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台湾省台北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早年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得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店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見惯的小事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这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后,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的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大家深受感动,因此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他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大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19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打算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不倾家荡产才怪!
其实,王永庆事先已经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还私下去日本考察过。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公司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他们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相信自己的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价格太高,他要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果然打开了。从那以后,加工厂产量持续上升,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思维互联网]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是创业,把卖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创业,也会取得好的业绩。
(小好奇)
王永庆早年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得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店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見惯的小事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这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后,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的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大家深受感动,因此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他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大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19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打算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不倾家荡产才怪!
其实,王永庆事先已经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还私下去日本考察过。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公司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他们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相信自己的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价格太高,他要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果然打开了。从那以后,加工厂产量持续上升,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思维互联网]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是创业,把卖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创业,也会取得好的业绩。
(小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