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耳茹木苒”的林下经济探索之路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晓红很喜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园中那一片绿色草坪,课程结束后,她经常会在草坪边小憩。看着一片绿草葱茏在脚下铺开,她会想起家乡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的大片森林,那是更大片的绿色,莽莽林海,无边无际,雄浑苍劲。
  伊春市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擁有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森林蓄积2.2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83.8%,居全国之首,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有人说,伊春仿佛是镶嵌在中国东北的一块祖母绿翡翠。
  1948年,这里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六十年来,伊春林区共为国家提供木材2.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70亿元,建国以来,国家建设所需的木材有十分之一来自这里。随着森林大面积砍伐,生态环境愈来愈差。伊春林区从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逐步下调木材产量,2011年开始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采取严格生态保护措施,同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保持向好发展态势。
  从“多砍树”到“多栽树”,再到“护好林”,是伊春林业发展的写照,也是伊春人生活轨迹变化的写照。伊春林区的经济转型影响着每一个伊春人,包括王晓红。

种植黑木耳,创立“耳茹木苒”品牌


  对于王晓红而言,2013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王晓红组织成立庆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此之前,她是伊春市西林区白林经营所党支部副书记。当时,她所在的林区里,绝大多数林业职工面临伊春经济转型期的阵痛。“靠山吃山,光吃木材,再多的木材也会坐吃山空。以前,国家建设缺木头,我们砍树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国家需要保护生态,停伐护林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她明白其中道理。林区停伐后没有活干,想致富又没有门路,区委区政府号召班子成员要带头创业,王晓红为之一动:对,创业,主动寻找出路。
  王晓红与经营所班子成员经过调研、参观学习后,最终确定带领职工进行黑木耳栽植这个致富项目。伊春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秋季节分明,夏季短暂。年积温1990-2550℃,年降雨量550-650毫米,适宜种植木耳。伊春市黑木耳生产起步较早、规模大,历史上有“南菇北耳”之说。2009年,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伊春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伊春种植黑木耳有天时地利之便,王晓红准备大干一场。
  万事开头难。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木耳价格低,有的职工对发展黑木耳并不看好,迟迟不肯入社,有的想入社,却拿不出资金。王晓红逐户登门讲解黑木耳栽培知识和发展前景,给大家鼓劲儿,还自掏腰包组织职工到东宁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她第一个示范,种植了8万袋黑木耳,并帮助贫困职工协调贷款。在她带领下,当年,有5名职工入社。
  刚开始,因为没有经验,灭菌锅不能正常使用,第一天就被迫停止生产,王晓红急得眼泪掉下来了。但她知道,光哭没用,擦干眼泪,还是要继续。边干边学,边干边积累经验。就这样,慢慢培植出了菌袋。
  黑木耳种植的活又脏又累,早上三四点就到车间和基地,夜里十二点多回家是常态。照顾不了家里老人和孩子,她心有歉疚,丈夫不支持她创业,觉得女人种植木耳,很辛苦,也不知前景如何,有心疼,有担忧。她一面做家人思想工作,一面马不停蹄地继续跟进木耳生产。“既然选择要创业,就做好了吃苦的打算,想干成事,总要付出。”王晓红说,“我当时做好思想准备了”。
  即便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王晓红还是被木耳种植累到生病。创业之初,人手不够,王晓红要把木耳搬上搬下,长期劳累所致,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时,她就扶着腰继续在菌棚里溜达,稍一好转,继续甩开膀子干活,直到被医生勒令卧床休息一周。


