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泪泉在新疆库车县与拜城县之间,克孜尔千佛洞附近的一条幽谷中。这里悬崖高耸,石壁如削,泉水从悬崖上滴落下来,异常悦耳。相传唐代宫廷乐伎演奏的西域名曲《耶婆色鸡》就是在千泪泉旁产生的。这里不仅有着绝世奇景,更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
悟于千泪泉的乐曲
名传天下的龟兹乐中保留了一段正宗的原生态龟兹乐舞,名叫《耶婆色鸡》,这首曲子的由来就和千泪泉有关。
到千泪泉颇费时间,一路上的小路或窄小的木桥,晃悠曲折。站在千泪泉前,迎面矗立着一道略呈弧形的石壁,从岩石缝隙间渗出千百条大小不等的水柱,四季不停地滴入壁下的潭内,发出动听的落水声,从潭内流向潭外。
以前千泪泉又叫千滴泉。滴滴嗒嗒的泉水在幽谷间清脆悦耳。相传,宋代时有个在此打坐的僧人,每日早晚参禅颂佛,久而久之,心跳与滴水声相应,终而开悟。欢喜之下,僧人每年采取其声,形成曲调,取名《耶婆色鸡》。
《宋高僧传》对此有记录:其水滴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故名《耶婆色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乐曲的来源得意于壁上的滴水声,堪称奇思秒想,空谷足音。
新疆版“梁祝”故事
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是,《耶婆色鸡》的民间传说版本更具有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味道。 很久以前,龟兹国的美丽公主到耶婆色鸡山打猎,碰上了英俊的猎人,一见钟情。国王自然不愿意,想了个办法,让小伙子在耶婆色鸡山开凿1000个石窟,开完就同意二人婚事。 为了心上人,小伙子便在山上不分昼夜地开凿,然而,就在开到999个洞窟时,筋疲力尽的小伙子终于倒下再没有起来。 闻听消息的公主抱着小伙子忧伤而死,与心上人化作比肩而立、紧紧拥抱的两座山峰,公主伤心的泪水化作千眼清泉流淌不息。 一个当地的音乐家听说这个故事后,感动不已, 千泪泉的落水声让他灵感顿生,一气呵成《耶婆色鸡》,成就了新疆版的“梁祝”爱情曲。
龟兹乐舞入中原
龟兹乐启蒙了古代西域几乎所有著名的乐舞。如高昌乐、悦般乐、伊州乐等,并传入中原大地和日本、朝鲜、越南,影响巨大。但时至今日,其声其音都已融入到当地的土地中了。
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光辉的龟兹乐。透过这些画面,龟兹乐的面容或可一见。
龟兹乐到中原后,一分为三。在北魏或北周统治时进入该地区的被称为西国龟兹,传入北齐境内的被称为齐国龟兹。这多少是与当地音乐融合了一部分,融进了新的本土音乐因子。土龟兹乐基本是原汁原味,经河西传入中原。
龟兹乐的进入,给中原音乐注入了新鲜空气和养分,一批新的乐器随着歌舞进入长安。《隋书·音乐志》载:龟兹部乐器有笠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15种。
一时间,“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 。宫廷内外,街头巷尾,从河西走廊再到关中平原,都成了龟兹乐引吭高歌的地方。
泼水节出自龟兹乐
云南悠悠扬扬的葫芦丝伴着傣家姑娘的欢歌,那盆盆清水的泼洒还有着塞外天山的文化因子。
《新唐书·南蛮列传》载:天宝四年(745),南诏(云南)王皮逻阁遣子风迦异赴长安,返回时,唐玄宗赐给“胡部、龟兹音声二列”。
皇命一下,龟兹乐抖擞精神奔向了美丽的云南。入乡随俗,龟兹乐落户后,自觉接受了本土音乐的改造和融合。
贞元十六年(900),南诏王派出乐团赴长安献演《夷中歌曲》,就是著名的《南诏奉圣乐》。这是一部大型组合式歌舞,所有乐分四部,以龟兹部位列最前。龟兹乐中的“苏幕遮”(乞塞胡戏)此时大放异彩。乞塞胡戏就是在寒冬腊月裸体跳足,挥水投泥,鼓舞跳跃。这个形式源于大秦(波斯),慧林《一切经音义》卷四十:“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此戏本出龟兹国……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驱赶罗刹恶鬼食人民之灾也。”
