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摘要]目的: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50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27.4%)为主,随后依次是阳虚质(13.6%)、气虚质(12.4%)、阴虚质(11.6%)、淤血质(10%)、痰湿质(9.6%)、湿热质(9%)、气郁质(5%),最后是特禀质(1.4%)。结论:我国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受到气候、民族、地理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个区域中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关键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痰湿质;阳虚质;地区特色
中医体质学[1]属于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人体机能为基础,重视个体体质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体体质不仅会影响疾病的发展,而且还对临床疗效与预后产生严重影响,促使中医个体预防向群体预防转变,有利于我国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压力,改变了饮食结构[2],且环境污染受到重视,导致我国居民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发生极大的变化。笔者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以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70例男性,230例女性,患者年龄均超过15岁,在15—75岁之间,平均(43.2±2.6)岁,包括230例城市居民,160例农村居民,110例城乡结合部人民。排除精神病未治愈,无法对自身情况进行准确评估的患者、急诊或是门诊、住院患者等对调查问卷无法准确理解,调查问卷填写不认真,在劝导下依旧无效的患者。50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中医体质等,例如研究对象年龄、婚姻、职业、血型、家族病史、运动习惯、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而中医体质调查则是通过中医量表进行调查,共60条目,分别包括9个亚量表,分别是: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淤血质、特禀质。中医体质量表是根据中医体质类型概念进行设定的,且每个亚量表中又包括7—9条目。随机选取多个区域中的人群进行调查,包括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等。本次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5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先判别中医体质类型,已知中医体质类型,与已知观测结果相配合,从而构建符合某些判别准则的判别方程,工作人员把收集到的样品信息与判别方程进行一一对应,从而完成样品的判别与分类。
2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500例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50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为主,随后依次是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最后是特禀质。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见表一:
3、讨论
人类体质的形成严重受到地理区域、季节、气候[3]的影响,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人体机能就会出现不同反应,以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我国居民的中医体质普遍以平和质为主。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人体重指数超重率与均值也随之上升,造成我国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病发率的大幅度上升。中医体质也受到研究对象BMI的影响,导致气郁质、血瘀质以及阳虚质中医体质的增加。人们日常生活压力过大,过度劳累、长期用药以及酗酒、户外活动少等因素,对人体阳气造成严重耗伤,就会造成阳虚质[4]所占比例的增加;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劳伤心脾、饮食丰富、缺乏锻炼、能量过剩等会降低人体中内脏的活力,降低肺活量与耐缺氧能力,造成患者体能下降,增加我国气虚质所占比例。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笔者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病史等进行调查,以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50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137/500)为主,随后依次是阳虚质(68/500%)、气虚质(62/500)、阴虚质(58/500)、淤血质(50/500)、痰湿质(48/500)、湿热质(45/500)、气郁质(25/500),最后是特禀质(7/500)。李杰等[5]的参考资料中指出青海省土族人群中中医体质以平和质为主,随后依次是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等,与笔者探究结果相差不大。我国中医体质深受地理条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中医体体质也呈区域化分布,且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中医体质类型受到气候、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形成集聚该区域特点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既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人体体质发生强弱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邸洁,朱燕波,王洋洋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对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0(05):627-630.
[2]王慧英,李红梅,许晶晶等.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體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4(07):500-502.
[3]丁键红,黄丹云,王苗娟等.105例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1,05(01):24-25.
[4]朱燕波,吴玉娥,洪伟丽等.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6(08):676-679.
[5]李杰,王仁嫒,张发斌.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研究——附178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0(05):73-75.
[摘要]目的: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50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27.4%)为主,随后依次是阳虚质(13.6%)、气虚质(12.4%)、阴虚质(11.6%)、淤血质(10%)、痰湿质(9.6%)、湿热质(9%)、气郁质(5%),最后是特禀质(1.4%)。结论:我国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受到气候、民族、地理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个区域中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关键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痰湿质;阳虚质;地区特色
中医体质学[1]属于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人体机能为基础,重视个体体质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体体质不仅会影响疾病的发展,而且还对临床疗效与预后产生严重影响,促使中医个体预防向群体预防转变,有利于我国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压力,改变了饮食结构[2],且环境污染受到重视,导致我国居民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发生极大的变化。笔者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以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70例男性,230例女性,患者年龄均超过15岁,在15—75岁之间,平均(43.2±2.6)岁,包括230例城市居民,160例农村居民,110例城乡结合部人民。排除精神病未治愈,无法对自身情况进行准确评估的患者、急诊或是门诊、住院患者等对调查问卷无法准确理解,调查问卷填写不认真,在劝导下依旧无效的患者。50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中医体质等,例如研究对象年龄、婚姻、职业、血型、家族病史、运动习惯、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而中医体质调查则是通过中医量表进行调查,共60条目,分别包括9个亚量表,分别是: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淤血质、特禀质。中医体质量表是根据中医体质类型概念进行设定的,且每个亚量表中又包括7—9条目。随机选取多个区域中的人群进行调查,包括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等。本次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5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先判别中医体质类型,已知中医体质类型,与已知观测结果相配合,从而构建符合某些判别准则的判别方程,工作人员把收集到的样品信息与判别方程进行一一对应,从而完成样品的判别与分类。
2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500例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50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为主,随后依次是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最后是特禀质。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见表一:
3、讨论
人类体质的形成严重受到地理区域、季节、气候[3]的影响,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人体机能就会出现不同反应,以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我国居民的中医体质普遍以平和质为主。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人体重指数超重率与均值也随之上升,造成我国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病发率的大幅度上升。中医体质也受到研究对象BMI的影响,导致气郁质、血瘀质以及阳虚质中医体质的增加。人们日常生活压力过大,过度劳累、长期用药以及酗酒、户外活动少等因素,对人体阳气造成严重耗伤,就会造成阳虚质[4]所占比例的增加;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劳伤心脾、饮食丰富、缺乏锻炼、能量过剩等会降低人体中内脏的活力,降低肺活量与耐缺氧能力,造成患者体能下降,增加我国气虚质所占比例。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笔者随机抽取500例自然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病史等进行调查,以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50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137/500)为主,随后依次是阳虚质(68/500%)、气虚质(62/500)、阴虚质(58/500)、淤血质(50/500)、痰湿质(48/500)、湿热质(45/500)、气郁质(25/500),最后是特禀质(7/500)。李杰等[5]的参考资料中指出青海省土族人群中中医体质以平和质为主,随后依次是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等,与笔者探究结果相差不大。我国中医体质深受地理条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的中医体体质也呈区域化分布,且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中医体质类型受到气候、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形成集聚该区域特点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既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人体体质发生强弱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邸洁,朱燕波,王洋洋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对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0(05):627-630.
[2]王慧英,李红梅,许晶晶等.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體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4(07):500-502.
[3]丁键红,黄丹云,王苗娟等.105例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1,05(01):24-25.
[4]朱燕波,吴玉娥,洪伟丽等.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6(08):676-679.
[5]李杰,王仁嫒,张发斌.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研究——附178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0(0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