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俊秀的青少年,李冠丰(原名李天一)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然而过多的呵护也给他带来了伤害。
拥有令人艳羡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但李冠丰却在变成一个坏孩子。他稚嫩的青春岁月为何写满了面对世界的嚣张和跋扈?他所接受的精英教育,难道只教会他这些?
事实上,缺少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即使有再多的天赋、财富与知识,也难以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2月20日,李天一因涉嫌参与轮奸被北京警方逮捕。之前,他就因殴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犯罪,被收容教养一年,2012年9月才从劳教所获释。2月24日,李天一之母梦鸽接受采访时,提出了社会与公众宽容自己儿子的请求。
为何接受了一年“教养”后,这位少年不但未曾反省,反而很快牵涉进了性质更恶劣的案件?
进展:梦鸽为子求宽容遭吐槽
目前,李天一正被刑拘于看守所内。24日,其母梦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数度哽咽,她说:“儿子犯下了大错,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他还是未成年人,希望得到媒体和大众的宽容,将来他的人生有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而据其父李双江的一名学生称,李双江因一时接受不了儿子的所作所为,74岁的他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目前已被气病送医。
但面对无辜的受害者,媒体与公众似乎很难原谅这个飞扬跋扈的少年。有网友就吐槽说:“你在为你儿子乞求原谅的时候,心里可曾想到过无辜的受害者?”还有网友愤慨地表示:“就是因为每次犯事之后,你们为孩子百般开脱,寻求庇护,才使他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网友义愤填膺,媒体的报道更是不断见诸报端。不光国内,连葡萄牙《公众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都以《将军之子涉嫌轮奸》作出了相关报道,大多数都刊登在了亚洲版面的醒目位置。美国《惠芬顿邮报》更是直接将此事贴上了“丑闻”的标签。
其实,这并不是李天一第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1年9月,李天一就曾驾驶一辆无照宝马,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殴打并损坏他人的机动车,并因此被劳教一年。而今,解除收容教养未到半年,又卷入轮奸案之中,网友纷纷感慨“这孩子坑爹”。
争论:好模子为何浇灌出坏孩子
案发之后,李天一的过往履历不断被网友们搜索出来:出生音乐世家,4岁学钢琴,8岁学习书法,均师从名师;就读于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人民大学附中等传统名校,赴美念书……从成长轨迹上来看,“根正苗红”的李天一完全拥有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的一切元素。
但令公众感到不解的是,为何一个好学生的模子,最终碎成了一地瓦砾,这是谁的过错?
更讽刺的是,近日,李双江曾面对媒体大谈育儿心经的新闻也被网友翻了老账。他在访谈中称赞自己的孩子有天赋,爱运动,思维敏捷。“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
但这名父亲眼中“学不坏”的孩子,年少时其实常犯错。据媒体称,李天一小学时曾抢夺同学游戏机,将同学从二楼推下去,最后不了了之,在美国还威胁要“捏死”同学,叫嚣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从舆论来看,大多数媒体和论者都认为“过度娇惯纵容”乃是造成今日李天一的主因。新华社就毫不客气地评论道:“爸妈有钱、有权、有地位,自己就容易上好学校、找好工作甚至摆平祸事,子女又怎能懂得敬畏劳动、敬畏法纪、敬畏他人?无度、自私、畸形的爱于家于国都是害,以身作则是成人之责。”
现象:家庭教育迷失,误导孩子成长
时评家杨锦麟说,像李天一这样“重艺、缺德、失教养”的人,在中国式教育下,仅仅是个典型,但绝不是唯一。
正如观察人士所言:“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都争相寄托于学校、社会等外部资源,却遗忘了家庭教育对两者功能不足的重要弥补作用。重技能传授,轻人品塑造成为教育的短板,使孩子的发展陷入失衡之中。”
有分析就认为,当家长在能力和才华上对孩子有高要求高期望,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这会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关爱:而如果在德行和责任上又总是包办和满足,孩子又会失去感受爱的能力,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得的。关爱不足与溺爱太多造成的不平衡,极可能会促成问题孩子的出现。
所以,如果剥离掉“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后,这一事件展现给我们的,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普遍迷失: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急着把孩子送进名校;占用孩子的假期,让他们去学习一门技能;而家庭教育本身,要么变成为学校应试教育提供服务,要么则完全被荒废了。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阶段主要是通过“身教”而并非“言传”来进行模仿和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或还可由学校进行,但在“道德价值塑造”上的作用,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思考:回归家庭教育,重塑美德价值
本来,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
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恶果是明显的,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生命观教育缺失导致自杀和杀人事件频发;幸福观教育缺失导致青少年身心麻木,缺少快乐:仁爱观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变得让成人恐怖,暴力文化流行;义利观教育缺失让青少年心理扭曲,不明事理,习惯于损人利己。”
要逆转这种局面,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家庭应当重新回归其教育本位。对于父母而言,他们需要重视道德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家庭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去积极地影响子女的道德社会化。正如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这一切对孩子教育都有意义。
今天,当“成功”有了更丰富平实的内涵、社会对新生代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有了更多尊重、家庭有条件提供更好成长环境时,人们必须去思考:家庭教育如何不误导孩子或松懈引导?在培养价值观、树立是非观、增强道德感方面,家庭教育该做什么?
