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初学者通常认为照片是用来记录世界的美好的,这是个不错的出发点,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可能会发现摄影还可以用来描述很多“美好”之外的东西,甚至不只“描述”客观存在而是用来表达主观的思想,例如个人的世界观、感觉和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表达。当然,学会用摄影为媒介来表达自己远比学会记录要更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通过照片表达情绪的一些方法。
本期指导老师:咔图摄影教育中心老师叶梓
本期训练要点:
情绪是如何体现在画面中的呢?我粗浅地尝试着把摄影里的情绪表达归纳为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被摄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二是通过理性的构图、光线、色彩、相机参数等技法,三是通过摄影师在拍摄时带入个人情绪。
大家都知道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摄影脱胎于绘画。他精通构图,事物总能在他的框架中呈现出难以置信的秩序感。他也正是著名的“决定性瞬间”一词的提出者,虽然这一标签的局限性给他带来过一些苦恼,但他确实擅长捕捉转瞬即逝的画面。图01这张抱酒瓶的男孩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表情、动作方面来看,男孩的骄傲一览无余,这可能是因为他正在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也可能叠加上了“有人在拍我”的光环。难得的是背景中的小女孩也表现出了羡慕的神情,从而让男孩的骄傲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说明。
从构图来看,这张照片的倾斜恰到好处,它不仅带来了快步向前的动感,还赋予了照片一种未经加工的真实感。布列松在拍摄时是故意倾斜的吗?大概不是。有刻意掌握倾斜的角度吗?大概没有。构图一事对于拿着相机的布列松而言更接近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是摄影师的表达。
另外,摄影师在选片过程中凸显情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拍摄的《中央公园里持玩具手榴弹的男孩》,这是一张充斥着诡异气氛的照片:男孩一只手拿着手榴弹,另一只手因过分用力而变得扭曲,背带从倾斜的肩膀上滑下,就连背后的树荫和光斑都像是飞蛾的翅膀般从他的肩部伸向画面两角。这种气氛是因为男孩的情绪导致的吗?不。其实阿勃丝当时拍摄了数张小男孩的照片,除了一张以外,其他画面里小男孩有着和布列松上述照片里男孩同样开心的情绪,阿勃丝偏偏选择了这一张。正是因为她的选择,这个画面才如此深入人心。这画面的情绪其实是源自阿勃丝的情绪,不仅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我相信她在拍摄时也有意无意地在等待这样的一个瞬间——你看,她在捕捉到这一画面后不久便结束了这组拍摄,她知道她拍到了想要的(图03)。
从技法方面来看,某些情绪确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法而获得。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诺曼底奥马哈海滩》虽然是因意外而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成就了照片,给观众带来了异常紧张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子弹就在耳边呼啸而过。不够快的快门速度和相机的剧烈晃动所带来径向模糊能表达慌乱、不安、紧张等情绪。但这种模糊不能太过火,如果模糊得连主体都难以辨别,那么只会给观众带来疑惑。顺便說一句,由刻意虚焦带来的模糊和径向模糊完全不同,前者或许在某些情况下能带来些浪漫情绪,而后者带来的情绪大多与速度有关。
