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正义观中,我们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人可以蒙蔽正义女神的双眼。但是,在电影《杀人回忆》中,导演通过对一件发生在20多年前至今仍未破的连环奸杀案的演绎,轻易地颠覆了我们正义不可战胜的观念,把片中的主人公和观众都推到了无助与绝望的边缘。
关键词:正义;《杀人回忆》;解构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102-03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奇热无比的夏天,韩国的一个小镇上连续发生了多起强奸杀人案件。当地警局的朴警官运用“土”办法进行破案,他相信自己有一双“巫师的眼睛”能够辨认出凶手,可是他所找到的两个嫌疑人最终被认定都不是凶手,并且还一度引发了当地市民的抗议。而来自首尔的许警官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梳理线索,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文弱英俊的青年身上,在大家以为凶手即将被捉拿归案,大功告成时,来自美国的DNA检测结果表明这个年轻人也不是凶手。这时,一向理智的许警官绝望了,他宁肯相信是检验报告错了也不能接受这个青年无罪的事实。最后这个案子成为一个悬案。据说,这是导演根据韩国的一个真实案例为蓝本改变的,而电影里虚幻技艺与冰冷现实俱存,互相叠加,将现实变成了一场戏剧化的盛宴而使电影超越了现实。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部影片所暗喻的政治环境以及其背后的政治意义,但是,本文想讨论的是:导演通过影片中抓捕罪犯的一次次求而不得,使主人公以及观众都不解为什么正义得不到伸张,为什么“正不压邪”,直至衍生愤恨,甚至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无奈,从而打破了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正义观”,表达了生活中的悲怆与无奈。
首先,电影在简洁舒缓的钢琴声中开场,营造出怀旧的时空感,然后画面亮起,湛蓝的天空簇拥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大地上一片无边的金黄稻田,几个孩童在稻田中嬉戏,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宁静的夏天”。可是少顷,远处居中的群山上方依次显现出几个草体字:杀人回忆。这就已经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思维,这么美的背景,电影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与杀人有关?我们想到杀人,往往会不寒而栗,那肯定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与良辰美景无关。但是,导演就是采用了这样对比鲜明而又非比寻常的开场,告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大脑,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与你自己的判断无关,而你早已形成的认知也与正在发生的现实毫无关系。
电影在美丽的开场之后镜头切向了一条无限延伸的公路,远处朴警官正坐着一辆拖拉机缓缓而来,就在他从车上下来,蹲下身向一条臭水沟察看的时候,我们也疑惑起来:他到底在看什么?一具尸体。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具爬满黑虫的女尸,让人不禁一阵阵作呕,而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起来,这个夏天似乎也更加炎热。可是接下来情况并没有好转,镇上不断地有女尸被发现,都是漂亮的单身女性并且都曾受到过性侵犯。当地的警察急于破案,可是却毫无头绪。
有一天,朴警官不经意间从女朋友那里听说镇上的一个“智障”,以前经常尾随其中一个受害者,于是他就认为自己找到了凶手,把那个孩子抓到警局并施以暴力,迫使他俯首认罪。结果证明这无疑是一场闹剧,并且也让我们开始怀疑警察办案的能力,甚至质疑警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为什么我们一向信任和依赖的警察会有如此肮脏龌龊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令我们不解的事情随着剧情的展开越来越多,我们心中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也许是朴警官办案心切,以致到了“人人是贼”的地步:把来协助其办案的许警官暴打了一顿。导演这样安排他们的初次相遇,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制造笑料。朴警官办案采用的是一种“原始”的方法,凭借自己的直觉,认为“美国人办案要用脑,我们(韩国)的国土比较小,只要用脚就可以了”。显然他是“旧势力、旧观念”的代表人物,而来自首尔的许警官受过良好的警事教育,相信科学,讲究用证据说话,很明显他代表的是“新势力、新观念”。所以,导演的这种巧妙安排就是要提示我们:新旧事物(观念)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种种的矛盾。
然后,电影就开始向我们证明这一观点。朴警官继续以他的“土”方法办案,他四处打探消息,仍然以暴力对待嫌疑人,甚至相信传言去寻求女巫的帮助,并且心血来潮地亲自跑去澡堂寻找“青龙”,在我们看来,他的做法是如此的荒诞;而许警官则是细致入微地搜集线索,丝丝入扣地总结出案发的特点:雨夜,红外衣,案发时电台会有人点播《雨夜情歌》,凶手有一双女人的手。凶手似乎即将跃然而出。
当然,在这过程中,他们是互相不信任的,甚至是鄙夷对方的。从徐警官对朴警官办案的冷漠对待,朴警官对徐警官的冷嘲热讽中,我们不难看出。终于,这种矛盾在某一天达到高潮并且突然间爆发出来,两人在办公室厮打,也就在此时,收音机里响起了《雨夜情歌》,外面也开始下雨,这说明又会有一个女孩儿被杀。看到这里,我们的心也随之紧张起来,我们急切地想知道到底局长是不是可以借调到兵力?他们会不会阻止案件的发生并将凶手缉拿归案呢?我们的心悬在那里,有一点点紧张还会有一丝丝欣喜,也许案件会就此告破。可是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部队都被调去镇压市民游行了,没有兵力可调。失望,愤怒,无奈,看着几个警察在办公室焦急地走来走去却无计可施,我们甚至想骂娘了,警察不天生是人民卫士吗?警察不是无所不能吗?警察不就是维护正义的吗?为什么此时有一个无法之徒在疯狂作案而他们却无能为力呢?
