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促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树立和落实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概念的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转移必然有承接,河北省作为重要承接地,如何对接北京市产业转移,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评估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为研究核心,探讨如何通过发挥河北省各市的承接优势,从而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针对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衡量了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以及分析了产业承接的结果。最后,结合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的现实基础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承接力 分析 建议
一、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创新性举措,也是第一次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产业的转移必然需要产业的承接,而承接力的高低是产业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河北省的产业承接力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河北省更好的承接北京产业。
二、产业承接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产业承接理论
1.产业承接力定义。产业承接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是在承接某些产业上具有优势的综合体现,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承接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环境方面的。
2.产业承接力的影响因素。吸引力是促使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增强产业吸引力是提高产业承接力的基础。通常将其定义为承接地具有对接转移产业所需的技术,资金,劳动力以及资源等比较优势,比产业当前所处区域有更适合发展的空间,更有利可图,所以产生转移的意图。
提高选择力是产业承接力建设的基本保障。吸引力的不断加强使大量产业产生转移欲望,产业选择力是承接地对拟承接的产业是否接纳所做出判断的能力。承接地为了承接到附加值高,发展空间大,能够带动当地发展的产业,往往会充分考察转移产业是否适合当地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进而从若干拟转移产业中挑选出合格产业。所以合理选择那些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能够真正融入承接地,并且不会对当地环境有影响。
在移出地产生转移动机以及承接地作出是否接纳的决策之后,承接地还需具有顺利接纳产业并支撑其生存,发展所需的支撑力。强大的支持力可以促进产业转移的动机从动机转移到实际执行中,而支撑力是产业转移持续发展的前提。支撑力的大小主要是由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环境承载力决定。
为支持产业发展,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是产业转移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承接力的核心内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是指将承接来的产业融入当地,经过改革创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其产业影响力更加凸显。其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水平,科学研发能力、产业集聚力以及经济发展大环境等因素。
三、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及结果分析
(一)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
本文运用区域配置系数S1和区域专业系数S2评估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S1表示某产业在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是衡量该产业发展成为河北省主导产业规模的潜力。S2是某产业占该区域产业结构比例与该产业占全国产业比例的比值,区域配置系数和区域专业系数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S1=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该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100%
S2=(该区域某产业产值/该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全国某产业总产值/全国所有产业总产值)
当S2>1,表明该类产业总产值占区域产业总值的比重超出国家范围内平均水平,即该地区在成承接该类产业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对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京津冀三地的S1、S2。
通过以上计算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1)北京市在化学纤维、石油、天然气与烟草制品等方面的优势较弱,应该作为此次转出的产业,而结合河北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来说,其自身具有大型烟草公司若干,此外在资源方面,河北矿产资源丰富,因此河北省可以作为这些产业的承接地。(2)天津市与河北省的产业相似度较高,但仍有承接的必要性。例如天津市的皮毛皮制品和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产业。
通过以上计算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在化纤、石油的竞争优势,在北京市天然气和烟草制品是非常薄弱的,应该从行业和河北省的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石家庄、张家口、保定等大型烟草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当规模,河北是矿产资源丰富,以承接这些企业,河北省生产水平将大大提高。天津和河北省的重叠程度比较高,但从一些具体行业看数据,对承接省内的行业来说还是有必要的。如毛皮和皮革产品在天津市和采矿和采矿业比没有优势的,应转移到了河北省。同时,黑色金属开采,鞋类,毛皮产品可以作为河北省的主导产业。
(二)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分析
1.产业承接能力总体分析结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2014年提出以来取得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生態环境容量,并采取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虽然距离治理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建立。在这一过程中,河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在交通运输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必须是交通,交通流才能带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同时也是整个经济动脉。在过去,有大量的交通未能畅通,造成了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津冀三地联合行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京津冀三地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全长1400多公里的公路使得北京天津河北地区连在一起。 三是产业互补,包括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有序的产业承接、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的功能扩展,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在产业合作、对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流动机制也在形成,有效控制了北京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缓解了城市拥堵和大城市病。众多的工业园区和搭建的合作平台,让各类专业人士发挥更大的作用,行业的智慧也在更广泛的布局和调整。
