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其他板块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引领着我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这其中,儿童科普图书可谓少儿图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儿童文学、少儿卡通图书等其他细分板块一样,儿童科普也是版权交易非常活跃的出版领域。不过,儿童科普图书在版权引进和输出上呈现明显的逆差状态,如何扭转这一格局一直是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政府的支持下,优质儿童科普原创图书“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童书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我国优秀原创儿童科普作品若真正融入世界范围内的阅读,依旧任重道远。
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是展示中国民族形象的重要途径
中国图书“走出去”对于提高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学习外国文化,这一开放的姿态赢得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赞许。同样,世界其他国家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中国原创儿童科普图书版权输出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儿童科普图书肩负着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使命,对科学性和知识性的要求较高。儿童科普图书版权输出,事关国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以当前图书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例,引进版科普图书已占据我国主要的科普图书市场。如此大量、长期引进欧美童书,从长远角度看不但会对中国童书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也会对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因为这样会使儿童在阅读童书过程中接触过多的欧美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类似于把早期教育的主导权让位于西方文化。而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必然有其世代绵延的独立精神和价值体系,才能够形成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因此,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实际形势,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在当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把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主体性与开放性有机结合的恰当尺度,乃是命运攸关的迫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发展本土原创图书,培育本土文化,并实现童书“走出去”,不但会推动中国童书出版的进步,还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儿童科普图书要“走出去”,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原有文本翻译出来就可以了。优秀的原创儿童科普图书将民族文化、现代生活内涵与童心童趣融为一炉,将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与中国儿童的审美接受有机地融为一体,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这样才能具备“走出去”的底气和底蕴。这些原创精品的成功制作与大量推出,至少必须满足两个客观条件:一是必须出现一大批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儿童科普作家与作品,这其中必然包括一批即使在国际上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真正影响力的名家和原创精品;二是要有一大批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精神、专业知识与高品位的出版人,提升出版与世界接轨的意识,通过他们的积极推动将政府、市场、民众联结起来,才能真正搭建起中国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的文化桥梁。
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出国门,更应该思考的是走进去。一旦“走出去”,就意味着要融入国际社会,因此我们要主动去熟悉当地社会的规则,同时运用这些规则来办自己的事。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把带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原创文化传输给国外民众,另一方面要从合作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而以这两条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儿童科普图书,我们发现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1. 本土原创儿童科普总体特色不够鲜明。虽然我国原创儿童科普图书较多,国家也一直在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营造鼓励原创科普图书创作、出版的环境和氛围,但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儿童科普图书出版与国外相比差距相当大。比如叙述方式上,我国儿童科普图书往往沦为科学论文的通俗版,专业术语运用较多,而且重在灌输知识、讲明道理,习惯于问答式模式,而不重视引导小读者去思考问题进而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版面设计上,一般编排形式较为固定,较少出现震撼性设计和出人意料的文图设置,文字较多,图片不够精美等。如此一来,读者自然更容易选择活泼、符合孩子阅读心理的引进版儿童科普图书。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图书市场还是小读者、家长的需求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先不说每年全国出版图书数量的急剧增长,就从阅读习惯上来说,读者的口味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现在的读者还习惯接受《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学普及性读物,需要系统地补足科学文化知识,10年后读者的科学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维也更为活跃,他们更习惯于轻阅读;科普创作也逐渐由严肃的科学知识通俗化,转变为类似科学松鼠会那样,“科学如果总是让公众敬而远之,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就不能让科学好听、好看、好玩,像电影、音乐那样流行起来”。厌倦了板着面孔搞科学,一种以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普及为目的,以通俗幽默又不失准确为写作方法的科普创作方法逐步深入人心。
尽管如此,相对庞大的读者群和图书市场来说,我国原创儿童科普图书的精品依然稀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科普专业团队太过薄弱有很大关系。就科研学者来讲,一是本身就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是两码事,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文学创作水平,或者需要另一套思维;三是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的资助则相对较少;四是科普不算研究成果,学界普遍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既然专家参与度低,则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科普书特别是儿童科普图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却大都被同质化的低水平科普作品占据。
以儿童科普图书的主力军——百科类科普读物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百科类科普读物同质化现象严重、跟风重复的弊端,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生拼硬凑的儿童百科。这些大部头的儿童百科号称知识全面、体系严密,但内容重复,汇编成分多,原创的、反映新知识的少,而且往往是成人百科的简写版和通俗版。近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是图片较以前精美,文字依然冰冷。加之营销得当,这类儿童百科因其看起来分量足、知识全、价格低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家长的要求,因而始终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即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出版发展程度并不高,导致我国在科学技术普及领域方面也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如何将我国特有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推广到世界上,把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先进理念融合到原创作品中并显示出差异性和中国特色,特别是在题材选择、结构方式、绘画表现元素等多方面努力探索,在创作实践中运用中国文化元素表现中国式智慧、中国式情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不懈的努力。
2. 与国际接轨。海外市场更注重针对性和本土化、市场化。首先,中国儿童科普图书只有在保证文化品质的前提下,顾及对方的欣赏阅读习惯,才能更加容易“走出去”。除了国外市场较为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我们也要考虑增加时代元素,因为西方人非常关注当今中国儿童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即使是商业化的操作过程,也要注意突出中国特色,把住中国文化的根。
