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物画留守家园之创作理念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ji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作品主要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片段而作,本人主要从“留守”二字着笔,勾勒出家乡父老的岁月沧桑。与其说是留守家园,倒不如说是夕阳晚景图。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代在土地上耕耘的农家子弟,从此告别了祖先的职业,汇入了外出务工的滚滚洪流中,年富力强的青年夫妇纷纷告别乡土,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奔赴经济建设的远方,为了自己的理想,撇下了父母、孩子,也撇下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真可谓少儿不知愁滋味。面对着空旷的陇亩,老人无所适从,终于又操起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艰苦行当。
  “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美学观,强调通过对人的观察或感受之后,将人的神态集中在所要表达意象的部位上。老母亲凝眸关注的东西,代表着一代人的生存理念,“家中有粮心不慌”。“春播一颗子,秋收万斗粮”,从她的凝视的视线中,仿佛看到自己即将耕耘的的那片土地中生长着无限的希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不劳无获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定下的人生信条,荒废田园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无异于暴殄天物。正因为她对土地寄托了太多的希冀,所以她才躬耕到老,不敢稍有片刻的倦怠。由此看出老母亲对土地的敬仰和畏惧,对远离故土的一种责问。从她倒出种子的那种神态,既有一种主动做事的心理,同时又有一种不情愿的矛盾心态。究其根本,本人所要表达的,不外乎就有如下的几种考量。
  一、沧桑岁月中最难割舍的土地情结
  常言说:“挨过火烫的孩子怕火,受过饥荒的老人怕饿”,这是自然的道理。特别是尝试过失去土地滋味的人,更加倍感土地弥足的珍贵。尤其是上了辈分的中国农民,更加知道土地的来之不易。从清匪反霸到土地改革,从农村合作社到分田到户,其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有谁能比留守母亲知道这土地的分量,有谁能比她有更深的土地情结。当人们迷醉于都市的繁华喧闹时,她却背起锄头走进了一片荒芜艰苦的土地中,全身心地耕耘在广阔天地里。她执着地追求着生活的简洁,精神的升华。耐得住寂寞,洗尽岁月的铅华,挖掘着生命深处的那份厚重和豁达,欣赏这一幅人物画,能使人身处闹市而回归自然,品味中回归“不知道自已有多苦,也不知道自已有多美”的人的生存状态,一种极致自然而纯净的状态。因此,读《留守家园》这幅画,与其说是欣赏和阅读,不如说是净化和感悟。读这幅画,给人以一种对生命力量和深度的体察,令人感悟于极限状态下人的悲壮、刚烈和坚韧。让人不由想起了西风中的胡杨、狂嘶的烈马、激奋的舞姿、虔诚的膜拜、无言的沉思。朝圣的路上,目光纯净而安祥,心态平和而硬朗。沉默是一种无声的倾诉,犹如胡杨,独立大漠而千年不朽。
  二、社会变革年代中保持的人生本色
  老子言:“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最原色的艺术体验,最动人心魄的冲击和震撼,这正是艺术的真谛。摄人入画,或浓或淡,清新自然,人与景和谐统一,气韵契合,使画中流淌着具象的真,抽象的美,倾诉着清灵旷远的诗意人生的至美。这便是艺术的本色。这幅写意人物画,厚重洒脱不乏新意。对于生命的理解,人人各异。在留守家园的画里,人物因内心世界的丰富而绽放情感的异彩,因对生命深层的体察而蕴藏细腻的悲欢。“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如同于谦的诗中所言,留守母亲苦行僧式的劳作,体验着生命的悲欢,体验着人生极限的苦与乐。人的品味和精神亦有质地的区分,美者如玉,包容万物,容纳一切美,充盈着原始的典雅。细品《留守家园》这幅写意的人物画,如同在读留守母亲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洒脱而不拘谨于平面线条,浓烈而不狂放于市井人情。在漫漫人生路上,人是渺小的,短暂却可以永存。我们只有从劳动者艰辛的生活阅历中汲取营养,方可能不断开拓视野,注重对人物心灵的把握,更传神地描绘出笔下人物的精神气质。
  三、千百万家庭留守人员中的缩影
  写意人物画创作重在笔墨洗练,内涵丰润。作为中国画之精华的写意人物画,历来为一代代文人雅士推崇和喜爱。正如陆机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写意人物画中尽量做到物我如一的清逸和绝妙,以追求画面意象中的无我境界。只有清灵旷远的写意,方能勾勒出人心世界的微妙神态。从这幅画面来看,似乎一眼看出人物表情的丑态,皱着眉头,无可奈何的身影,一张没有笑意的脸庞,给人以质朴沧桑的感觉。是一幅极有代表性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它是千万中国农村家庭妇女的缩影。正是这一幅画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阵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社会改良计划,首创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提出了:“鳏寡孤独,老有所养”的理念。可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老人不但得不到老有所养,而是担当起养孙护院的伟大角色。非但没有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反而将她们牢牢地束缚在家乡的土地上,让她们在落日的夕阳下,迈着蹒跚的步履在艰辛地耕耘,最终融化在西山的最后一缕夕阳里。这便是《留守家园》画意的真情所在。但愿在国力殷富的国度里,能让留守的老母亲们尝一尝老有所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君 著《传神写意的艺术——国画》.辽宁出版社。
  2.李鲤 董志桢 编著《怎样欣赏绘画》.北京燕山出版社。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我县许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反映学生高考成绩不如人意,对于这种情形,许多地理教师疑惑不解,究竟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益低,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因此,优化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我们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教研的迫切性课题。  一、优化教学目标  1.一定要仔细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能力要
