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_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如何推动专业建设、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问题。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进行统筹设计,认为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点,核心课程的精品化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勘查工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围绕课程进行专业建设能使专业建设具体化,是一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作为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的重点,将师资队伍尤其是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整合、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平台。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地质类方向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我国有63所高校设立该专业。该专业是我校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石油类主干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招生规模扩大、培养目标调整的新形势下,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根本解决以上问题,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支撑,将搭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作为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以完善实践教学为重点,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进行了统筹设计。
  1.根据新的专业培养目标确立核心课程,构建特色化理论课程体系
  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素养精深、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知识结构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构建了符合研究型教学理念和突出石油特色的课程体系。
  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三大部分,确立了支撑专业的理论核心课程体系,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6门基础类课程,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实习等5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油气地质与勘探、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3门专业类课程,并通过专业方向的多样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发展方向的多元选择(“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属于学校公共教学课程平台,本文讨论的核心课程是指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通过方案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核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优质教学平台建设中起支柱作用。
  2.按照实践能力培养层次要求,构建了“多维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经过近60年建设积累形成的特色之一。根据新时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实践课程系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来考虑。按照实验基本能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三个层次,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油田实训、自主创新和毕业论文构成的“多维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按专业知识逻辑,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内容。
  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三大部分构成。课程实验基本隶属于理论课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和自主实验。实践课程包括野外实习和课程设计。由认识实习、专题实习、综合实习和油田专业实习构成了“四年不断线分层次”的野外实习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在核心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包括创新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创新实验计划依托教师科研和校外基地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科研激情和兴趣;毕业设计充分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实战化和早期干预”,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之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引导,使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化,并和学生本人的毕业设计紧密结合,既做到了毕业设计“真枪实弹”训练,又为学生开展专业研究赢得了时间,为成果培育奠定了基础。
  二、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汇聚优质教学资源
  在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设定之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是汇聚优质教学资源。课程作为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和汇聚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载体,对其进行系统建设,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
  1.发挥传统优势,优化课程内容,建设系列核心课程
  本专业具有重视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课程及教材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继承传统、依托优势、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核心优势课程建设,带动相关课程建设。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发挥优势和特色,以系列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首先建设“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等石油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课程,充分传承和改进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管理办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系列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质量,并进而带动专业教学平台水平的全面提升。
  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一流的课程建立在一流的专业及优势学科基础上[1]。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挖掘和利用学科资源,实施了“首席教授负责制”,按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建设。课程“首席教授”不仅是所负责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同时也是该课程核心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科研优势转化成课程教学优势提供了条件。重点针对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规划等五个方面,采取分工合作,系统全面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网络载体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在建设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上形成鲜明的特色,为相关课程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以“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这两门课程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于2004年、2005年入选省级及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在确立的8门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先后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网络精品课程、5门(含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其余为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核心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系列,使支撑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成为省级及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2.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为基础,编写高质量教材
  本专业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具有学科优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提供了保障。为满足新培养目标和精品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教材采取分类规划、首席教授领衔、课程组集体编著的原则进行了系统建设。对于一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类课程,重在传承学科的经典,充分借鉴国内外教材的精华;对于专业类和一部分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基础类理论课程,强调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追求最新科技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编写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材。
  先后主编出版了“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而且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全部为自编公开出版教材,同时编写出版了与课程配套的系列辅助教材,核心课程基本建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如《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教材就是为满足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之后,由原先“石油地质学”和“油气田勘探”两门专业课合并而成的,是国内第一本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与勘探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教材。教材编写小组由近年来在油气地质与勘探领域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七位教师组成,并依据科研方向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参编教师的科研特长。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力求使本教材内容能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本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石油高校优秀教材奖,并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整合实验实习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最显性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需和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平台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传统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往往导致教学资源的重复和利用率低。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统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注重三个层次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满足理论课程课内实验需求的校内专业实验室,满足实践类课程需求的野外和油田现场实习基地以及满足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需求的科研实训基地。在平台的软硬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建设,2009年本专业的“油气勘探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为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需要优化配置和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与相关专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来我们自行设计和开发了“多功能圈闭及油气藏教学模型”和“录井实习及仿真实训操作教学平台”等一批实验设备,并设计了相应的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项目。
