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心理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等途径,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各学校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同时学生人数的激增、心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肤浅、缺乏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开辟多种途径,创设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内容[1]。它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保健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实用,结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内容的选择以发现的突出问题、常见问题为依据,开展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心理辅导课,以便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如:如新生入学适应辅导、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挫折耐受力辅导、情绪管理辅导、人际交往技能辅导、恋爱与性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同时,可根据大学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教育。
二、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化最高的教育内容。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更关注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并以改善、恢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个体咨询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能够较为深入地解决心理问题,既可以当面直接咨询,也可以通过信函、电话、专栏和网络等形式咨询。团体辅导和咨询是能发挥团体所特有的积极人际互动,可以通过交流、分享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促使成员从更多元化的角度认识问题,不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而且容易消除心理防御,做深入的自我探索,而且,团体辅导具有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等优点,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保证较高的活动效率。
三、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采用电子邮件、QQ聊天、BBS等网络方式进行双向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人的心理辅导,可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咨询方式灵活、高效、方便快捷、成本低,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具有保密性特点,学生不需要公开自己的身份,这样容易把他们的问题较少保留地说出,心理辅导老师则能迅速抓住症结,及时给予疏导[2]。
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文件挂在网上.并由一至两名有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老师进行管理和维护,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站的音乐、图片、小故事和心理健康常识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解决心理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增加自己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身抵御心理疾患的能力。同时,心理健康网站还能辅助心理辅导老师工作的开展,弥补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心理调查,及时掌握大学中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筛查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但快速、高效.还能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同时,便于收集整理心理健康状况资料,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四、调动心理委员和心理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 (院级—系级—班级) 中,处于第三级的班级心理委员是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基层力量。心理委员一般在学生志愿、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组织力量给予必要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心理委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①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②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③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④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教师,或转介该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⑤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3]。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功能。通过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积极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氛围;采取树立良好学风、创建文明校园等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定向,可运用校内的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弘扬积极的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其审美情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渲染道德建设的人文氛围。另外,为促进学生之间建立广泛亲密的联系,学生工作部门应多组织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协同合作、增进感情,在整个学校创造一种团结合作、有集体感和归属感的氛围。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学生在设施优良、清洁优雅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心情愉悦、效率倍增,其自我约束力也将大大增强。
六、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家庭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作用。许多学生的不良心理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良或家长的思想素质不良等引起的[4]。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高职生对父母的依赖在逐步下降,但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作为学生最亲密的支持源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仍然排在各种社会关系的首位,和谐健康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念。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这一中坚力量的沟通,共同营造和谐轻松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素质。
除了以上方面,还有很多实施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掌握资料,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普及知识,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加强科学研究以提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等,都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的教育途径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上方面必须全面启动、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伍新春编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20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4]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作者简介:
苏晓奇,男,1974年生,陕西岐山人,硕士,助教职称,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领域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SGH090307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各学校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同时学生人数的激增、心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肤浅、缺乏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开辟多种途径,创设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内容[1]。它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保健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实用,结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内容的选择以发现的突出问题、常见问题为依据,开展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心理辅导课,以便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如:如新生入学适应辅导、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挫折耐受力辅导、情绪管理辅导、人际交往技能辅导、恋爱与性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同时,可根据大学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教育。
二、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化最高的教育内容。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更关注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并以改善、恢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个体咨询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能够较为深入地解决心理问题,既可以当面直接咨询,也可以通过信函、电话、专栏和网络等形式咨询。团体辅导和咨询是能发挥团体所特有的积极人际互动,可以通过交流、分享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促使成员从更多元化的角度认识问题,不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而且容易消除心理防御,做深入的自我探索,而且,团体辅导具有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等优点,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保证较高的活动效率。
三、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采用电子邮件、QQ聊天、BBS等网络方式进行双向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人的心理辅导,可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咨询方式灵活、高效、方便快捷、成本低,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具有保密性特点,学生不需要公开自己的身份,这样容易把他们的问题较少保留地说出,心理辅导老师则能迅速抓住症结,及时给予疏导[2]。
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文件挂在网上.并由一至两名有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老师进行管理和维护,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站的音乐、图片、小故事和心理健康常识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解决心理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增加自己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身抵御心理疾患的能力。同时,心理健康网站还能辅助心理辅导老师工作的开展,弥补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心理调查,及时掌握大学中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筛查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但快速、高效.还能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同时,便于收集整理心理健康状况资料,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四、调动心理委员和心理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 (院级—系级—班级) 中,处于第三级的班级心理委员是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基层力量。心理委员一般在学生志愿、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组织力量给予必要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心理委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①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②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③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④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教师,或转介该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⑤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3]。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功能。通过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积极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氛围;采取树立良好学风、创建文明校园等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定向,可运用校内的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弘扬积极的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其审美情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渲染道德建设的人文氛围。另外,为促进学生之间建立广泛亲密的联系,学生工作部门应多组织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协同合作、增进感情,在整个学校创造一种团结合作、有集体感和归属感的氛围。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学生在设施优良、清洁优雅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心情愉悦、效率倍增,其自我约束力也将大大增强。
六、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家庭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作用。许多学生的不良心理都是由于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良或家长的思想素质不良等引起的[4]。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高职生对父母的依赖在逐步下降,但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作为学生最亲密的支持源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仍然排在各种社会关系的首位,和谐健康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念。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这一中坚力量的沟通,共同营造和谐轻松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素质。
除了以上方面,还有很多实施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掌握资料,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普及知识,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加强科学研究以提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等,都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的教育途径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上方面必须全面启动、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伍新春编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20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4]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作者简介:
苏晓奇,男,1974年生,陕西岐山人,硕士,助教职称,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领域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SGH090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