龟兹乐在云南完成了文化转型,被重新演绎,但其内核还是保留着。傣族的泼水节也就成了西域文化的化身和变异。
悟于千泪泉的乐曲

名传天下的龟兹乐中保留了一段正宗的原生态龟兹乐舞,名叫《耶婆色鸡》,这首曲子的由来就和千泪泉有关。
到千泪泉颇费时间,一路上的小路或窄小的木桥,晃悠曲折。站在千泪泉前,迎面矗立着一道略呈弧形的石壁,从岩石缝隙间渗出千百条大小不等的水柱,四季不停地滴入壁下的潭内,发出动听的落水声,从潭内流向潭外。
以前千泪泉又叫千滴泉。滴滴嗒嗒的泉水在幽谷间清脆悦耳。相传,宋代时有个在此打坐的僧人,每日早晚参禅颂佛,久而久之,心跳与滴水声相应,终而开悟。欢喜之下,僧人每年采取其声,形成曲调,取名《耶婆色鸡》。
《宋高僧传》对此有记录:其水滴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故名《耶婆色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乐曲的来源得意于壁上的滴水声,堪称奇思秒想,空谷足音。
新疆版“梁祝”故事
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是,《耶婆色鸡》的民间传说版本更具有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味道。 很久以前,龟兹国的美丽公主到耶婆色鸡山打猎,碰上了英俊的猎人,一见钟情。国王自然不愿意,想了个办法,让小伙子在耶婆色鸡山开凿1000个石窟,开完就同意二人婚事。 为了心上人,小伙子便在山上不分昼夜地开凿,然而,就在开到999个洞窟时,筋疲力尽的小伙子终于倒下再没有起来。 闻听消息的公主抱着小伙子忧伤而死,与心上人化作比肩而立、紧紧拥抱的两座山峰,公主伤心的泪水化作千眼清泉流淌不息。 一个当地的音乐家听说这个故事后,感动不已, 千泪泉的落水声让他灵感顿生,一气呵成《耶婆色鸡》,成就了新疆版的“梁祝”爱情曲。
龟兹乐舞入中原
龟兹乐启蒙了古代西域几乎所有著名的乐舞。如高昌乐、悦般乐、伊州乐等,并传入中原大地和日本、朝鲜、越南,影响巨大。但时至今日,其声其音都已融入到当地的土地中了。
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光辉的龟兹乐。透过这些画面,龟兹乐的面容或可一见。
龟兹乐到中原后,一分为三。在北魏或北周统治时进入该地区的被称为西国龟兹,传入北齐境内的被称为齐国龟兹。这多少是与当地音乐融合了一部分,融进了新的本土音乐因子。土龟兹乐基本是原汁原味,经河西传入中原。
龟兹乐的进入,给中原音乐注入了新鲜空气和养分,一批新的乐器随着歌舞进入长安。《隋书·音乐志》载:龟兹部乐器有笠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15种。

一时间,“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 。宫廷内外,街头巷尾,从河西走廊再到关中平原,都成了龟兹乐引吭高歌的地方。
泼水节出自龟兹乐
云南悠悠扬扬的葫芦丝伴着傣家姑娘的欢歌,那盆盆清水的泼洒还有着塞外天山的文化因子。
《新唐书·南蛮列传》载:天宝四年(745),南诏(云南)王皮逻阁遣子风迦异赴长安,返回时,唐玄宗赐给“胡部、龟兹音声二列”。
皇命一下,龟兹乐抖擞精神奔向了美丽的云南。入乡随俗,龟兹乐落户后,自觉接受了本土音乐的改造和融合。
贞元十六年(900),南诏王派出乐团赴长安献演《夷中歌曲》,就是著名的《南诏奉圣乐》。这是一部大型组合式歌舞,所有乐分四部,以龟兹部位列最前。龟兹乐中的“苏幕遮”(乞塞胡戏)此时大放异彩。乞塞胡戏就是在寒冬腊月裸体跳足,挥水投泥,鼓舞跳跃。这个形式源于大秦(波斯),慧林《一切经音义》卷四十:“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此戏本出龟兹国……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驱赶罗刹恶鬼食人民之灾也。”
龟兹乐在云南完成了文化转型,被重新演绎,但其内核还是保留着。傣族的泼水节也就成了西域文化的化身和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