  加强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融合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对本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和“985工程”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主导思想,保证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教学服务,向学生开放,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育资源的及时转化,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扩展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平台,提高了实验室的水平。
  与兄弟院校和企业共建野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完善了原有的“安徽巢湖”、“山东新汶”和“河北秦皇岛”三个野外实习基地,不断增加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并增加了新的教学路线,扩充了专题实习内容。同时在胜利油田建设了“油田地质实习基地”,将“油田钻采实习”扩充改造为“油田地质实习”,更符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要求[2]。2011 年通过与胜利油田的深度合作,共建了一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使之成为本科实践教学与企业职工培训一体化实训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实践教育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所在的青岛地区及其周边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为地质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
  三、以课程组为纽带,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
  1.以课程组为基本单元,组建教学团队,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将所有专业教师纳入课程建设整体规划,以课程组为单元,系统组织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组建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教学团队。实行分级负责制,选定知名教授担任“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首席教授”,负责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申报和开展高水平教学研究项目及教材编写等;设立课程骨干教师岗位,细化课程建设任务,由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教研任务。
  2.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阶梯式培养计划,强化教学能力提升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导师制”,科研搭扶手,提升学术素养;教学筑阶梯,提升教学能力。对青年教师进行从实验室锻炼、指导实验课、助课到讲授课程一部分直至独立主讲完整课程的“阶梯式”培养。骨干教师通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改研究锻炼,可成长为责任教授,责任教授则成为学校、省和国家教学名师的重点培育对象。目前团队中已有1名获国家级、2名获省级和1名获校级教学名师奖。
  3.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构建教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高校教师同时具有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任务,利用科研成果和科研素材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多年来,我们结合产学研基地建设,聘请知名勘探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学科前沿专题课和指导实践教学,丰富了教师队伍构成,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也是丰富教学团队构成的有益途径。
  近五年来,教学团队建设卓有成效。2008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主要由本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油气地质与勘探团队”入选山东省首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即入选国家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近年来又建设完善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校内外共享。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依然要坚持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引领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师资队伍的进一步优化,探索学生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3]。同时通过跟踪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参照国际标准完善本专业的建设,为通过国内该专业将要开展的国际专业标准论证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有录,查明. 学科优势: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托——基于“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5-99.
  [2] 张立强,蒋有录. 校外油田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008(3):124-126.
  [3] 任拥军,蒋有录,查明. 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4):103-107.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完善、法治进程不断加快的整体形势下,社会对财税法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财税法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朝阳学科”和现代法律领域,融贯理论与实践,兼纳本土与域外,建构综合性、专业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财税法教育的路径。在当前全国财税法教育格局中,北京大学财税法学专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通过对其经验的总结、不足的反思,能够为我国财税法教育的整体迈进、多元创新提
期刊
摘 要:在实用主义影响下,当下大学外语专业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所占比率日渐减少。本文以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至今的德语专业教材为例指出这一走向,倡导摒弃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高扬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外语教育模式,呼吁文学作品回归外语专业的课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学经典;实用主义;理想主义;人文精神  当下大学教育热门话题之一,是倡导通识教育。其背景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商业原则影响不断扩大,
期刊
周三多,1933年生,江苏宜兴人。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首任院长、第一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MBA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周三多教授从事高等教育五十多年,完成国家和省级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和高质量教材二十余部,其中《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和《管理学》两部教材为国内数百所高校首选采用,为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课程群思想的指引下,以“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为例,探讨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实施路径及其教育意义。专业综合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仅是落实专业综合改革精神的一种探索性思路和做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总结。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教育  一、基于课程群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言: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
期刊
摘 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又一新举措。这一新的教学改革浪潮有利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持续性建设和示范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于学习型社会。本文以“地图学”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且介绍建设成果与应用体会。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地图学;教学特
期刊
摘 要:在使用同伴教学法的大学物理课程中,整合了各种评价模式中的有益要素,研究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模式,使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多方面和及时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不断调整教与学的步伐,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将多元化评价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同伴教学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
期刊
摘 要:作为文学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说的文本阐释不能满足于封闭式的静态分析,相反它必须具有宽广的社会历史视野。阅读史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不仅意味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读、在不同的阐释层次上发现文本与历史的复杂纠葛,更能够帮助学生从“内容形式化”的角度掌握新的文学思维方式。  关键词:文学史教学;文本阐释;阅读史;“历史”;《百合花》  在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华中师范大学刚刚结束的审核评估“试点评估”,围绕审核评估的实施,从评估指标体系的把握、学校定位与目标的确定、自评自建的开展、特色优势总结凝练、问题与不足的整改等方面对评建工作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内涵式发展;评建工作  相比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审核评估对于各高校及各地教育部门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华中师范大学于2013年12月接受了教育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小班专题讨论式的新生研讨课在国内高校纷纷开设,这种与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同的授课方式在学生层面获得了普遍的正面反馈。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国外拿来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学收益面不够、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学生并未充分投入等诸多问题。上海大学自2011年起面向所有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程,本文将结合上海大学的三年实践探索,就新生研讨课建设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期刊
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从图书发行专业起家至今已有30年了。系里想做纪念活动,丽芳主任问我是否愿意写写老主任孙冰炎老师创办图书发行专业的故事,我没有半点儿犹豫地同意了。从答应后一直没能动笔,不是写不了,而是没有稍为完整一点的时间能坐下来进入写的状态。但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想起孙老师,想起在她的带领下一个专业与一群毛孩子老师成长的故事。  30年前(1983年),我和我们班练小川、徐春和一起从图书馆学专业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