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想象的“母体”,是孕育想象的“温床”,写作则是让学生直接挥洒想象力的沃土。但现实是:学生面对作文要么一提笔就头疼,绞尽脑汁,无话可说;要么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缺乏深度思考;无自身体验感悟,丧失了童真童趣;阅读量少,知识面狭隘;语言表述能力差等。
  贫瘠的思想土壤长不出茂盛的参天大树。如何引导学生对问题、目标展开充分思维活动,做到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去同求异及逆向思维呢?教师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起着重要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个互动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当学生思维的花朵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竞相绽放时,成功才会向他们招手,他们才能品尝到智慧的甘露。
  
  一、以多样化形式激活学生思维爆发力
  
  1、培养观察力,引发联想力,激起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初中生还不具备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教学大纲对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堂作文要求具体,学生思维受到约束,往往显得被动,我就采用课内作文课外补的方式,通过写周记、随笔并隔周检查、评比的方法让他们用到课内作文中来。
  初一年级注重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他们大胆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心扉。此时,我就尽量找适应他们纯真感情的素材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我的老师》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老师的……》,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打扮”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初一应多方培养学生观察力。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富有哲理性。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李白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对王昌龄的担忧;杜甫则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来抒发自己不求名利的思想。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给人们以哲理性的启迪。我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雨地中欣赏雨。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楼宇的轮廓,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大大提升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课内作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布置作文《记最熟悉的——》,要求大家以一位同学、老师、自己的一件物品或校园某一场景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绝大多数学生根据周记、随笔提供材料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来写。再如,读完《稀粥南北味》后,布置《××菜之味》,学生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便喷薄而发,纷纷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
  2、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训练求异思维
  初二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这时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希望老师更多尊重他们。我就以“一块豆腐能做什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对这种极平常熟悉的事物进行讨论,学生很快从颜色、大小、质量、结构、形状等方面总结出它的几十种做法和用途。接着我问:一个人能做什么?学生又从年龄、职业、事业成败、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方面总结出一个人一生能做无数事情。从正面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意识到“我很重要”,一下使学生的内心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我趁机与女生谈友情、爱情、机遇、自信。对男生则提供一些历史枭雄传记、战争风云轶事等影视、书籍,让他们感受枭雄们面对挫折、失败时的心态。
  初三训练多角度思维。临近中考,学生压力很大,我就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会求异创作。复习《爱莲说》时,有意引发矛盾:莲,艳,惊不过牡丹;秀,不及梅、菊,作者何以用莲抒己情怀?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文章开头、结尾处捕捉牡丹、菊花是大家常写花卉,而周敦颐选莲体现出他不随波逐流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他的立意也与其他写莲文章完全不同,故而成为流传佳作。
  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不仅要培养他们观察力,还要培养他们同中求异能力。起初他们写的内容可能比较简单,渐渐地,随着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会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人生、写社会。内容从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到社会见闻等等,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
  