期刊
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一、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是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夏季时,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至此气候区内,气流以下沉为主,再加上沿岸寒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气候炎热干燥。冬季时,西风带南移至此气候区内,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湿的气流,加上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因此气候温和多雨。在世界十多种气候类型中,全年受气压带、风
期刊
物理学科是向中学生传输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也是很多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以来,从解除学生心理负担入手,面向全体学生,关心体贴、培养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经过历届教学实践与探索得出一点经验:要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兴趣——即爱学物理、乐学物理。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重视给学生的“第一
期刊
美国心理学专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通过多次听专家或名师讲课(讲座)、出外学习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通过儿歌教学来激发兴趣、创造情境,是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王国的一条成功之路。  一、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的准确性强,数学用语又规范,因此在一些孩
期刊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是训练学生思维、巩固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信息的常用手段。它与新授课不同,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进行习题评讲,是很多老师感觉较为棘手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一、搭建平台,促进交流,争论辨析  试卷测试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绝佳实践,在一些小的课堂测试之后,教师不急于给学生纠正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学生之
期刊
复习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利于知识迁移形成技能、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参与复习?本人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复习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穿针引线,建立全局观念  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重知识的严谨编排体系,倾向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知识的难度降低、跳跃性增加,分散的知识点不太利于学生掌握。很多学生在学完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富有哲理和启发性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再现已学的知识链接,在知识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导入呢?  一、视频情景导入  教学导入时运用小的FLASH片或者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社会现象视频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情感,引起思考,为后
期刊
化学概念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因此,化学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九年级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化学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化学概念成了制约化学教学的瓶颈。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如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
期刊
一、调查目的  文化课学习在小学是很重要的。造成“差生”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经过调查发现,有些来源于家庭的压力和不负责任,有些来源于社会的不良现象,还有一些来源于学校教育的不适当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  在这里我对“差生”的成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寻找合理对策,目的在于给家长和学校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方法与步骤  1.以骆驼城学区西片四所学校583名学生,30名家长和2
期刊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如此循环往复,维持自然界中氮元素的相对稳定。   氮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是构成诸如DNA等核酸的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于合成可进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长的叶绿素分子。   空气中含有大约78%的氮气,占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