其实,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温和的,导演平静地讲述着故事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搞笑的“黑色幽默”,而就是从追捕“变态男”的那场追逐戏开始,影片的镜头开始晃动起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更加紧张,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其中开始追查凶手。也就是因为这场追逐戏,我们似乎打消了对警察的质疑,又重新建立起来对警察的信任,他们可以从那么多人中辨认出那个逃跑的“变态男”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说不定他就真的是凶手呢,因为我们都看到了他从身上掏出女人的内衣内裤并开始自慰,如此变态还不是凶手?我们又开始欣喜起来,看你这次往哪里逃。可是,结果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变态男”仍然不是凶手,不仅如此,他还是广大市民心中的楷模,由此还引发了市民游行,他们集聚在警察局门口大唱赞美诗,要求释放“变态男”。我们的心又落入谷底,似乎已经看不到希望。
影片并没有就此打住,警察终于从电台那里找到了为点播《雨夜情歌》而寄来的明信片,他们依此线索又找到了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一个年轻英俊的青年。他在案发当晚点了那首《雨夜情歌》,并且他的手细腻而柔软,完全符合警方总结的嫌犯特点。有意思的是,在审问年轻人的过程中,原来坚持科学办案的许警官已经变得跟朴警官一样,利用推测、诱导、刺激等方法逼迫其供认自己就是凶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开始迷茫起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坚持科学、相信真理的警察为什么现在会变得更加盲目与粗俗?可是他的话又不是没有道理,也许他就是真正的凶手。长相那么阴柔,眼神中有时还会露出那么一点点邪恶,应该就是他吧!?最终迫于舆论压力警方暂时释放了年轻人,并对他实施24小时监控,可是就在他消失的那两个小时里,一个女中学生被杀。一切都真相大白了,他就是凶手,毋庸置疑。我们,包括许警官都已经深信不疑。这时,仿佛所有的怨恨都可以撒在他的身上了,看着许警官的拳头落在年轻人的身上,我们不禁叫好:你个败类,打你个痛不欲生,脑袋开花,打你个落花流水,满地找牙。而此前的羞辱、郁闷、恼怒、愤懑全都随着许警官的拳起拳落发泄出来。许警官已经准备杀之而后快了,可是朴警官拿着一份来自美国的检验报告匆匆赶来,报告上说,年轻人的DNA与案发现场精液的DNA检测并不吻合,也就是说不能断定年轻人就是凶手。不是,又不是,许警官崩溃了,他愤怒、羞耻却又无奈,他宁肯相信是检验报告错了。呼啸而过的火车碾碎了那张检验报告,我们以为也会同时带走那个年轻人,让答案就此尘封,可是火车驶过之后,我们看到他正踉踉跄跄地沿着隧道前行,甚至许警官的的枪击也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击中他。而影片到此也达到了最高潮,我们心中的那种无奈与绝望也已经郁积得无以复加。
也许影片可以结束了,因为我们真的已经是筋疲力尽,我们已经深深感到了现实的无可奈何。可是,导演并不会就此而放过我们。影片的结尾,还是那片稻田,还是那样炎热的夏天,已经辞去公职转而经商的朴警官又一次来到这个小镇,他突然记起了那个案子,那个发现尸体的臭水沟。可是他蹲下身子看时,什么都没有,只是穿过此可以看到的未知的远方,这似乎就已经告诉我们,真相已经随着时间而湮灭。旁边经过的一个小女孩儿说以前也碰到一个人蹲在这里看,他说是因为路过想起以前在这里做过的事所以过来看看,这似乎又是一个新的希望。他长什么样子呢?就是普通人的样子啊!凶手就是一个普通人。导演告诉我们的这个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发人深省,现实的无奈并不是因为它太特殊太突然让你措手不及,而是因为它本来就普普通通却又让你无所适从。
关键词:正义;《杀人回忆》;解构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102-03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奇热无比的夏天,韩国的一个小镇上连续发生了多起强奸杀人案件。当地警局的朴警官运用“土”办法进行破案,他相信自己有一双“巫师的眼睛”能够辨认出凶手,可是他所找到的两个嫌疑人最终被认定都不是凶手,并且还一度引发了当地市民的抗议。而来自首尔的许警官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梳理线索,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文弱英俊的青年身上,在大家以为凶手即将被捉拿归案,大功告成时,来自美国的DNA检测结果表明这个年轻人也不是凶手。这时,一向理智的许警官绝望了,他宁肯相信是检验报告错了也不能接受这个青年无罪的事实。最后这个案子成为一个悬案。据说,这是导演根据韩国的一个真实案例为蓝本改变的,而电影里虚幻技艺与冰冷现实俱存,互相叠加,将现实变成了一场戏剧化的盛宴而使电影超越了现实。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部影片所暗喻的政治环境以及其背后的政治意义,但是,本文想讨论的是:导演通过影片中抓捕罪犯的一次次求而不得,使主人公以及观众都不解为什么正义得不到伸张,为什么“正不压邪”,直至衍生愤恨,甚至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无奈,从而打破了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正义观”,表达了生活中的悲怆与无奈。