父母言传身教比靠学校更重要
李冠丰出生名门,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艺术天赋,却屡屡犯事,让他74岁的父亲李双江情何以堪?在痛心之余,是否也该反思时下的家庭教育呢?
对李冠丰来说,他如今的处境,何尝不是家庭教育迷失所致。从往日的报道来看,李双江老来得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免溺爱放纵,正是这种溺爱将李冠丰引入了歧路。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而当前社会,家庭教育似乎在走向畸形甚至迷失。
因为对孩子的教育过多地注重智力和分数,很多家长找关系、送财物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读,认为这样孩子就一定会很优秀,甚至自私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更有甚者,作为父母,对自己的不良方式和习惯视而不见,不加改正,却奢望孩子能从自己身上获得精神养分。
我们看到,父母们懂得为子女铺路,通向世俗的成功,却不懂得在他们的精神上注入文化养料,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决定人生成败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在学校教育更多地站在“知识本位”上时,家庭教育更需站在“品格本位”上,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这其中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不可或缺。
从最早的长老训教开始,富有经验的长者都会对晚辈进行教育训导,以诗礼传家的孔子也以《庭训》对自己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用言语来教导,用行动来示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延续的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教育方式,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培养,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希望这起典型的失败案例,能让更多的父母惊醒,多投入时间精力言传身教,在培养价值观、树立是非观、增强道德感上为孩子做表率,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来源:佛山日报)
拥有令人艳羡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但李冠丰却在变成一个坏孩子。他稚嫩的青春岁月为何写满了面对世界的嚣张和跋扈?他所接受的精英教育,难道只教会他这些?
事实上,缺少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即使有再多的天赋、财富与知识,也难以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2月20日,李天一因涉嫌参与轮奸被北京警方逮捕。之前,他就因殴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犯罪,被收容教养一年,2012年9月才从劳教所获释。2月24日,李天一之母梦鸽接受采访时,提出了社会与公众宽容自己儿子的请求。
为何接受了一年“教养”后,这位少年不但未曾反省,反而很快牵涉进了性质更恶劣的案件?
进展:梦鸽为子求宽容遭吐槽
目前,李天一正被刑拘于看守所内。24日,其母梦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数度哽咽,她说:“儿子犯下了大错,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他还是未成年人,希望得到媒体和大众的宽容,将来他的人生有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而据其父李双江的一名学生称,李双江因一时接受不了儿子的所作所为,74岁的他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目前已被气病送医。
但面对无辜的受害者,媒体与公众似乎很难原谅这个飞扬跋扈的少年。有网友就吐槽说:“你在为你儿子乞求原谅的时候,心里可曾想到过无辜的受害者?”还有网友愤慨地表示:“就是因为每次犯事之后,你们为孩子百般开脱,寻求庇护,才使他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网友义愤填膺,媒体的报道更是不断见诸报端。不光国内,连葡萄牙《公众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都以《将军之子涉嫌轮奸》作出了相关报道,大多数都刊登在了亚洲版面的醒目位置。美国《惠芬顿邮报》更是直接将此事贴上了“丑闻”的标签。
其实,这并不是李天一第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1年9月,李天一就曾驾驶一辆无照宝马,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殴打并损坏他人的机动车,并因此被劳教一年。而今,解除收容教养未到半年,又卷入轮奸案之中,网友纷纷感慨“这孩子坑爹”。
争论:好模子为何浇灌出坏孩子
案发之后,李天一的过往履历不断被网友们搜索出来:出生音乐世家,4岁学钢琴,8岁学习书法,均师从名师;就读于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人民大学附中等传统名校,赴美念书……从成长轨迹上来看,“根正苗红”的李天一完全拥有成长为一个优秀人才的一切元素。
但令公众感到不解的是,为何一个好学生的模子,最终碎成了一地瓦砾,这是谁的过错?
