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全国上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情倾西部、服务基层,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与智慧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其中的纯粹。这是来自三峡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刘勇,在深入西部农村、践行服务诺言后的体会与感慨。
投身西部 是我无悔的选择
刘勇毕业于三峡大学,获得中文、法律双学士学位。2003年8月,大学毕业不久, 怀着对西部的憧憬和热爱,他毅然参加了由中组部、人事部、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背着沉重的行囊,他来到了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郎溪乡,准备在这里践行诺言,撒播希望的种子。
彭水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境内群山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连同周边的黔江、酉阳、秀山等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自古民间就流传着“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民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地方的艰苦与穷困。而刘勇所在的郎溪乡则是彭水最贫困的乡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区,人口不足万人,人均年收入仅千把块钱,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乡里剩下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
初见刘勇,他皮肤黑黑的,脸部略显消瘦,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透着果敢和坚毅,谈笑间带着几分亲和与自信。刘勇告诉记者,一同和他来的还有7名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广西、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平均年龄23岁。
郎溪乡所在的一个场镇,其实是一条不足二百米的小街,没有商场,没有饭店,更没有大学生所熟悉的酒吧、咖啡馆、游乐场,从街头走到街尾,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刘勇和其他7名志愿者就住在乡政府对面的一栋楼房里,一张床、一张桌子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刘勇说,房子是乡政府专门为他们租的,虽说简陋,但也属上等住所了。他说,郎溪乡政府根据志愿者所学的专业,把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有当教师、医生的,也有作农技员、律师的。他则担当了郎溪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乡团支部书记的职务。
刘勇介绍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在学校的志愿者在上好课的同时,还主动给孩子补课,在卫生院的志愿者经常义务为病人看病。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发现,一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危险,好多农民生病后看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了见阎王”。
刘勇回忆说,那些日子,他们感到特别痛心和忧虑。他们已渐渐意识到,虽然是志愿到西部地区服务的,但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和捐款捐物的形式,充其量只能起到对单个人的扶危济贫作用,这种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像郎溪乡这样的贫困地区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脱贫致富。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各种专业知识很可能就没有用武之地。
搭建创业平台 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希望
初到郎溪的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做梦都想为当地老百姓做点实事。为了尽快熟悉当地情况,来到郎溪后的第二天,他们便一股脑儿扎向了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与农民交朋友,向他们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种植习惯,以及农民的愿望。
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他们发现,郎溪乡是个农业乡,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玉米和红薯为主,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调整种植结构。接着,他们又分头到邻近几个乡和县城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当地油菜籽需求旺盛。恰好,有一名志愿者来自西南农业大学,专业是学农的,懂得油菜种植技术。此后还了解到,种植黄籽油菜是重庆市鼓励发展的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之一。基于此,一个建立油菜生产示范基地的想法形成了。同时,这个想法得到了郎溪乡政府的认可,批准了规划,很快纳入乡政府的工作日程。
虽然志愿者们胸有成竹,但当地老百姓却固守传统,拒绝种植。志愿者们的设想一开始就被泼了一盆冷水。据刘勇介绍,在规划通过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码头村,向村民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谁知讲了半天,村民们却不理不睬,不时还传出嘘声,场面十分尴尬。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村民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难道还要你来教吗!”虽然觉得有些窝火,但志愿者们一琢磨就释然了:人家祖祖辈辈都这样,几个外来年轻人一席话就让人家改过来也不现实,得用事实说话!