首先,电影在简洁舒缓的钢琴声中开场,营造出怀旧的时空感,然后画面亮起,湛蓝的天空簇拥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大地上一片无边的金黄稻田,几个孩童在稻田中嬉戏,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宁静的夏天”。可是少顷,远处居中的群山上方依次显现出几个草体字:杀人回忆。这就已经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思维,这么美的背景,电影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与杀人有关?我们想到杀人,往往会不寒而栗,那肯定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与良辰美景无关。但是,导演就是采用了这样对比鲜明而又非比寻常的开场,告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大脑,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与你自己的判断无关,而你早已形成的认知也与正在发生的现实毫无关系。
电影在美丽的开场之后镜头切向了一条无限延伸的公路,远处朴警官正坐着一辆拖拉机缓缓而来,就在他从车上下来,蹲下身向一条臭水沟察看的时候,我们也疑惑起来:他到底在看什么?一具尸体。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具爬满黑虫的女尸,让人不禁一阵阵作呕,而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起来,这个夏天似乎也更加炎热。可是接下来情况并没有好转,镇上不断地有女尸被发现,都是漂亮的单身女性并且都曾受到过性侵犯。当地的警察急于破案,可是却毫无头绪。
有一天,朴警官不经意间从女朋友那里听说镇上的一个“智障”,以前经常尾随其中一个受害者,于是他就认为自己找到了凶手,把那个孩子抓到警局并施以暴力,迫使他俯首认罪。结果证明这无疑是一场闹剧,并且也让我们开始怀疑警察办案的能力,甚至质疑警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为什么我们一向信任和依赖的警察会有如此肮脏龌龊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令我们不解的事情随着剧情的展开越来越多,我们心中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也许是朴警官办案心切,以致到了“人人是贼”的地步:把来协助其办案的许警官暴打了一顿。导演这样安排他们的初次相遇,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制造笑料。朴警官办案采用的是一种“原始”的方法,凭借自己的直觉,认为“美国人办案要用脑,我们(韩国)的国土比较小,只要用脚就可以了”。显然他是“旧势力、旧观念”的代表人物,而来自首尔的许警官受过良好的警事教育,相信科学,讲究用证据说话,很明显他代表的是“新势力、新观念”。所以,导演的这种巧妙安排就是要提示我们:新旧事物(观念)是不可能和平相处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种种的矛盾。
然后,电影就开始向我们证明这一观点。朴警官继续以他的“土”方法办案,他四处打探消息,仍然以暴力对待嫌疑人,甚至相信传言去寻求女巫的帮助,并且心血来潮地亲自跑去澡堂寻找“青龙”,在我们看来,他的做法是如此的荒诞;而许警官则是细致入微地搜集线索,丝丝入扣地总结出案发的特点:雨夜,红外衣,案发时电台会有人点播《雨夜情歌》,凶手有一双女人的手。凶手似乎即将跃然而出。
当然,在这过程中,他们是互相不信任的,甚至是鄙夷对方的。从徐警官对朴警官办案的冷漠对待,朴警官对徐警官的冷嘲热讽中,我们不难看出。终于,这种矛盾在某一天达到高潮并且突然间爆发出来,两人在办公室厮打,也就在此时,收音机里响起了《雨夜情歌》,外面也开始下雨,这说明又会有一个女孩儿被杀。看到这里,我们的心也随之紧张起来,我们急切地想知道到底局长是不是可以借调到兵力?他们会不会阻止案件的发生并将凶手缉拿归案呢?我们的心悬在那里,有一点点紧张还会有一丝丝欣喜,也许案件会就此告破。可是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部队都被调去镇压市民游行了,没有兵力可调。失望,愤怒,无奈,看着几个警察在办公室焦急地走来走去却无计可施,我们甚至想骂娘了,警察不天生是人民卫士吗?警察不是无所不能吗?警察不就是维护正义的吗?为什么此时有一个无法之徒在疯狂作案而他们却无能为力呢?