此外,中国图书一旦进入海外,无论从语言、作者、题材方面,还是营销推广方面,都属于小众市场,应考虑小众市场的脆弱性,顾及经营和市场化的需求。这就要求迅速把握市场机遇,形成合力,快速形成开拓海外市场的冲击力。特别是要在现有基础上突破行政范围和合作层次,侧重市场需求,形成规模化,才能使“走出去”实至名归。
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是展示中国民族形象的重要途径
中国图书“走出去”对于提高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学习外国文化,这一开放的姿态赢得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赞许。同样,世界其他国家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中国原创儿童科普图书版权输出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儿童科普图书肩负着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使命,对科学性和知识性的要求较高。儿童科普图书版权输出,事关国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以当前图书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例,引进版科普图书已占据我国主要的科普图书市场。如此大量、长期引进欧美童书,从长远角度看不但会对中国童书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也会对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因为这样会使儿童在阅读童书过程中接触过多的欧美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类似于把早期教育的主导权让位于西方文化。而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必然有其世代绵延的独立精神和价值体系,才能够形成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因此,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实际形势,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在当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把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主体性与开放性有机结合的恰当尺度,乃是命运攸关的迫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发展本土原创图书,培育本土文化,并实现童书“走出去”,不但会推动中国童书出版的进步,还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儿童科普图书要“走出去”,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原有文本翻译出来就可以了。优秀的原创儿童科普图书将民族文化、现代生活内涵与童心童趣融为一炉,将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与中国儿童的审美接受有机地融为一体,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这样才能具备“走出去”的底气和底蕴。这些原创精品的成功制作与大量推出,至少必须满足两个客观条件:一是必须出现一大批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儿童科普作家与作品,这其中必然包括一批即使在国际上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真正影响力的名家和原创精品;二是要有一大批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精神、专业知识与高品位的出版人,提升出版与世界接轨的意识,通过他们的积极推动将政府、市场、民众联结起来,才能真正搭建起中国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的文化桥梁。
儿童科普图书“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出国门,更应该思考的是走进去。一旦“走出去”,就意味着要融入国际社会,因此我们要主动去熟悉当地社会的规则,同时运用这些规则来办自己的事。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把带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原创文化传输给国外民众,另一方面要从合作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而以这两条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儿童科普图书,我们发现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1. 本土原创儿童科普总体特色不够鲜明。虽然我国原创儿童科普图书较多,国家也一直在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营造鼓励原创科普图书创作、出版的环境和氛围,但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儿童科普图书出版与国外相比差距相当大。比如叙述方式上,我国儿童科普图书往往沦为科学论文的通俗版,专业术语运用较多,而且重在灌输知识、讲明道理,习惯于问答式模式,而不重视引导小读者去思考问题进而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版面设计上,一般编排形式较为固定,较少出现震撼性设计和出人意料的文图设置,文字较多,图片不够精美等。如此一来,读者自然更容易选择活泼、符合孩子阅读心理的引进版儿童科普图书。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图书市场还是小读者、家长的需求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先不说每年全国出版图书数量的急剧增长,就从阅读习惯上来说,读者的口味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现在的读者还习惯接受《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学普及性读物,需要系统地补足科学文化知识,10年后读者的科学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维也更为活跃,他们更习惯于轻阅读;科普创作也逐渐由严肃的科学知识通俗化,转变为类似科学松鼠会那样,“科学如果总是让公众敬而远之,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就不能让科学好听、好看、好玩,像电影、音乐那样流行起来”。厌倦了板着面孔搞科学,一种以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普及为目的,以通俗幽默又不失准确为写作方法的科普创作方法逐步深入人心。
尽管如此,相对庞大的读者群和图书市场来说,我国原创儿童科普图书的精品依然稀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科普专业团队太过薄弱有很大关系。就科研学者来讲,一是本身就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是两码事,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文学创作水平,或者需要另一套思维;三是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的资助则相对较少;四是科普不算研究成果,学界普遍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既然专家参与度低,则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科普书特别是儿童科普图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却大都被同质化的低水平科普作品占据。
以儿童科普图书的主力军——百科类科普读物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百科类科普读物同质化现象严重、跟风重复的弊端,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生拼硬凑的儿童百科。这些大部头的儿童百科号称知识全面、体系严密,但内容重复,汇编成分多,原创的、反映新知识的少,而且往往是成人百科的简写版和通俗版。近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是图片较以前精美,文字依然冰冷。加之营销得当,这类儿童百科因其看起来分量足、知识全、价格低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家长的要求,因而始终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即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出版发展程度并不高,导致我国在科学技术普及领域方面也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如何将我国特有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推广到世界上,把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先进理念融合到原创作品中并显示出差异性和中国特色,特别是在题材选择、结构方式、绘画表现元素等多方面努力探索,在创作实践中运用中国文化元素表现中国式智慧、中国式情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不懈的努力。
2. 与国际接轨。海外市场更注重针对性和本土化、市场化。首先,中国儿童科普图书只有在保证文化品质的前提下,顾及对方的欣赏阅读习惯,才能更加容易“走出去”。除了国外市场较为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我们也要考虑增加时代元素,因为西方人非常关注当今中国儿童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即使是商业化的操作过程,也要注意突出中国特色,把住中国文化的根。
此外,中国图书一旦进入海外,无论从语言、作者、题材方面,还是营销推广方面,都属于小众市场,应考虑小众市场的脆弱性,顾及经营和市场化的需求。这就要求迅速把握市场机遇,形成合力,快速形成开拓海外市场的冲击力。特别是要在现有基础上突破行政范围和合作层次,侧重市场需求,形成规模化,才能使“走出去”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