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西南农业大学引进优良品种“渝黄一号”,与几名乡干部一起制作了规范的示范苗床。第二步,请乡政府出面,组织50名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民前往参观,学习油菜种植技术。第三步,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优良油菜品种。刘勇回忆说,那段时间,不论烈日当头还是阴雨绵绵,他们整天都泡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油菜。他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干农活儿,开始的时候还有新奇感,可时间一长,就领略到做农活的不易了,手上磨起了血泡,挑破后钻心地痛。”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8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娃”,终于在郎溪乡建起了4000亩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同时,8位大学生志愿者自己种植了200亩油菜高优示范片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月,油菜成熟收割季节,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辛勤耕耘的4000亩油菜示范基地已获得丰收。经过估算,油菜产值将超过12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收100元以上。其中,200亩“大学生志愿者油菜高优示范片区”平均亩产300斤以上,销售收入8万多元,片内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多元。当地农民颇含感激地说:“大学生志愿者真是让我们山里人开了眼界,过去种油菜,用的是传统品种,不育苗,不移栽;现在改种优良品种,种植方法更先进了,油菜长得茎壮、叶肥、薹多,亩产比过去增加了近200斤。”郎溪乡乡长冉定航说,“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成功,使乡党委乡政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足了,步子更大了。
对于油菜推广的成功,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他们正在谋划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又开始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林果示范基地”,力求推动郎溪林果产业的发展。目前,他们以郎溪村一村民承包的300亩荒山为示范点,建立了板栗基地,并为其提供技术、宣传、联络等支持。刘勇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他们将进一步帮助地方政府和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油菜基地建设为开端,努力使郎溪农业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治穷先治愚” 让科技之花在大山里绽放
在郎溪乡的日子,刘勇亲眼目睹和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思想观念的封闭落后和农业科技知识的贫乏。他深深地领悟到:“治穷先治愚”。刘勇回忆说,去年9月的一天,他下村调研,见到一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油菜地里,并双手合十,对天祈祷。起初他感到奇怪,就上去问其中的道理。那位农民告诉他,风香树的枝条可以避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害,村里人经常用这种方法防虫治病。他不禁愕然。
还有一次,码头村村民周登富家的油菜叶片发黄,喷施多菌灵等杀菌药不见效。无奈之下,他便拎着一棵发黄的油菜赶到乡政府找志愿者。得知这一情况,他和其他几位志愿者赶到周登富家的油菜地里,仔细分析病苗,发现油菜不是患了病,而是田里积水过多,排水不畅造成的。于是,他们挖沟建渠,将水引出来。10天后,油菜苗自然返绿。
为了推广农业科技,建好油菜基地,刘勇与其他7位志愿者自己掏钱买来农技书刊,从零开始边做边学边研,请教农技干部,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同时还创办《志愿者之窗》,结合生产实际把油菜种植各个阶段的技术传播给群众。他们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学习、宣传和探讨油菜种植技术。随着油菜基地建设的日渐成功,《志愿者之窗》的职能也扩大了,在内容上突破了单纯传播油菜种植技术的范围,现在已经涉及到烤烟种植、畜牧、林果业等农业技术和防治禽流感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志愿者之窗》已经出刊19期,分发到全乡5个村,众多农户从中获得了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致富之道。
与此同时,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积极开展科教服务,着力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2003年9月,他们为乡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和体育课,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接受到了双语教育和正规的体育训练。为了宣传先进的文化知识,他们携带自己编写的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和法律常识资料,利用赶场天在乡镇驻地设台宣传,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法律咨询。
为了解决乡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难题,志愿者向自己的母校求援,请一些专家学者到郎溪乡讲课。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三峡大学积极响应,组织专家团带着电脑和投影仪,驱车千里来到郎溪,为乡村干部开设了“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乡村青年素质拓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题讲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的讲解,给农民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知识之窗。听课者听得津津有味,一再要求延长时间。彭水县政府还希望通过青年志愿者牵线搭桥,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建立稳定联系,争取更多的智力支持。
体会“磨难”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成长
经过近一年的历练,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刘勇说,“参加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深入西部农村基层,我无怨无悔。”他说,作为志愿者,虽然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自己大学里所学专业不对口,也没有工资收入,但在西部服务的经历对个人思想品质的塑造、意志力的磨炼,对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都将成为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勇说,“经过近一年志愿服务生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思想也比在大学时成熟。在这里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学到了更多知识,亲身体会到了西部贫困山区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所有这些都是无价的,是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
