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把阅读作为主要任务。提高阅读技能,培养阅读素养,撑握阅读方法。同时通过阅读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面训练,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并完成规定的识字任务,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也是不行的。因此,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 、结合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较少,主要以认读能力的训练为主,这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为你的孩子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大多数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低年级主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的魅力,尤其要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默读和浏览,为以后的课外阅读打好基础。不仅如此,还应该结合课文来引发学生读的兴趣。由老师选择精美的文章来读给学生听,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喜悦,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他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游戏和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编排课本剧,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情景再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起到以演促读、激发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二、根据内容、选择阅读方法
1、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点拨的,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求知欲望的气氛中教师按照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即理解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基本思路,不过分地求深、求透、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做过多的提问和讲解,提倡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教师对课文的讲读,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则:
第一,初读。当然,在低年级阅读中肯定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应用不同的线条做一下标记。在初读完后,对其课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了大概印象,然后再进行对字、词的查阅。
第二,细读。细读是在了解课文中心的基础上,围绕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問题边读边想,理清结构,探思路。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学生在知道课文是写小兴安岭的景色和物产的基础上,可以带头这样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给课文分段。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细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段与全文中心的联系,理清层次结构,明确写作思路。
第三,精读。精读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的基础上,围绕着“为什么写?运用什么方法写?”的问题进行讲读训练。这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确定重点的方法,教给学生研究、解答课后问题的方法,为略读和独立阅读课文奠定基础。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来完成课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等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进而达到学习阅读的目的。
第四,评读。评读即在学生明确中心,理解结构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也就是认识的升华。在评读时,主要是结合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谈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通过评读总结出“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分四季来介绍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的”。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2、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则是教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习题的提示,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自己读懂课文,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不断深化,最后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精课文和略读课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先“感知”,后“实践”,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略读课文只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明白整理。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独立阅读,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促进阅读的深化和迁移。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要求全、求细。
3、读想结合
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对此,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的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注重积累、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积累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这就犹如学游泳的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一样。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图片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总而言之,只要不断地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法,运用行之有效的学法;在听、说、读、写、中相互渗透,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结合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较少,主要以认读能力的训练为主,这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为你的孩子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大多数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低年级主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的魅力,尤其要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默读和浏览,为以后的课外阅读打好基础。不仅如此,还应该结合课文来引发学生读的兴趣。由老师选择精美的文章来读给学生听,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喜悦,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他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游戏和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编排课本剧,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情景再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起到以演促读、激发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二、根据内容、选择阅读方法
1、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点拨的,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求知欲望的气氛中教师按照纲要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即理解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基本思路,不过分地求深、求透、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做过多的提问和讲解,提倡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教师对课文的讲读,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则:
第一,初读。当然,在低年级阅读中肯定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应用不同的线条做一下标记。在初读完后,对其课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了大概印象,然后再进行对字、词的查阅。
第二,细读。细读是在了解课文中心的基础上,围绕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問题边读边想,理清结构,探思路。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学生在知道课文是写小兴安岭的景色和物产的基础上,可以带头这样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给课文分段。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细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段与全文中心的联系,理清层次结构,明确写作思路。
第三,精读。精读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结构的基础上,围绕着“为什么写?运用什么方法写?”的问题进行讲读训练。这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确定重点的方法,教给学生研究、解答课后问题的方法,为略读和独立阅读课文奠定基础。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来完成课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等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进而达到学习阅读的目的。
第四,评读。评读即在学生明确中心,理解结构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也就是认识的升华。在评读时,主要是结合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谈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通过评读总结出“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分四季来介绍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的”。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2、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则是教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习题的提示,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自己读懂课文,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不断深化,最后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精课文和略读课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先“感知”,后“实践”,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略读课文只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明白整理。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独立阅读,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促进阅读的深化和迁移。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要求全、求细。
3、读想结合
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对此,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的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注重积累、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积累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这就犹如学游泳的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一样。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图片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总而言之,只要不断地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法,运用行之有效的学法;在听、说、读、写、中相互渗透,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