四是制度障碍的突破,如一些要素自由流动、职称评审鉴定,养老和医疗开始一体化进程,未来的制度机制将得到更大的突破。
2.产业承接能力具体分析结果。以保定为案例,进行产业转移的结果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保定市地处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的中心,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具有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优势,保定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道路中不断摸索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和主动规划适合自身的产业空间布局。
为了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保定市将之前的3区18县4个县级市调整为5区15县4个县级市,使保定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对接京津产业转移,保定市政府依据各区县的特点和自身产业发展能力进行了重点承接项目和承接平台的建设。保定东部的安新县白洋淀为依托其科技城、装备制造与生物医药等7大产业發展平台,积极有序地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位于保定北部且距离北京较近的涿州、涞水、易县、涞源等县市要发挥自身地理位置优势,重点承接北京教育、文化、医疗、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位于保定西部的满城、涞源、曲阳、唐县、顺平等县区重点在装备制造及部件、精细加工、新能源产业方面进行突破,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位于保定东北部和西南部的高碑店、定兴、望都和博野等县(市)要依托已落户当地的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和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等产业,建设食品和农副产品流通产业承接平台,主动承接京津食品及农副产品流通等产业转移;位于保定东南部和东北部的容城、高阳、蠡县、雄县、白沟新城等在纺织、服装、塑料橡胶制品产业聚集明显,要建设当地纺织服装及轻工产品产业承接平台,使之成为北京相关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基于此,可以看出保定产业承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四、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注重“协同效应”
各种战略规划和研究在京津冀三地更重视转移和成效,而对协同效应的关注不足。
转移成果表现在更大范围的循环和重新配置资源和要素等方面,其结果将提高行业水平和效率水平。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到天津和河北,无疑会带来更好的效益,这也是京津冀产业互补的必然要求。协同效应是指要素不流转或较少流转情况下的重新配置,这是一个“1+1>2”的效果,是协同能量释放。
(二)产业发展必须注重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需要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支撑作用,协同建设试验区。努力做好先进制造业,此外,节能降耗,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的建立,从消费环境的低端技术向高端的科技含量的技术和服务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方向转变。
一是协同疏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减轻产业结构权重。以钢铁为例,“第十三年五”年底,河北钢铁生产应控制在2吨,这意味着五年来解决近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减少资源的能源依赖。促进金融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对接发展,建立一个健康的文化旅游产业,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使之成为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三是扩大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产业,提高行业的环境友好性,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三)协同发展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自身发展和相互作用中,需要重新审视和把握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借力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要素,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
1.接力外部资源,同时反哺外部资源。首都作为产业的转出地,其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北京、天津、北京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北京的优势向外扩散,天津、河北两地也应助力北京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三地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2.要引进外部资源,还要激活内部要素。从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同时也不能忽视内部因素。天津、河北同北京的差距较大,天津河北两地在利用外部因素的同时需激活内部要素,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优势。
3.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北京高端产业的转移和扩展功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天津与河北两地应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与此同时,硬件升级方面,天津、河北两地应推出一系列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培育软环境服务的举措。改善软环境,创造和提升对接水平,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杨凡,陶涛.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99:24
[2]郝洁.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60-67.
[3]翟相如.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8.
[4]苏华,胡田田,黄麒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41-43.
[5]谷聪,王晓晶.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3(4):24-28.
[6]王红军,冯艳玲.环首都经济区域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14.8::50-53.
[7]沈雪.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
[8]马云泽,常燕.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6):57-58.