  身体稍稍好一点,她又开始在菌棚里忙碌。通风、遮光、控温,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下来,她带领五位首批入社的社员,共种植黑木耳21万袋,产值突破50万元。
  看到了希望的职工纷纷开始加入合作社,第二年,入社社员达到22人。菌袋生产量持续走高。当地种植木耳的热情开始高涨,加入的社员也越来越多,她又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苦吗?累吗?”总有人问她这样的问题。“干什么不苦呢?”王晓红总是抿着嘴腼腆地笑笑,回望那些过去的苦,她觉得那都过去了,都已经不算什么。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在东北的天寒地冻里,凿被冻得硬邦邦的地,不算什么,累得熬通宵,不算什么……过去的苦,就像走在沙地上踩出来的脚印,当时还有痕迹,慢慢地被新的沙子灌满,了无痕迹。闯过去的苦,是人生的勋章,闯不过去的苦,才是绊脚石。王晓红闯过去了。
  为增加产品附加值,2015年3月,王晓红给黑木耳注册了“耳茹木苒”商标,高品质产品,配以精美包装,广受客户欢迎。第二年,“耳茹木苒”被伊春市工商局认定为全市知名商标,提升了白林所木耳的知名度。
  为提高木耳栽培质量,王晓红在做精做细上下功夫,几年来,先后自掏腰包赴东宁、林口、吉林等地学习培训10余次,掌握了新的木耳栽培技术。她还聘请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对木耳种植户进行专业指导,投入3万余元将老式木板发菌室变成网格化挂袋发菌,让菌袋住上“阁楼”。与传统木板格式装菌相比,网格挂袋占地面积小、通风好、温度均衡、安全防火、发菌效率高,在相同面积下,网格挂袋菌袋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耳的1.6倍。为保证木耳纯天然无污染,合作社投入两万余元购置农用磁化水器,让木耳喝上纯净水,长出来的木耳口感好,硒元素高于其它木耳。“现在,国家倡导绿色,生态,我们这里的小木耳也不含糊,全程无农药、无添加,小分子裂隙水浇灌,喝的是磁化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真正零污染,纯绿色,有嚼头。”王晓红常常骄傲地给别人这样介绍,现在,上海、河北、浙江、江苏等地的客户很认可“耳茹木苒”。


  “这小木耳也通人气,你对它好,它就不会亏待你,我们让它吹着暖风,喝着磁化水,住着网格化高楼,它一定会长得更好,”王晓红说起木耳,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现在,由于种植规模扩大,她已经不需要去做最辛苦的体力活了,但她还是会经常在车间来回走动,在品控方面尤为精心。看到有杂菌的菌袋,她会毫不犹豫地拿掉,“杂菌最影響木耳产量,只有科学管理,调节好栽培环境的温湿度,注意通风光照强度,保持卫生,才能减少病源”。她深知,只有质量好,口感好,才能让“耳茹木苒”品牌走得更远。

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2013年创业至今八年间,王晓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她也成了伊春的一张名片。
  在奔小康的路上,她总是希望带领更多林业职工和农民抱团发展黑木耳产业,共同致富,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资金紧缺的困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合作社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80余人,安置残疾人3人、低保户10人,人均年增收近万元。“挺感谢当地政府给我们的支持,”王晓红说,在工会、妇联、就业局等部门扶持下,申请创业贷款近50万元,组织部扶持2名贫困党员创业资金4万元,逐步取得大家信任和支持,合作社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农业局及营林处扶持下,投入644万元建起菌包厂。经过锲而不舍努力,合作社建成新厂房6000余平方米,菌包厂年可生产菌包500万袋,产值达近千万元。“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各个部门支持,我们做不出这么大成绩。”质朴的王晓红说。
  合作社先后被省妇联命名为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巾帼扶贫车间;被省农委评为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级农民创业园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省质量服务诚信AAAAA级单位。2020年被推荐为国家级示范社。王晓红“菌袋自产+木耳种植+自主营销”产业模式,也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她先后获得省第十二届劳动模范、省优秀农村实用型人才、省女职工创业能手、省“十佳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2020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年11月,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她感慨万千,“我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作为一名普通创业者,能有这样的荣誉和经历,备受鼓舞”。