更讽刺的是,近日,李双江曾面对媒体大谈育儿心经的新闻也被网友翻了老账。他在访谈中称赞自己的孩子有天赋,爱运动,思维敏捷。“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
但这名父亲眼中“学不坏”的孩子,年少时其实常犯错。据媒体称,李天一小学时曾抢夺同学游戏机,将同学从二楼推下去,最后不了了之,在美国还威胁要“捏死”同学,叫嚣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从舆论来看,大多数媒体和论者都认为“过度娇惯纵容”乃是造成今日李天一的主因。新华社就毫不客气地评论道:“爸妈有钱、有权、有地位,自己就容易上好学校、找好工作甚至摆平祸事,子女又怎能懂得敬畏劳动、敬畏法纪、敬畏他人?无度、自私、畸形的爱于家于国都是害,以身作则是成人之责。”
现象:家庭教育迷失,误导孩子成长
时评家杨锦麟说,像李天一这样“重艺、缺德、失教养”的人,在中国式教育下,仅仅是个典型,但绝不是唯一。
正如观察人士所言:“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都争相寄托于学校、社会等外部资源,却遗忘了家庭教育对两者功能不足的重要弥补作用。重技能传授,轻人品塑造成为教育的短板,使孩子的发展陷入失衡之中。”
有分析就认为,当家长在能力和才华上对孩子有高要求高期望,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这会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关爱:而如果在德行和责任上又总是包办和满足,孩子又会失去感受爱的能力,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得的。关爱不足与溺爱太多造成的不平衡,极可能会促成问题孩子的出现。
所以,如果剥离掉“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后,这一事件展现给我们的,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普遍迷失: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急着把孩子送进名校;占用孩子的假期,让他们去学习一门技能;而家庭教育本身,要么变成为学校应试教育提供服务,要么则完全被荒废了。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阶段主要是通过“身教”而并非“言传”来进行模仿和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或还可由学校进行,但在“道德价值塑造”上的作用,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思考:回归家庭教育,重塑美德价值
本来,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
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恶果是明显的,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生命观教育缺失导致自杀和杀人事件频发;幸福观教育缺失导致青少年身心麻木,缺少快乐:仁爱观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变得让成人恐怖,暴力文化流行;义利观教育缺失让青少年心理扭曲,不明事理,习惯于损人利己。”
要逆转这种局面,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家庭应当重新回归其教育本位。对于父母而言,他们需要重视道德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家庭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去积极地影响子女的道德社会化。正如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这一切对孩子教育都有意义。
今天,当“成功”有了更丰富平实的内涵、社会对新生代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有了更多尊重、家庭有条件提供更好成长环境时,人们必须去思考:家庭教育如何不误导孩子或松懈引导?在培养价值观、树立是非观、增强道德感方面,家庭教育该做什么?
父母言传身教比靠学校更重要
李冠丰出生名门,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艺术天赋,却屡屡犯事,让他74岁的父亲李双江情何以堪?在痛心之余,是否也该反思时下的家庭教育呢?
对李冠丰来说,他如今的处境,何尝不是家庭教育迷失所致。从往日的报道来看,李双江老来得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免溺爱放纵,正是这种溺爱将李冠丰引入了歧路。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而当前社会,家庭教育似乎在走向畸形甚至迷失。
因为对孩子的教育过多地注重智力和分数,很多家长找关系、送财物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读,认为这样孩子就一定会很优秀,甚至自私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更有甚者,作为父母,对自己的不良方式和习惯视而不见,不加改正,却奢望孩子能从自己身上获得精神养分。
我们看到,父母们懂得为子女铺路,通向世俗的成功,却不懂得在他们的精神上注入文化养料,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决定人生成败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在学校教育更多地站在“知识本位”上时,家庭教育更需站在“品格本位”上,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这其中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不可或缺。
从最早的长老训教开始,富有经验的长者都会对晚辈进行教育训导,以诗礼传家的孔子也以《庭训》对自己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用言语来教导,用行动来示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延续的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教育方式,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培养,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希望这起典型的失败案例,能让更多的父母惊醒,多投入时间精力言传身教,在培养价值观、树立是非观、增强道德感上为孩子做表率,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