  二、以探索精神激活学生思维创造力
  
  创造,狭义上讲,是指少数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过程;广义上讲,凡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发现、掌握自己尚未知晓的指示并运用它们,就是创造的表现。而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提高。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1、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作文教学中要触发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我选用办周报的方法。小小一份周报,学问可不少。涉及到怎样编辑、选稿、排版、绘画;内容要新颖、多样化;评价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最重要的是刊头设计,既要鲜明,又要大方有个性。学生得手脑并用,配合默契,在相互合作中调动每个人思维的积极性,才能迸发思维火花,创作出优秀周报。
  版面设计中的学问:办报前,学生们先买回报纸来研究,他们东一点,西一块,不知先从哪入手好。报纸画得乱七八糟,记录杂乱无序。我告诉他们:首先,走出别人的影子,跳出别人的思维模式,从自己年龄、心理、学科设置等方面拓展思维。其次,从学生稿件质量与创作兴趣方面具有的独特性编排内容,这是与正规报纸最大的不同,也正是这点最能体现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终于探索出了能代表自己风格、特点的周报版面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悟出了做事要有条理、有明确顺序,才能有条不紊进行下一步工作。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了创造不是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其他学生没有想到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别人想过做过的,我们加以改造提炼,成为自己的,就是创新。
  刊头设计的乐趣:走出第一步,孩子们的灵感像小草冒芽,一发不可收拾:刊头从模仿变为自行设计;排版由缩手缩脚成为信手拈来。在实践中,试验探索,他们学会了如何办报;在实践中,感受发现,他们懂得了创新并不神秘。周报终于出版了,虽然稚嫩,可是周报旁边醒目而极富班级特色刊头设计成为小报最大的亮点,受到校领导高度赞扬,学生们别提多开心了,在第二期周报出版时被正式定为了班徽。
  2、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创作热情
  美好的愿望、想法能在一段时间内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却无法长久维持孩子短暂的、善变的好奇、尝试心理。经过反复思考,我设置了一套奖励机制:根据作文立意、选材、语言设纪念卡、优惠卡和优胜卡。被选一次可获纪念卡一张,三张纪念卡换一张优惠卡,凭此卡可免费获取当月《读者》两本及“优秀写手”证书,在全年级推荐、表彰。三张优惠卡换一张优胜卡,获此卡者能获“写作新星”荣誉称号。它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欲望,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孩子们渐趋暗淡的写作天空。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为消除其自卑心理,我采用:
  化整为零:从整体不好的文章中大浪淘沙,挑出用得好的词句,定名:“淘金坊”。如果能三次入选者,可获纪念卡换优惠卡的资格。
  适度倾斜:文章立意新,有独到见解的,即使文章错字多,有些句子也不通,同样给予机会。一次有位女生周记被选,极大鼓舞了她的自信心。现在她的作文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尤其错字、病句几乎很难再见到。
  强劲推出: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学两篇文章同时入选,而他平时并不特别喜欢写东西。他激动不已,我趁机鼓动他,再努力就能获得“写作新星”称号,他果然做到了。偶然的机会让他走向了成功。用同样方式我又使另外几个后进生的写作有了明显进步。
  