除此之外,光线、色彩也都是情绪的来源,例如散射光源适合表达平静的情绪,顶光表达愤怒,底光表达恐惧。技法有无数种,不变的是所有的技法都必须以人物表现和故事背景为核心。如果人物的表情没到位,光靠技法不仅无法表达情绪,反而可能会造成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矛盾。那如果被摄人物进入不了状态又要如何引导呢?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华盛顿和加拿大渥太华发表了同仇敌忾、动员大国携手战争的演讲。演讲完,丘吉尔叼着雪茄,显然心情不错。可摄影师卡什并不想拍到这样的画面,于是走上前说了句“对不起”,便直接“抢”走了首相的雪茄。丘吉尔愤怒地看着他,摄影师则快速抓拍下了他愤怒的表情。于是这张被我们俗称为“愤怒的丘吉尔”的照片登上了《生活》(Life)杂志的封面,成为了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的经典名作。在这个案例中,摄影师是通过互动来激发对方生成情绪,而不是要求对方“摆个生气的表情”。显然,只有前者才能抓拍到真实的、饱满的、有感染力的情绪。 最后来说说第三条,摄影师在拍摄时带入情绪。如果摄影师在拍摄时进入到某种情绪中,那么拍出来的照片就会带有这种情绪,而且通常比用技法刻意“安排”的情绪更直接、更浓郁、更自然。我曾带着恐惧和绝望的情绪“描述”过一个噩梦(图06组照《未醒梦》),也曾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疑惑去观察陕北的民俗活动(图07组照《牛王会》)。我用这样的方法拍出来的照片非常接近于情绪本身。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拍摄时是感性主导,但理性也并非完全没有参与其中。我在拍摄《未醒梦》使用的是一只自制的针孔镜头,针孔的直径要多大、用什么材质、如何解决通光能力不足与需要抓拍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试验才确定。在确定拍摄方案的过程中,我用的是摄影知识,是理性,是逻辑,但在真正的拍摄过程中,我则听由身体和情绪,几近下意识地按着快门。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只有理性易成工匠,只有感性又无从表达,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创作才称得上是创作,照片也自然充满饱满的情绪。
我们用相机作为工具,用摄影作为媒介,不仅记录着他人的情绪,也将自己的情绪灌入其中。有人可能会认为摄影应当是记录客观事实的工具,不应掺杂摄影师的情感在内。对此,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任何一张照片是完全客观的,因为艺术就是人的表达。
这张照片拍摄了一名“光猪跑”参赛者冲着手机摆出一个极为夸张的动作后,拍照的人随即举起手机向对方展示照片,在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参赛者大笑起来。我预判参赛者凑近手机屏幕时会弯腰低头看屏幕,于是我迅速蹲下以低机位拍摄,捕捉到对方表情的同时,也让画面中充满了情绪。
——谦奇酒
预判被摄者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表情转瞬即逝,如果没有预判,没有果断迅速的反应,没有熟练的相机操作能力,我们恐怕不可能抓拍到最精彩的饱含情绪的瞬间。很多人觉得抓拍很难是因为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相机操作变成我们的“肌肉记忆”,让构图、光线、色彩融入潜意识,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反应,在正确的时机按下快门。
全家出门旅游的时候,我全程追拍孩子第一次使用相机的过程。这张照片连拍了好多张,我最终选择了爸爸情绪最好的这张,虽然孩子的手还没来得及放下来,有点虚,但是画面感很好。每次回看,我都深深地被那种现场的氛围感染着。
——涂欢
这里倾斜的构图不仅不是瑕疵,反而增加了这张照片的可信度——它暗示着因为这一瞬间是突然出现的,没有机会仔细构图,所以照片是倾斜的。懂得了这一点后,我们也可以在拍摄时稍许倾斜取景画面来增强照片的临场感。爸爸背上强烈的阳光带来了明媚的气氛。只有一切都指向同一种情绪而不是互相矛盾时,照片的情绪才会显而易见并富有感染力。
照片拍摄于一场中超联赛,北京国安VS广州富力。第75分钟,客队进球,比赛仅剩下15分钟。此时全场响起主场北京国安队球迷的吶喊。这是我热爱竞技体育的原因之一,你总会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感染。球迷们不只是在领先时享受喜悦,更多的是在失落时第一时间帮助球队重新“站起来”。
——晏飞
这张照片拍摄于“辣节”,照片中男人戴着夸张不失可爱的“辣”帽,露出真诚而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女人着正红色外套,与主题“辣”呼应。原本我只想拍摄画面中的女人,但此时戴“辣”帽的男人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他也想被拍入画面,女人看到后笑着转过身避让,而就在她偏转的一瞬间我按下了快门。如此拍摄,因为她的脸已经到了画面角落,不再会抢主角的风头,也因为她那红艳艳的衣服实在是很好的前景,能让红色在画面中占有更大的面积。