  饮水思源,近年来,王晓红积极参与省扶贫攻坚活动,在省总工会组织的扶贫工作中,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先后几次驱车500多公里前往孙吴县河南村扶贫发展木耳产业,帮助他们建厂整改、采购原料、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当年即生产菌包17万袋,收获干品木耳2万斤,实现产值80余万元,为河南村脱贫致富找准了方向、奠定了产业基础。
  “自己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王晓红一直都有这样朴素的想法,“创业之路走来,我深深感恩组织的关怀和指导,职工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时时处处想着回报社会”。农民贫困户崔瑞琴家因病致贫,王晓红免费为她提供种植大棚、技术服务、垫付菌包款、组织义务劳动。在王晓红扶持下,崔瑞琴家每年增收近8000元。她积极发动职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几年间,她义务献血4000多毫升。她在中华骨髓库建立档案,时刻准备为有需要的人捐献骨髓。在互联网上发动为2名患白血病中学生捐款15000元,为寒门学子捐款8000多元。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王晓红积极参战,为武汉疫区捐款2000元,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号召身边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区疾控中心医用酒精紧缺,王晓红把实验室仅有的50瓶酒精全部捐赠。她以共产党员志愿者身份第一时间参与居民区疫情防控卡点工作,即使腰间盘膨出发作,每天靠吃止疼片消除病痛,依然坚守岗位。
  2021年,王晓红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想错过任何一节课”。王晓红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源源不绝的新知识、新信息。
  出生于1976年的王晓红,19岁就走上工作岗位,第一份工作是当地卫生院护士,每天就是给职工打打针,消消毒。工作清闲,但她心里隐隐有声音说,不能就这么过一辈子。她主动调到档案室,学习新知识,因为表现优异,2012年被选为白林经营所党支部副书记。志向大,能吃苦,不退缩,往前冲,是职工对她的普遍评价。
  带领职工创业,吃过苦,受过累,但她知道,过程中她不断成长,心智的提升是飞速的。“问题和挫折,是最好的成长机遇。”一句看似鸡汤的话,是王晓红用泪水和汗水浇筑出来的。“以前,我挺内向,不那么爱说话,但是创业后,要推销自己的产品,就不得不站出来为产品代言。”王晓红开始慢慢变得愿意说了。“以前,我特别爱哭,遇到困难,就掉泪,现在心量宽了,能扛事儿了,遇到困难,先想怎么解决,眼泪掉得少了。”刚种木耳的第二年,有一次,遇上大风,把晾晒的木耳袋吹跑了很多,损失近万元,她哭了。2017年,伊春发大水,水漫卷上来,浸泡损坏了部分厂房设备,损失高达近八十万元。她眼泪又想掉,忍了忍,又忍了忍,没掉,抓紧时间排水,让损失降低一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损失的再努力挣回来。