  三、以层层递进法促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青少年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心理,但由于阅历少、思维能力薄弱,对问题的看法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片面性、表象性,这种思维造成他们对事物之间彼此联系缺乏比较性、辩证性。习作中集中体现为:叙事单一,就事论事,不会“见一叶黄而知天下秋”;人物描写高、大、全,都是一个脸谱。如今铺天盖地的动漫,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开阔了视野,但另一方面也抹杀了学生深刻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变成思维的懒汉。如何让学生在快速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使他们充满生机的思维源泉不被阻断枯竭呢?
  1、提升语文阅读品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阅读各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书籍,不仅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沉静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他们分析信息、过滤知识、使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品质。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讲课时我问: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自己的父母?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感受到爱的存在,才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真切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自己的父亲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吗?我们是否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不知心存感激?经过我的引导,同学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交给父母看,让父母也了解孩子。那一期的周报特别出彩,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多种效果。
  2、善于追根求源,由浅入深,提出质疑
  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水杯,继续不停地往里面添加东西,水会猛地溢出来吗?不会,即使水面高出杯口很多。只有当压力超过极限时,水才会溢出来,但它是慢慢沿杯口渗出来的,像小溪。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仔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求源,做到据理析事获得深刻认识是多么重要。
  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一位女生提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19节中哈尔威船长问洛克机械师:“炉子怎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该生认为炉子淹了,火当然会灭,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对话?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开始讨论,一位男生说:“大作家的语言肯定是经过推敲的,怎么会多余,这是按顺序问和答。”多数同学持反对意见。下午放学前,我又让同学们讨论,这时一个小组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时情况紧急,哈尔威船长尽管经验丰富,也难免紧张,出现问话语无伦次。这些话看似多余,恰恰体现了人在危急情况下的真实反应,说明雨果先生观察细致,对场面描写非常成功。
  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全班同学感受了不能轻易得出结论的思维深刻性。它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要学会追根求源,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质疑才能深入文本思想,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将文章改写成500字左右的小故事时,很多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展开故事,还有的用第一人称写,作文第一次出现了整体一次性成功率达三分之二以上好成绩。
  总之,作文教学是学生认知与实践的结合。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作文教学,我是围绕“怎么写”来教的。如:选取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用什么词句把它表现出来,怎样表现得比较准确,就涉及到文字规范,语句通顺,结构完整,表达准确之类。这个训练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维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实在在的去感受人、事、物,并由此而展开联想,用自己的思维编织从感受中获取的信息,成为自己的真实语言,从而达到用真情来升华主题。
  黄艳秋,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其他文献
纪小离,2000年出生,原名李世毅,云南昭通人,作品散见《边疆文学》《当代教育》等刊物。  秋夜  当星星挂在树梢  时间静悄悄地坐在河边,夜晚甘愿成为  水的一部分  在我的身旁,年老的石头  以及斑驳的窗子  在轻轻地呼吸  他们亲昵的鼻息,像是孕妇捧着肚皮  温柔地在抚触她虚构的孩子  这个夜晚,弯镰刀挂在墙上  那亮闪闪的锋芒,像是八月的月亮  孤独地看着  房子里剩下来的亲人,独自  艰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写作水平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而写作教学实施的首要前提是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实际,从情感、兴趣、视野和技法等方面入手。加强写作教学,关键是注重情感培养,激发写作兴趣、拓展写作视野,传授写作技法。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中学生写作无话可说,难以下笔,首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情感世界十分单一
与大海相处  在岛上时,四周海水滔滔  海风腥咸;陌生的气息能打破内心的  宁静。前方比深渊还深  牡蛎、海星、八爪鱼……  藏身于此。渔民收获却难以入侵的水域  渔船的马达声声,也是路过  滴漏的柴油,飘散水面  出海的印迹难以融入海水  而岛屿是大海的骨头  渔民的家园;避风港湾一如  大海的胸怀,波涛起伏的温顺  在夕阳的余晖中镀上悲悯  一首老歌  夜晚就这样来了  街灯魅惑的眼睛  没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会使学习进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生命领域。有了体验,语文教学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一、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学习不能包办代替。体验是
这把旧伞  父母共用了半个世纪  不知走过多少风风雨雨  它虽已破旧残损  手柄也早已脱落  骨架亦修过几回  布面到处都是缝补的痕迹  但父母仍不肯让它歇息  刮风时  它拼着老命撑住  这个摇摆倾晃的世界  下雨时  它咬紧牙关撑出  一方如虹暖爽的天地  烈日下  拱起佝偻的身躯  辟出三尺荫绿  无风无雨  就收起自己的身子  默默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买台历  不知是谁  把365天做成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决定着学生的成绩和命运。要想中考语文取得理想分数,作文中的情感因素绝不能少。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投身社会——积累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
徐立刚,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首批名师、全国中语会“教改新星”。20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获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发表论文12篇,参编教辅用书7本,计20万字;主持、参与国家级教改课题2个,省级课题4个;在省、市、县教研活动中开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12节。倡导的“学教案一体”、开发学生自身教学资源、以读促改等模式,被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导组称为“外国语学校模式
大熊猫的眼圈、耳朵是黑的  尾巴可是白的  你看到过它了  一只和另一只  都是一樣的  猎手经过两只熊猫时  它们都假装彼此没有关系  自顾自寻找竹叶和鸟蛋  猎手分别瞥了它俩一眼  为了让它们知道  他可不傻  一看准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猎手一走,它们继续  玩起爬树和搬石头游戏  钟亭  围着小城,他要跑一圈  然后登上环城河上的亭子  不知是不是习惯的影子  每天有两个自己,两个  在固定
此刻喧闹繁华的九省通衢   城封了路封了门也封了   只有满城的灯火還亮着显得   有些伤感和落寞   对于这场突然袭来的疫情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也不能肯定什么时候结束   但这不等于失望或者无助   一场阻击病毒的战斗   在大武汉打响   曾经握过枪杆的我   深刻地知道战场意味着什么   那是和冲锋与献身同义啊   望着各路白衣战士疾驰武汉   不止我汉水和长江   也噙着热泪  
初读《边城》一文让我们品味到质朴的“人生形式”,纯真的人情之美。可只要稍微深入地沉思一下,就不免会为文章表层的“美”而遗憾和伤感。年轻的天保驾船闯滩意外死亡,重情的傩送深感自责离家外出一去不返,豪爽的船老大因家庭的变故而变得狭隘冷漠,年老的祖父带着牵挂在深夜悄然离世,留下的只有纯情的翠翠一个人孤零零地默默守候。亲情不再,爱情破灭,这分明是一个悲剧,原来美丽的光环里面包涵的却是苦涩的泪水和殷红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