——杨娅
球场是情绪饱满的地方,但也不是所有的观众都会情绪激昂,选择合适的拍摄对象是十分重要的。晏飞使用了广角镜头并贴在很近的距离低视角仰拍人物,这带来了比较明显的透视畸变,让人物形象显得高大、强壮,手势更具有力量感和号召力,也让慷慨激昂的情绪变得更加浓烈。从色彩上来说,绿色本不是一个情绪张扬的颜色,但厚重的黑色大喇叭给画面带来了强烈的对比,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事情发生时及时调整拍摄策略,不仅更换了主角,而且将正在避让的人物作为前景拍进画面,实在是机智之举。由此带来的结果不仅有大面积鲜艳的红色,更有与男人头顶“辣”帽上“辣椒蒂”的绿形成的强烈对比。女士的笑脸在这里并非全无作用,她进一步强化了欢乐的情绪,把这种情绪从一个男人身上扩大到整个环境中,让人觉得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女士胸前抱着的啤酒瓶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它成为了男士奇装异服的注脚,交代了“狂欢节”的故事背景。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我妻子用验孕棒测出怀孕时的惊喜情绪。当时,我妻子惊喜地把我叫进厕所,而我第一时间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我把照片的焦点对在验孕棒上,将人物稍许虚化,把主题交代明了的同时还能依稀看到一位女性难以掩饰的笑容,从而传达了情绪。因为事出突然,当时她甚至还坐在马桶上,所以我用了很低的机位进行仰拍,让背景更加简洁的同时也能规避隐私问题。这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它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李明
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只要看照片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喜悦的情绪。验孕棒上的文字和图形清晰地交代了故事背景,而模糊的脸隐去了具体的人物长相和身份信息,留下的只有抽象但明确的情绪。这种前景清晰、人物模糊的拍摄方法不是很常见,但在这里非常恰当。
本期指导老师:咔图摄影教育中心老师叶梓
本期训练要点:
情绪是如何体现在画面中的呢?我粗浅地尝试着把摄影里的情绪表达归纳为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被摄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二是通过理性的构图、光线、色彩、相机参数等技法,三是通过摄影师在拍摄时带入个人情绪。
大家都知道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摄影脱胎于绘画。他精通构图,事物总能在他的框架中呈现出难以置信的秩序感。他也正是著名的“决定性瞬间”一词的提出者,虽然这一标签的局限性给他带来过一些苦恼,但他确实擅长捕捉转瞬即逝的画面。图01这张抱酒瓶的男孩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表情、动作方面来看,男孩的骄傲一览无余,这可能是因为他正在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也可能叠加上了“有人在拍我”的光环。难得的是背景中的小女孩也表现出了羡慕的神情,从而让男孩的骄傲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说明。
从构图来看,这张照片的倾斜恰到好处,它不仅带来了快步向前的动感,还赋予了照片一种未经加工的真实感。布列松在拍摄时是故意倾斜的吗?大概不是。有刻意掌握倾斜的角度吗?大概没有。构图一事对于拿着相机的布列松而言更接近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是摄影师的表达。
另外,摄影师在选片过程中凸显情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拍摄的《中央公园里持玩具手榴弹的男孩》,这是一张充斥着诡异气氛的照片:男孩一只手拿着手榴弹,另一只手因过分用力而变得扭曲,背带从倾斜的肩膀上滑下,就连背后的树荫和光斑都像是飞蛾的翅膀般从他的肩部伸向画面两角。这种气氛是因为男孩的情绪导致的吗?不。其实阿勃丝当时拍摄了数张小男孩的照片,除了一张以外,其他画面里小男孩有着和布列松上述照片里男孩同样开心的情绪,阿勃丝偏偏选择了这一张。正是因为她的选择,这个画面才如此深入人心。这画面的情绪其实是源自阿勃丝的情绪,不仅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我相信她在拍摄时也有意无意地在等待这样的一个瞬间——你看,她在捕捉到这一画面后不久便结束了这组拍摄,她知道她拍到了想要的(图03)。