刘勇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投身西部,服务西部,起到了沟通东西部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西部,走近西部,像他们一样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西部。同时,通过实践,国家、志愿者输送地、志愿者接收地也可从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从而完善这个计划,这也是一份贡献。
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彭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组织实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一个到最基层一线的岗位上去了解、去感受、去实践的平台,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自主就业的道路。她说,刘勇与其他7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西部,深入农村基层,发扬团队精神和专业优势,着眼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基层最大化发挥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取得最大化实效、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取得最大化的收获并茁壮成长”可资借鉴的路子。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其中的纯粹。这是来自三峡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刘勇,在深入西部农村、践行服务诺言后的体会与感慨。
投身西部 是我无悔的选择
刘勇毕业于三峡大学,获得中文、法律双学士学位。2003年8月,大学毕业不久, 怀着对西部的憧憬和热爱,他毅然参加了由中组部、人事部、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背着沉重的行囊,他来到了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郎溪乡,准备在这里践行诺言,撒播希望的种子。
彭水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境内群山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连同周边的黔江、酉阳、秀山等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自古民间就流传着“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民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地方的艰苦与穷困。而刘勇所在的郎溪乡则是彭水最贫困的乡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区,人口不足万人,人均年收入仅千把块钱,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乡里剩下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
初见刘勇,他皮肤黑黑的,脸部略显消瘦,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透着果敢和坚毅,谈笑间带着几分亲和与自信。刘勇告诉记者,一同和他来的还有7名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广西、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平均年龄23岁。
郎溪乡所在的一个场镇,其实是一条不足二百米的小街,没有商场,没有饭店,更没有大学生所熟悉的酒吧、咖啡馆、游乐场,从街头走到街尾,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刘勇和其他7名志愿者就住在乡政府对面的一栋楼房里,一张床、一张桌子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刘勇说,房子是乡政府专门为他们租的,虽说简陋,但也属上等住所了。他说,郎溪乡政府根据志愿者所学的专业,把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有当教师、医生的,也有作农技员、律师的。他则担当了郎溪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乡团支部书记的职务。
刘勇介绍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在学校的志愿者在上好课的同时,还主动给孩子补课,在卫生院的志愿者经常义务为病人看病。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发现,一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危险,好多农民生病后看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了见阎王”。
刘勇回忆说,那些日子,他们感到特别痛心和忧虑。他们已渐渐意识到,虽然是志愿到西部地区服务的,但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和捐款捐物的形式,充其量只能起到对单个人的扶危济贫作用,这种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像郎溪乡这样的贫困地区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脱贫致富。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各种专业知识很可能就没有用武之地。
搭建创业平台 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希望
初到郎溪的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做梦都想为当地老百姓做点实事。为了尽快熟悉当地情况,来到郎溪后的第二天,他们便一股脑儿扎向了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与农民交朋友,向他们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种植习惯,以及农民的愿望。
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他们发现,郎溪乡是个农业乡,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玉米和红薯为主,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调整种植结构。接着,他们又分头到邻近几个乡和县城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当地油菜籽需求旺盛。恰好,有一名志愿者来自西南农业大学,专业是学农的,懂得油菜种植技术。此后还了解到,种植黄籽油菜是重庆市鼓励发展的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之一。基于此,一个建立油菜生产示范基地的想法形成了。同时,这个想法得到了郎溪乡政府的认可,批准了规划,很快纳入乡政府的工作日程。
虽然志愿者们胸有成竹,但当地老百姓却固守传统,拒绝种植。志愿者们的设想一开始就被泼了一盆冷水。据刘勇介绍,在规划通过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码头村,向村民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谁知讲了半天,村民们却不理不睬,不时还传出嘘声,场面十分尴尬。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村民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难道还要你来教吗!”虽然觉得有些窝火,但志愿者们一琢磨就释然了:人家祖祖辈辈都这样,几个外来年轻人一席话就让人家改过来也不现实,得用事实说话!