其实,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温和的,导演平静地讲述着故事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搞笑的“黑色幽默”,而就是从追捕“变态男”的那场追逐戏开始,影片的镜头开始晃动起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更加紧张,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其中开始追查凶手。也就是因为这场追逐戏,我们似乎打消了对警察的质疑,又重新建立起来对警察的信任,他们可以从那么多人中辨认出那个逃跑的“变态男”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说不定他就真的是凶手呢,因为我们都看到了他从身上掏出女人的内衣内裤并开始自慰,如此变态还不是凶手?我们又开始欣喜起来,看你这次往哪里逃。可是,结果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变态男”仍然不是凶手,不仅如此,他还是广大市民心中的楷模,由此还引发了市民游行,他们集聚在警察局门口大唱赞美诗,要求释放“变态男”。我们的心又落入谷底,似乎已经看不到希望。
影片并没有就此打住,警察终于从电台那里找到了为点播《雨夜情歌》而寄来的明信片,他们依此线索又找到了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一个年轻英俊的青年。他在案发当晚点了那首《雨夜情歌》,并且他的手细腻而柔软,完全符合警方总结的嫌犯特点。有意思的是,在审问年轻人的过程中,原来坚持科学办案的许警官已经变得跟朴警官一样,利用推测、诱导、刺激等方法逼迫其供认自己就是凶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开始迷茫起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坚持科学、相信真理的警察为什么现在会变得更加盲目与粗俗?可是他的话又不是没有道理,也许他就是真正的凶手。长相那么阴柔,眼神中有时还会露出那么一点点邪恶,应该就是他吧!?最终迫于舆论压力警方暂时释放了年轻人,并对他实施24小时监控,可是就在他消失的那两个小时里,一个女中学生被杀。一切都真相大白了,他就是凶手,毋庸置疑。我们,包括许警官都已经深信不疑。这时,仿佛所有的怨恨都可以撒在他的身上了,看着许警官的拳头落在年轻人的身上,我们不禁叫好:你个败类,打你个痛不欲生,脑袋开花,打你个落花流水,满地找牙。而此前的羞辱、郁闷、恼怒、愤懑全都随着许警官的拳起拳落发泄出来。许警官已经准备杀之而后快了,可是朴警官拿着一份来自美国的检验报告匆匆赶来,报告上说,年轻人的DNA与案发现场精液的DNA检测并不吻合,也就是说不能断定年轻人就是凶手。不是,又不是,许警官崩溃了,他愤怒、羞耻却又无奈,他宁肯相信是检验报告错了。呼啸而过的火车碾碎了那张检验报告,我们以为也会同时带走那个年轻人,让答案就此尘封,可是火车驶过之后,我们看到他正踉踉跄跄地沿着隧道前行,甚至许警官的的枪击也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击中他。而影片到此也达到了最高潮,我们心中的那种无奈与绝望也已经郁积得无以复加。
也许影片可以结束了,因为我们真的已经是筋疲力尽,我们已经深深感到了现实的无可奈何。可是,导演并不会就此而放过我们。影片的结尾,还是那片稻田,还是那样炎热的夏天,已经辞去公职转而经商的朴警官又一次来到这个小镇,他突然记起了那个案子,那个发现尸体的臭水沟。可是他蹲下身子看时,什么都没有,只是穿过此可以看到的未知的远方,这似乎就已经告诉我们,真相已经随着时间而湮灭。旁边经过的一个小女孩儿说以前也碰到一个人蹲在这里看,他说是因为路过想起以前在这里做过的事所以过来看看,这似乎又是一个新的希望。他长什么样子呢?就是普通人的样子啊!凶手就是一个普通人。导演告诉我们的这个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发人深省,现实的无奈并不是因为它太特殊太突然让你措手不及,而是因为它本来就普普通通却又让你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