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此大背景下, 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1]。笔者认为, 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可以把传统模式下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转变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圣地, 即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践行“乐园”[2]。为此, 笔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感悟及做法。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初中语文教学; 研究
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热点之一, 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为提高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多媒体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让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追求快乐、获得新知、体验生命成长的最佳载体。
1 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精华, 优化现代教育方式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不仅带来了语文教学手段的革命, 而且对传统的教学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形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 使教学的内容更为广阔, 信息交流更为便捷,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或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虽然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个汉字也不写, 整节课都用多媒体代替, 那无疑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笔者了解到,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现代化, 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展示语文课件的舞台, 一会儿放映幻灯片, 一会儿播放视频, 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学生却坐在那儿不知所措。由此证明, 教育手段的应用不能过于片面和集中, 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背道而驰[3]。笔者的一位同事说:某所学校的领导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课件或幻灯片, 可教师觉得这样做不合理, 但学校仍坚持这一错误做法, 致使教学效果低下, 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评。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说,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选择多媒体。教师应认识到,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当, 照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照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际,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筛选最佳的多媒体材料, 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才是科学、有效的做法;否则, 就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所以说, 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都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态。
2 课件的选择宜恰当
笔者发现, 有些教师不惜牺牲教学目标的需求, 过度强调课件的色彩、图案、视频等展示效果, 结果是得不偿失, 不但浪费了备课时间, 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只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 不必过于渲染, 而应更多地考虑教学所处的阶段特征、学生的整体特性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笔者的切身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 笔者曾花费很大力气制作了一个“论语十二则”课件, 自己感觉链接安排比较合理, 画面也简约而生动, 教学流程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经课后当堂检测, 竟有45%的学生不达标。笔者反思后认为, 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教材所处的教学阶段和学生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充分说明, 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它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尤其是教师的教。
3 多媒体应与教学相契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电脑, 好像没有电脑就上不了课, 不用电脑就无法进行教学, 致使初中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学资料的传送课, 变成了课件堆砌的展示课, 并没有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出来,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剥夺了, 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退化和僵化。
笔者观摩的一堂公开课很好地诠释了上述现象。具体为:课堂上, 教师先出示一幅漫画, 接着问学生:“谁能概括一下这个画面的内容?”听课教师都认为漫画描绘的是一个人坐在位于沙滩的遮阳伞下看书。可一个学生却说:“有一个人漂浮在水面上看书。”经细查得知, 原来那些金色的波浪画得过于细碎, 被教师误认为是沙滩。此时, 教师才明白今天讲的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死海不死》这篇课文, 真是一场误会。
笔者认为, 语文课应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表现力的认知, 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来表现语言;教师应该让学生咀嚼文字的精华, 而不是浅尝技术快餐。同样是《死海不死》这篇课文, 另一教师的做法却是:上课伊始, 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盐水与水比重的对比实验, 学生由该实验很快理解了文中死海不死的教学难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笔者由此感叹这位教师抓住了使用多媒体的精髓所在, 值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
[3] 李炳亭.高校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2.
[4]张行涛, 等.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初中语文教学; 研究
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热点之一, 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为提高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多媒体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让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追求快乐、获得新知、体验生命成长的最佳载体。
1 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精华, 优化现代教育方式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不仅带来了语文教学手段的革命, 而且对传统的教学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形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 使教学的内容更为广阔, 信息交流更为便捷,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或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虽然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个汉字也不写, 整节课都用多媒体代替, 那无疑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笔者了解到,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现代化, 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展示语文课件的舞台, 一会儿放映幻灯片, 一会儿播放视频, 教师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学生却坐在那儿不知所措。由此证明, 教育手段的应用不能过于片面和集中, 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背道而驰[3]。笔者的一位同事说:某所学校的领导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课件或幻灯片, 可教师觉得这样做不合理, 但学校仍坚持这一错误做法, 致使教学效果低下, 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评。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说,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选择多媒体。教师应认识到,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当, 照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照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际,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筛选最佳的多媒体材料, 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才是科学、有效的做法;否则, 就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所以说, 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都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态。
2 课件的选择宜恰当
笔者发现, 有些教师不惜牺牲教学目标的需求, 过度强调课件的色彩、图案、视频等展示效果, 结果是得不偿失, 不但浪费了备课时间, 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只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 不必过于渲染, 而应更多地考虑教学所处的阶段特征、学生的整体特性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笔者的切身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 笔者曾花费很大力气制作了一个“论语十二则”课件, 自己感觉链接安排比较合理, 画面也简约而生动, 教学流程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经课后当堂检测, 竟有45%的学生不达标。笔者反思后认为, 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教材所处的教学阶段和学生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充分说明, 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它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尤其是教师的教。
3 多媒体应与教学相契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电脑, 好像没有电脑就上不了课, 不用电脑就无法进行教学, 致使初中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学资料的传送课, 变成了课件堆砌的展示课, 并没有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出来,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剥夺了, 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退化和僵化。
笔者观摩的一堂公开课很好地诠释了上述现象。具体为:课堂上, 教师先出示一幅漫画, 接着问学生:“谁能概括一下这个画面的内容?”听课教师都认为漫画描绘的是一个人坐在位于沙滩的遮阳伞下看书。可一个学生却说:“有一个人漂浮在水面上看书。”经细查得知, 原来那些金色的波浪画得过于细碎, 被教师误认为是沙滩。此时, 教师才明白今天讲的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死海不死》这篇课文, 真是一场误会。
笔者认为, 语文课应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表现力的认知, 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来表现语言;教师应该让学生咀嚼文字的精华, 而不是浅尝技术快餐。同样是《死海不死》这篇课文, 另一教师的做法却是:上课伊始, 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盐水与水比重的对比实验, 学生由该实验很快理解了文中死海不死的教学难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笔者由此感叹这位教师抓住了使用多媒体的精髓所在, 值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
[3] 李炳亭.高校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2.
[4]张行涛, 等.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