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西南农业大学引进优良品种“渝黄一号”,与几名乡干部一起制作了规范的示范苗床。第二步,请乡政府出面,组织50名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民前往参观,学习油菜种植技术。第三步,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优良油菜品种。刘勇回忆说,那段时间,不论烈日当头还是阴雨绵绵,他们整天都泡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油菜。他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干农活儿,开始的时候还有新奇感,可时间一长,就领略到做农活的不易了,手上磨起了血泡,挑破后钻心地痛。”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8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娃”,终于在郎溪乡建起了4000亩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同时,8位大学生志愿者自己种植了200亩油菜高优示范片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月,油菜成熟收割季节,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辛勤耕耘的4000亩油菜示范基地已获得丰收。经过估算,油菜产值将超过12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收100元以上。其中,200亩“大学生志愿者油菜高优示范片区”平均亩产300斤以上,销售收入8万多元,片内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多元。当地农民颇含感激地说:“大学生志愿者真是让我们山里人开了眼界,过去种油菜,用的是传统品种,不育苗,不移栽;现在改种优良品种,种植方法更先进了,油菜长得茎壮、叶肥、薹多,亩产比过去增加了近200斤。”郎溪乡乡长冉定航说,“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成功,使乡党委乡政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足了,步子更大了。
对于油菜推广的成功,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他们正在谋划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又开始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林果示范基地”,力求推动郎溪林果产业的发展。目前,他们以郎溪村一村民承包的300亩荒山为示范点,建立了板栗基地,并为其提供技术、宣传、联络等支持。刘勇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他们将进一步帮助地方政府和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油菜基地建设为开端,努力使郎溪农业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治穷先治愚” 让科技之花在大山里绽放
在郎溪乡的日子,刘勇亲眼目睹和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思想观念的封闭落后和农业科技知识的贫乏。他深深地领悟到:“治穷先治愚”。刘勇回忆说,去年9月的一天,他下村调研,见到一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油菜地里,并双手合十,对天祈祷。起初他感到奇怪,就上去问其中的道理。那位农民告诉他,风香树的枝条可以避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害,村里人经常用这种方法防虫治病。他不禁愕然。
还有一次,码头村村民周登富家的油菜叶片发黄,喷施多菌灵等杀菌药不见效。无奈之下,他便拎着一棵发黄的油菜赶到乡政府找志愿者。得知这一情况,他和其他几位志愿者赶到周登富家的油菜地里,仔细分析病苗,发现油菜不是患了病,而是田里积水过多,排水不畅造成的。于是,他们挖沟建渠,将水引出来。10天后,油菜苗自然返绿。
为了推广农业科技,建好油菜基地,刘勇与其他7位志愿者自己掏钱买来农技书刊,从零开始边做边学边研,请教农技干部,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同时还创办《志愿者之窗》,结合生产实际把油菜种植各个阶段的技术传播给群众。他们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学习、宣传和探讨油菜种植技术。随着油菜基地建设的日渐成功,《志愿者之窗》的职能也扩大了,在内容上突破了单纯传播油菜种植技术的范围,现在已经涉及到烤烟种植、畜牧、林果业等农业技术和防治禽流感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志愿者之窗》已经出刊19期,分发到全乡5个村,众多农户从中获得了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致富之道。
与此同时,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积极开展科教服务,着力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2003年9月,他们为乡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和体育课,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接受到了双语教育和正规的体育训练。为了宣传先进的文化知识,他们携带自己编写的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和法律常识资料,利用赶场天在乡镇驻地设台宣传,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法律咨询。
为了解决乡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难题,志愿者向自己的母校求援,请一些专家学者到郎溪乡讲课。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三峡大学积极响应,组织专家团带着电脑和投影仪,驱车千里来到郎溪,为乡村干部开设了“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乡村青年素质拓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题讲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的讲解,给农民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知识之窗。听课者听得津津有味,一再要求延长时间。彭水县政府还希望通过青年志愿者牵线搭桥,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建立稳定联系,争取更多的智力支持。
体会“磨难”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成长
经过近一年的历练,刘勇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刘勇说,“参加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深入西部农村基层,我无怨无悔。”他说,作为志愿者,虽然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自己大学里所学专业不对口,也没有工资收入,但在西部服务的经历对个人思想品质的塑造、意志力的磨炼,对困难、问题的处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都将成为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勇说,“经过近一年志愿服务生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思想也比在大学时成熟。在这里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学到了更多知识,亲身体会到了西部贫困山区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所有这些都是无价的,是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
刘勇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投身西部,服务西部,起到了沟通东西部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西部,走近西部,像他们一样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西部。同时,通过实践,国家、志愿者输送地、志愿者接收地也可从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从而完善这个计划,这也是一份贡献。
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彭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组织实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一个到最基层一线的岗位上去了解、去感受、去实践的平台,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自主就业的道路。她说,刘勇与其他7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西部,深入农村基层,发扬团队精神和专业优势,着眼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基层最大化发挥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取得最大化实效、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取得最大化的收获并茁壮成长”可资借鉴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