从技法方面来看,某些情绪确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法而获得。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诺曼底奥马哈海滩》虽然是因意外而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成就了照片,给观众带来了异常紧张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子弹就在耳边呼啸而过。不够快的快门速度和相机的剧烈晃动所带来径向模糊能表达慌乱、不安、紧张等情绪。但这种模糊不能太过火,如果模糊得连主体都难以辨别,那么只会给观众带来疑惑。顺便說一句,由刻意虚焦带来的模糊和径向模糊完全不同,前者或许在某些情况下能带来些浪漫情绪,而后者带来的情绪大多与速度有关。
除此之外,光线、色彩也都是情绪的来源,例如散射光源适合表达平静的情绪,顶光表达愤怒,底光表达恐惧。技法有无数种,不变的是所有的技法都必须以人物表现和故事背景为核心。如果人物的表情没到位,光靠技法不仅无法表达情绪,反而可能会造成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矛盾。那如果被摄人物进入不了状态又要如何引导呢?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入侵苏联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华盛顿和加拿大渥太华发表了同仇敌忾、动员大国携手战争的演讲。演讲完,丘吉尔叼着雪茄,显然心情不错。可摄影师卡什并不想拍到这样的画面,于是走上前说了句“对不起”,便直接“抢”走了首相的雪茄。丘吉尔愤怒地看着他,摄影师则快速抓拍下了他愤怒的表情。于是这张被我们俗称为“愤怒的丘吉尔”的照片登上了《生活》(Life)杂志的封面,成为了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的经典名作。在这个案例中,摄影师是通过互动来激发对方生成情绪,而不是要求对方“摆个生气的表情”。显然,只有前者才能抓拍到真实的、饱满的、有感染力的情绪。 最后来说说第三条,摄影师在拍摄时带入情绪。如果摄影师在拍摄时进入到某种情绪中,那么拍出来的照片就会带有这种情绪,而且通常比用技法刻意“安排”的情绪更直接、更浓郁、更自然。我曾带着恐惧和绝望的情绪“描述”过一个噩梦(图06组照《未醒梦》),也曾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疑惑去观察陕北的民俗活动(图07组照《牛王会》)。我用这样的方法拍出来的照片非常接近于情绪本身。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拍摄时是感性主导,但理性也并非完全没有参与其中。我在拍摄《未醒梦》使用的是一只自制的针孔镜头,针孔的直径要多大、用什么材质、如何解决通光能力不足与需要抓拍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试验才确定。在确定拍摄方案的过程中,我用的是摄影知识,是理性,是逻辑,但在真正的拍摄过程中,我则听由身体和情绪,几近下意识地按着快门。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只有理性易成工匠,只有感性又无从表达,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创作才称得上是创作,照片也自然充满饱满的情绪。
我们用相机作为工具,用摄影作为媒介,不仅记录着他人的情绪,也将自己的情绪灌入其中。有人可能会认为摄影应当是记录客观事实的工具,不应掺杂摄影师的情感在内。对此,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任何一张照片是完全客观的,因为艺术就是人的表达。
学生作品及导师点评:
这张照片拍摄了一名“光猪跑”参赛者冲着手机摆出一个极为夸张的动作后,拍照的人随即举起手机向对方展示照片,在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参赛者大笑起来。我预判参赛者凑近手机屏幕时会弯腰低头看屏幕,于是我迅速蹲下以低机位拍摄,捕捉到对方表情的同时,也让画面中充满了情绪。
——谦奇酒
导师点评:
预判被摄者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表情转瞬即逝,如果没有预判,没有果断迅速的反应,没有熟练的相机操作能力,我们恐怕不可能抓拍到最精彩的饱含情绪的瞬间。很多人觉得抓拍很难是因为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相机操作变成我们的“肌肉记忆”,让构图、光线、色彩融入潜意识,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反应,在正确的时机按下快门。
全家出门旅游的时候,我全程追拍孩子第一次使用相机的过程。这张照片连拍了好多张,我最终选择了爸爸情绪最好的这张,虽然孩子的手还没来得及放下来,有点虚,但是画面感很好。每次回看,我都深深地被那种现场的氛围感染着。
——涂欢
导师点评:
这里倾斜的构图不仅不是瑕疵,反而增加了这张照片的可信度——它暗示着因为这一瞬间是突然出现的,没有机会仔细构图,所以照片是倾斜的。懂得了这一点后,我们也可以在拍摄时稍许倾斜取景画面来增强照片的临场感。爸爸背上强烈的阳光带来了明媚的气氛。只有一切都指向同一种情绪而不是互相矛盾时,照片的情绪才会显而易见并富有感染力。
照片拍摄于一场中超联赛,北京国安VS广州富力。第75分钟,客队进球,比赛仅剩下15分钟。此时全场响起主场北京国安队球迷的吶喊。这是我热爱竞技体育的原因之一,你总会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感染。球迷们不只是在领先时享受喜悦,更多的是在失落时第一时间帮助球队重新“站起来”。
——晏飞
这张照片拍摄于“辣节”,照片中男人戴着夸张不失可爱的“辣”帽,露出真诚而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女人着正红色外套,与主题“辣”呼应。原本我只想拍摄画面中的女人,但此时戴“辣”帽的男人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他也想被拍入画面,女人看到后笑着转过身避让,而就在她偏转的一瞬间我按下了快门。如此拍摄,因为她的脸已经到了画面角落,不再会抢主角的风头,也因为她那红艳艳的衣服实在是很好的前景,能让红色在画面中占有更大的面积。
——杨娅
导师点评:
球场是情绪饱满的地方,但也不是所有的观众都会情绪激昂,选择合适的拍摄对象是十分重要的。晏飞使用了广角镜头并贴在很近的距离低视角仰拍人物,这带来了比较明显的透视畸变,让人物形象显得高大、强壮,手势更具有力量感和号召力,也让慷慨激昂的情绪变得更加浓烈。从色彩上来说,绿色本不是一个情绪张扬的颜色,但厚重的黑色大喇叭给画面带来了强烈的对比,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导师点评:
在事情发生时及时调整拍摄策略,不仅更换了主角,而且将正在避让的人物作为前景拍进画面,实在是机智之举。由此带来的结果不仅有大面积鲜艳的红色,更有与男人头顶“辣”帽上“辣椒蒂”的绿形成的强烈对比。女士的笑脸在这里并非全无作用,她进一步强化了欢乐的情绪,把这种情绪从一个男人身上扩大到整个环境中,让人觉得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女士胸前抱着的啤酒瓶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它成为了男士奇装异服的注脚,交代了“狂欢节”的故事背景。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我妻子用验孕棒测出怀孕时的惊喜情绪。当时,我妻子惊喜地把我叫进厕所,而我第一时间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我把照片的焦点对在验孕棒上,将人物稍许虚化,把主题交代明了的同时还能依稀看到一位女性难以掩饰的笑容,从而传达了情绪。因为事出突然,当时她甚至还坐在马桶上,所以我用了很低的机位进行仰拍,让背景更加简洁的同时也能规避隐私问题。这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它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李明
导师点评:
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只要看照片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喜悦的情绪。验孕棒上的文字和图形清晰地交代了故事背景,而模糊的脸隐去了具体的人物长相和身份信息,留下的只有抽象但明确的情绪。这种前景清晰、人物模糊的拍摄方法不是很常见,但在这里非常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