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交响乐团“现代音乐周”三个专场音乐会,凸显音乐总监谭利华和乐队倾力推广和演出作曲家新作之热情。然而,为新作演出捧场的作曲家们却寥寥无几。
这个例子,虽说只是个案,但颇有代表性。爱乐、国交、北交近年来都竭尽全力在为作曲家寻找表达的空间。然而,这似乎多少有些“热脸贴凉屁股”的感觉,很多作曲家却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此似乎并不买账。
清点一下在京的作曲家和作曲学子,少说都有二三百。音乐家不去音乐厅,不听音乐会,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光顾音乐厅的作曲家更是凤毛麟角。不要说演出季,即便是难得的新作首演,除有80的有作品首演的作曲家到场之外,前来捧场的不过是圈子里有特殊关系的个别作曲家或者朋友。
也有例外,那就是老一辈音乐家们光顾音乐厅为同行捧场的比率,远远高出中青年作曲家。
作曲家大都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其缘由是音乐一度创作全然属于个体行为。作曲家可以不顾外界而倘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家均为各自的利益忙碌,无暇顾及同行的新作……与老一辈作曲家相对,标榜新锐的作曲家在张扬个性的说法中,是否缺少了上世纪前辈们的热血情结?中国音乐的创作道路坎坷,似如一个先天营养不足的婴幼儿,如若少了“族群”的关怀和集体聚结的厚重感,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还指望谁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作曲家们都不关注自己圈子里发生的事情,谁又会去关注呢?
这种冷漠,在中青年的音乐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从前还可以听到作曲家的抱怨,如今好像“冷”得连抱怨都听不到了。今年可以说是新作上演最为频繁的一个年份,可就是看不见作曲家的身影,听不到作曲家们的声音。前两年,作曲界还有几个人为了创作观念的不同,在媒体打一打“笔仗”。如今这笔仗也因会涉嫌“个人私利”而成为旁人“笑弄”的把柄而偃旗息鼓。
如此冷漠的态度,自然会让那些殚精竭虑为推广中华新作的乐手和总监感到心寒。“老死不相往来”的做派,也会扼杀作曲家原本应有的创作热情。
想到这里,不觉联想起鲁迅《药》中所言,百姓对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冷漠”。如果说鲁迅笔下百姓的“冷漠”是因为无知,那么“有知”状态下的冷漠,比无知的“冷漠”来得更为可怕。
这个例子,虽说只是个案,但颇有代表性。爱乐、国交、北交近年来都竭尽全力在为作曲家寻找表达的空间。然而,这似乎多少有些“热脸贴凉屁股”的感觉,很多作曲家却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此似乎并不买账。
清点一下在京的作曲家和作曲学子,少说都有二三百。音乐家不去音乐厅,不听音乐会,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光顾音乐厅的作曲家更是凤毛麟角。不要说演出季,即便是难得的新作首演,除有80的有作品首演的作曲家到场之外,前来捧场的不过是圈子里有特殊关系的个别作曲家或者朋友。
也有例外,那就是老一辈音乐家们光顾音乐厅为同行捧场的比率,远远高出中青年作曲家。
作曲家大都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其缘由是音乐一度创作全然属于个体行为。作曲家可以不顾外界而倘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家均为各自的利益忙碌,无暇顾及同行的新作……与老一辈作曲家相对,标榜新锐的作曲家在张扬个性的说法中,是否缺少了上世纪前辈们的热血情结?中国音乐的创作道路坎坷,似如一个先天营养不足的婴幼儿,如若少了“族群”的关怀和集体聚结的厚重感,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还指望谁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作曲家们都不关注自己圈子里发生的事情,谁又会去关注呢?
这种冷漠,在中青年的音乐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从前还可以听到作曲家的抱怨,如今好像“冷”得连抱怨都听不到了。今年可以说是新作上演最为频繁的一个年份,可就是看不见作曲家的身影,听不到作曲家们的声音。前两年,作曲界还有几个人为了创作观念的不同,在媒体打一打“笔仗”。如今这笔仗也因会涉嫌“个人私利”而成为旁人“笑弄”的把柄而偃旗息鼓。
如此冷漠的态度,自然会让那些殚精竭虑为推广中华新作的乐手和总监感到心寒。“老死不相往来”的做派,也会扼杀作曲家原本应有的创作热情。
想到这里,不觉联想起鲁迅《药》中所言,百姓对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冷漠”。如果说鲁迅笔下百姓的“冷漠”是因为无知,那么“有知”状态下的冷漠,比无知的“冷漠”来得更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