  一次又一次磨砺,王晓红愈发从容。慢慢地,她的家人也理解了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丈夫在消防队工作,闲暇之余也来帮她种菌收菌,女儿顺利考上了大学。有时她也遗憾,青春期陪伴女儿太少,错过了女儿很多成长时刻。好在,女儿开朗活泼,妈妈是女儿的骄傲。王晓红以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儿心怀感激。
  一路走来,她深深感到:只有把个人成长进步与林区发展需要和企业使命担当联系在一起,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不负重托,才能在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中实现自身价值。“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时刻,我告诉自己:未来,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继续带领广大林业职工和农民把食用菌产业做好、做大、做强,把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我热爱的家乡和人们,以回报领导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骨子里那个能吃苦不服输的王晓红,想让合作社发展得更好。现在在学校,她最喜欢听的课是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原典的智慧一次次给予她启迪。每每畅游传统文化之间,她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未来还很长,前路漫漫,求索不息。
其他文献
巍峨耸峙的贺兰山下,驻守着一支蜚声全军的特种部队。它组建于抗日烽火中,走过八十余载春秋,历经百余次战斗洗礼,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卓越功勋。  “赤胆忠诚、崇文尚武、机智勇猛、生死相依……”一天训练结束,一位黝黑瘦削却一脸精悍的特战营长带队凯旋,队列中,旅魂呼号嘹亮,响彻西北晴空。  带队的营长叫刘近,在西部战区陆军“雪枫特战营”这支由抗日名将彭雪枫亲手创建、精英辈出的特战劲旅,他依然是尖刀中的刀尖。入
期刊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无数青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他们胸怀天下、放眼全球,用责任和担当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拥护支持。  中交集团三航局新加坡分公司总经理衣旭东便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衣旭东在国内先后参加洋山深水港工程、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以及中海工业江苏造船基地等重点工程。2009年起,他远走他乡,以参
期刊
張云陆陆续续在海外工作了10多年。这些年里,他从北非明珠阿尔及利亚转战到西非之角塞内加尔,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从桥涵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项目总体负责人和部门管理者、中交集团一公院北非交通设计院副院长。这些岁月,他见证了很多异国他乡中国人平凡中的伟大,见证了很多离别时的伤心落泪和相见时的喜极而泣,见证了小伙伴们挑灯夜战数日完成工作任务的艰辛和成功那一刻的喜悦,见证了一条条的黑色巨龙永远留
期刊
从广东省湛江市往西10884公里,便是非洲。这是中交集团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建冲的家和工作地的距离。  10多年,3000多个白天和黑夜,杨建冲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安哥拉洛比托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无不留下他的付出和汗水。虽然有十多个春节在异域他乡,时常备受孤独的煎熬,虽然和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一年都见不上
期刊
南起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西侧万寿寺,北至海淀镇西侧,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的苏州街依旧繁华,始建于1947年的北京市八一学校坐落于苏州街29号。  跟随祝望北从学校东门往里走,随着他的讲述,一幕幕充满词话意境的国风校园景色次第呈现,一幅蕴藏红色基因的教育画卷徐徐展开。  一所学校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学校诞生、成长、发展历程,也承载其人文精神、光荣传统。上世纪40年代,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前身——
期刊
长期以来, 严重紧缺的能源始终制约着巴基斯坦经济领域的稳定增长。如何有效解决能源问题,不仅是该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殷切之盼。  2015年3月5日,时任巴基斯坦能源部长阿巴西亲自为巴基斯坦第一个专业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码头项目的运营揭牌,并在2017年8月27日以巴基斯坦总理身份正式为项目挂牌。  该项目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是因为码头建成后将为巴国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
期刊
从1990年代开始,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6年前,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就是在这一年,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篱笆镇篱笆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怀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王怀虎说,
期刊
当下,繁华的城市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毕业后的选择,他们的目标城市就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但是,还有一批“逆行青年”,他们在经历了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后,毅然决然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伴随着大山深处的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用双脚丈量家乡的每一片土地。  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玉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土生土长的儋州姑娘,作为海儋土糖的第六代传承人,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在创业道路上一路前行。这一路,艰辛颇多
期刊
肖楠并不善谈,常常抿嘴一笑,诸多过往就在笑意中一带而过。  入职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八年,肖楠从一名非铁路专业的“零起点”新人,开始从事运输经济研究工作,成长为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每天早来晚走伏案工作的身影,一份份研究咨询报告,和日益肩负的重要课题、项目,见证、书写着她的成长。在理解铁路中投身铁路事业  肖楠本科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期刊
当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简称“蒙内铁路”)修建完成、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肯尼亚人民认识到“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经过持续深耕细作,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给肯尼亚当地带来巨大变化。俞晓东热血澎湃,他感受到沉甸甸的使命和国家荣誉。  俞晓东是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肯尼亚办事处副总经理,现在是他常驻肯尼亚第13个年头。过去8个春节,他都是在异国他乡工作中度过。  13年前,俞晓东第一次来到肯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