困难户49户,173口人。多年来,老戏场村没有集体经济,没有设施农业,经济作物鲜有种植,绝大多数农户种植玉米和水稻,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单一,生活贫困。陈英副局长勉励工作队同志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县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扶贫工作规划,形成可行性实施方案,为为期三年的扶贫工作开个好头,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宾满族自治县副县长张文新也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简短的对接工作结束,我们即将返程。8月的新宾大地,一片葱茏。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拔节抽穗,沉甸甸的玉米棒让人欣喜。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我们担负着组织的重托和村民的期盼,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必须勇往直前。透过充满生机的青纱帐,我们仿佛看到了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喜悦充盈心田。
和老乡睡一铺炕
新宾虽然没像辽西北地区那样旱情严重,却也是两个月没下一场透雨了。而8月25日,我们驻村第一天,恰逢一场喜雨。出沈阳,过抚顺,刚到新宾,雨就开始下起来,一阵紧似一阵,这或许就是我们带来的福雨吧。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你好,老戏场!我们来了!”对接那天,我们只能算是造访,如今,我们是以家人的身份,我们就要成为老戏场人了。
我们三个人被安排住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兰世伟家。兰世伟只有33岁,已在任上5年了,是一个热情实在的人。在乡里吃过中午饭,见过乡领导,再赶往老戏场村,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我们决定在村里转转,了解了解情况。雨后初晴,老戏场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一股花草的清香。呼吸在这里变得更加畅快,视野在这里变得更加开阔,目之所及,天高云淡。老戏场的村部极其简陋,空荡荡的院子里,一副锈迹斑驳的篮球架孤零零地矗立着,据说这是当年知青留下的。主路上,几盏太阳能路灯看着还挺气派。兰世伟说,这还是从乡里软磨硬泡要来的,因为只有这么几盏,只能安在村部附近的主路上,其他村民还挺有意见。兰世伟给我们讲了他的许多打算:修河堤,修水渠,重建村部,建文化广场,再安装50盏路灯。这一切都需要钱,而当下村里一分钱没有,还欠外债几十万元。难哪!我们安慰小兰,慢慢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吃过晚饭,收拾停当,已是7点半了。我们驻村队员有男有女,两名女同志被安排和兰世伟妻子、大女儿住西屋,另一名男同志与兰世伟及其父亲、小女儿住东屋。当地村民习惯晚上早早入睡。8点钟,兰世伟媳妇和孩子就睡了,我们不便再开灯说话,也只能入乡随俗,早早躺下。躺在炕上,我想了很多:工作怎么开展,规划如何制订,住宿生活会不会打扰兰世伟一家……看看手机,半夜两点了,一起驻村的杨姐也还在翻身“烙饼”,我猜她也和我一样。和老乡睡在一铺炕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一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走访慰问,真情问暖
老戏场村有低保户15户,贫困户49户。尽早熟悉村里情况,入户调查摸排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做好困难群众核实工作,找出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也是省委组织部对驻村工作组的要求。离农忙还有一段时间,请兰世伟陪同我们走访困难群众,这让我们没有太多的歉疚感。所以,抓紧时间吧。
老戏场村方方正正,村民围绕村内主轴巷道而居,居住得相对较为集中,抓紧点时间的话,半天走四五户没问题。说明来意,介绍我们是省里来的,老乡们很激动,拉着我们的手,表达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走访中发现好几户低保户家里装饰得整洁明亮:塑钢窗,地板砖,外墙镶嵌着雪白整洁的瓷砖,整个房间看起来很气派。这看起来根本不像低保户的家。细问一下才知道,这是民政部门对低保户的一项扶持政策,对危房改造、重建给予专门的资金资助,平均每户给予2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说到房子,低保户王阿姨的话更是滔滔不绝。她结婚三年就身患重病,换了三节脊椎骨,导致下肢瘫痪。当时她的小儿子才刚满月。好在丈夫对她不离不弃,还背着她到处求医问药。本不富裕的家,因为这场大病变得一贫如洗。丈夫一边种地,一边伺候老婆孩子,家里艰难可想而知。房子年久失修,裂了一道道大缝子。多亏民政部门有这么好的政策,他们才下决心修危房,住上了这么舒心的房子。走访的大部分低保户、困难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本就靠几亩地生活,再加上大病或是突遭变故,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这也是贫困户共同的致贫原因吧。
正赶上我们局的下属单位来村里慰问,为每个低保户家庭送来白面、衣物、床单等生活用品,还为村里的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个新书包。东西虽不多,但却出自我们的真心。从老乡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我们也能看到这份情义的价值。
走访任务还很紧,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秋天里的惆怅
兰世伟家承包了160亩地,50亩种了西瓜,其余都是苞米和水稻。今年是第二年种西瓜,三家合伙种的,有懂技术的,有能出劳力的,大家共同付出与收获。去年年景就不错。西瓜亩产3000-40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能卖到1元钱左右,去掉成本,每亩地也能有3000元的纯收入,这比种苞米强多了。今年虽然干旱,西瓜却一点没减产,天旱西瓜不爱烂,全省的西瓜都大丰收。满地碧绿的西瓜却没给兰世伟及他的合伙人带来一点欢乐,相反,脸上的愁云却越来越浓重。
细打听才明白,今年西瓜丰收,市场供大于求,西瓜的单价比往年低很多。去年最贵卖过1.6元1公斤,今年8毛都是高价。我们刚来村里的那几天,天气炎热,西瓜价虽低,却还好卖点,现在眼见着天凉了,刚刚中秋节后才成熟的晚瓜,根本卖不动。一场秋霜来得格外早,瓜秧全部被霜冻打死,剩下几万公斤瓜裸露在地里,那场景谁看了都心疼。
“今年铁定是赔了。”抽着烟,兰世伟叹口气:“我怎么都好说,主要是今年和我合伙种瓜的一个大哥受的打击比较大,上了挺大的火。他头一年干,满怀希望的,却是这个结果。谁能想到啊,今年瓜这么多。我还上网查了呢,看看今年瓜大家都种多少,可是也看不到啥有效信息呀。只能盲目种。今年还闰九月,可能也是节气的关系,冷得早,能有啥办法?”
最后的结果是,兰世伟通过朋友联系了沈阳的一个大客户,以每公斤3毛6分钱的价格处理了所有的4万公斤瓜。“便宜是便宜,也比烂在地里强。我还听说新宾有个种瓜大户投入200万元种西瓜,最后7分钱一斤都处理了,更惨。”兰世伟叹口气说。
呜呼!靠天吃饭的农民啥时候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而我们又能为老乡们做些什么呢?
(作者系辽宁省委老干部局驻村工作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