[9]李小波,苏怡莲.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92-93.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创新资助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X2016029)。
作者简介:张偲(1991-),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研究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资产评估;张培(1990-),女,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以评估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为研究核心,探讨如何通过发挥河北省各市的承接优势,从而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针对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衡量了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以及分析了产业承接的结果。最后,结合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的现实基础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业承接力 分析 建议
一、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创新性举措,也是第一次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产业的转移必然需要产业的承接,而承接力的高低是产业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河北省的产业承接力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河北省更好的承接北京产业。
二、产业承接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产业承接理论
1.产业承接力定义。产业承接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是在承接某些产业上具有优势的综合体现,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承接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环境方面的。
2.产业承接力的影响因素。吸引力是促使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增强产业吸引力是提高产业承接力的基础。通常将其定义为承接地具有对接转移产业所需的技术,资金,劳动力以及资源等比较优势,比产业当前所处区域有更适合发展的空间,更有利可图,所以产生转移的意图。
提高选择力是产业承接力建设的基本保障。吸引力的不断加强使大量产业产生转移欲望,产业选择力是承接地对拟承接的产业是否接纳所做出判断的能力。承接地为了承接到附加值高,发展空间大,能够带动当地发展的产业,往往会充分考察转移产业是否适合当地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进而从若干拟转移产业中挑选出合格产业。所以合理选择那些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能够真正融入承接地,并且不会对当地环境有影响。
在移出地产生转移动机以及承接地作出是否接纳的决策之后,承接地还需具有顺利接纳产业并支撑其生存,发展所需的支撑力。强大的支持力可以促进产业转移的动机从动机转移到实际执行中,而支撑力是产业转移持续发展的前提。支撑力的大小主要是由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环境承载力决定。
为支持产业发展,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是产业转移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承接力的核心内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是指将承接来的产业融入当地,经过改革创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其产业影响力更加凸显。其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水平,科学研发能力、产业集聚力以及经济发展大环境等因素。
三、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及结果分析
(一)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
本文运用区域配置系数S1和区域专业系数S2评估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S1表示某产业在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是衡量该产业发展成为河北省主导产业规模的潜力。S2是某产业占该区域产业结构比例与该产业占全国产业比例的比值,区域配置系数和区域专业系数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S1=该区域某产业的产值/该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100%
S2=(该区域某产业产值/该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全国某产业总产值/全国所有产业总产值)
当S2>1,表明该类产业总产值占区域产业总值的比重超出国家范围内平均水平,即该地区在成承接该类产业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对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京津冀三地的S1、S2。
通过以上计算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1)北京市在化学纤维、石油、天然气与烟草制品等方面的优势较弱,应该作为此次转出的产业,而结合河北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来说,其自身具有大型烟草公司若干,此外在资源方面,河北矿产资源丰富,因此河北省可以作为这些产业的承接地。(2)天津市与河北省的产业相似度较高,但仍有承接的必要性。例如天津市的皮毛皮制品和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产业。
通过以上计算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在化纤、石油的竞争优势,在北京市天然气和烟草制品是非常薄弱的,应该从行业和河北省的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石家庄、张家口、保定等大型烟草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当规模,河北是矿产资源丰富,以承接这些企业,河北省生产水平将大大提高。天津和河北省的重叠程度比较高,但从一些具体行业看数据,对承接省内的行业来说还是有必要的。如毛皮和皮革产品在天津市和采矿和采矿业比没有优势的,应转移到了河北省。同时,黑色金属开采,鞋类,毛皮产品可以作为河北省的主导产业。
(二)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分析
1.产业承接能力总体分析结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2014年提出以来取得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生態环境容量,并采取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虽然距离治理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建立。在这一过程中,河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在交通运输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必须是交通,交通流才能带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同时也是整个经济动脉。在过去,有大量的交通未能畅通,造成了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津冀三地联合行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京津冀三地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全长1400多公里的公路使得北京天津河北地区连在一起。 三是产业互补,包括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有序的产业承接、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的功能扩展,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在产业合作、对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流动机制也在形成,有效控制了北京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缓解了城市拥堵和大城市病。众多的工业园区和搭建的合作平台,让各类专业人士发挥更大的作用,行业的智慧也在更广泛的布局和调整。
四是制度障碍的突破,如一些要素自由流动、职称评审鉴定,养老和医疗开始一体化进程,未来的制度机制将得到更大的突破。
2.产业承接能力具体分析结果。以保定为案例,进行产业转移的结果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保定市地处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的中心,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具有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优势,保定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道路中不断摸索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和主动规划适合自身的产业空间布局。
为了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保定市将之前的3区18县4个县级市调整为5区15县4个县级市,使保定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对接京津产业转移,保定市政府依据各区县的特点和自身产业发展能力进行了重点承接项目和承接平台的建设。保定东部的安新县白洋淀为依托其科技城、装备制造与生物医药等7大产业發展平台,积极有序地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位于保定北部且距离北京较近的涿州、涞水、易县、涞源等县市要发挥自身地理位置优势,重点承接北京教育、文化、医疗、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位于保定西部的满城、涞源、曲阳、唐县、顺平等县区重点在装备制造及部件、精细加工、新能源产业方面进行突破,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位于保定东北部和西南部的高碑店、定兴、望都和博野等县(市)要依托已落户当地的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和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等产业,建设食品和农副产品流通产业承接平台,主动承接京津食品及农副产品流通等产业转移;位于保定东南部和东北部的容城、高阳、蠡县、雄县、白沟新城等在纺织、服装、塑料橡胶制品产业聚集明显,要建设当地纺织服装及轻工产品产业承接平台,使之成为北京相关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基于此,可以看出保定产业承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四、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注重“协同效应”
各种战略规划和研究在京津冀三地更重视转移和成效,而对协同效应的关注不足。
转移成果表现在更大范围的循环和重新配置资源和要素等方面,其结果将提高行业水平和效率水平。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到天津和河北,无疑会带来更好的效益,这也是京津冀产业互补的必然要求。协同效应是指要素不流转或较少流转情况下的重新配置,这是一个“1+1>2”的效果,是协同能量释放。
(二)产业发展必须注重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需要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支撑作用,协同建设试验区。努力做好先进制造业,此外,节能降耗,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的建立,从消费环境的低端技术向高端的科技含量的技术和服务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方向转变。
一是协同疏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减轻产业结构权重。以钢铁为例,“第十三年五”年底,河北钢铁生产应控制在2吨,这意味着五年来解决近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减少资源的能源依赖。促进金融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对接发展,建立一个健康的文化旅游产业,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使之成为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三是扩大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产业,提高行业的环境友好性,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三)协同发展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自身发展和相互作用中,需要重新审视和把握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借力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要素,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
1.接力外部资源,同时反哺外部资源。首都作为产业的转出地,其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北京、天津、北京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北京的优势向外扩散,天津、河北两地也应助力北京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三地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2.要引进外部资源,还要激活内部要素。从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同时也不能忽视内部因素。天津、河北同北京的差距较大,天津河北两地在利用外部因素的同时需激活内部要素,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优势。
3.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北京高端产业的转移和扩展功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天津与河北两地应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与此同时,硬件升级方面,天津、河北两地应推出一系列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培育软环境服务的举措。改善软环境,创造和提升对接水平,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杨凡,陶涛.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99:24
[2]郝洁.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60-67.
[3]翟相如.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8.
[4]苏华,胡田田,黄麒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41-43.
[5]谷聪,王晓晶.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3(4):24-28.
[6]王红军,冯艳玲.环首都经济区域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14.8::50-53.
[7]沈雪.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
[8]马云泽,常燕.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6):57-58.
[9]李小波,苏怡莲.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92-93.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创新资助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X2016029)。
作者简介:张偲(1991-),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研究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资产评估;张培(1990-),女,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