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阐述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面临的困境展开研究,并提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路径,即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社会服务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就如何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出了明确指示。而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文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展开研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关于“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至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目前,接受度较高的一种说法即志愿服务指的是任何个人与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自愿付出时间、知识、技能、体力与精力,为他人或者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1]。那么大学生志愿服务,就可以理解为在校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在公共服务活动中发扬奉献精神,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一种行为。相比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为组织性、广泛性与长效性。
  二、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精神品质的一种体现,对志愿服务的认可与重视,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所以,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形成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公益性、利他性的活动,是超越了一般道德水准的高尚行为,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进而提升其道德评判能力。
  (二)符合服务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践行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无私无畏地奉献,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符合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的发展还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而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符合服务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
  志愿服务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手段,不仅有利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区治理,而且在人文关怀、帮扶弱小等方面也有极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2]。此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己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人,真正做到了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四)符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需求
  尽管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均比较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但碍于种种客观因素限制,加之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其还处于探索性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专业水平低、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3]。这就需要更加深入、系统地探索,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机制。而大学生个人的思想觉悟,以及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情况,都是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符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需求。
  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困境
  (一)培育环境比较复杂
  当今社会,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可以说,信息化时代背景,既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供了多样化手段,也使其陷入困境[4]。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意味着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信息扭曲价值观,志愿服务意识也就难以增强。所以,在进入新时代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培育环境,如何正確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工作的关键。
  (二)培育手段面临挑战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途径主要包括专题培训、课堂讲授、专家解读等,属于传统教学方式范畴,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效率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愈发深入,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不断出现,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从某种角度看,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也应顺应教学改革趋势,创新培育手段。而要想实现培育手段的创新,势必要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各类新媒体建立志愿者服务活动信息管理平台,而这就对培育者教育理念、培育方式、新媒体操作技能提出了挑战。
  (三)志愿服务氛围不够浓厚
  志愿服务氛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重要外部条件。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志愿服务队伍还不够壮大,这说明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我国志愿服务活动氛围还不够浓厚。而且,国内家长普遍对孩子过于溺爱,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较少会向孩子介绍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整体来看,志愿服务氛围不够浓厚,家长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不高、支持度较低,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
  (四)社会支持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一,缺乏资金保障机制。在志愿服务培育过程中,无论是实地考察、场地租用还是课题研究等,均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没有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所有费用需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承担,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5]。第二,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国家虽然制定了《志愿者服务条例》,但落实效果不太乐观,部分单位对该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即使部分地方政府与高校制定了详细的志愿服务管理规定,但政策的执行落实不够。   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
  要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就要建设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环境,以环境育人。笔者认为应加强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以奉献为荣”的社会环境,积极宣扬无私奉獻的精神,为志愿服务意识培育创造有利环境,营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对志愿服务产生认同感。第二,构建“以奉献为主”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与校园文化、校风建设等息息相关。所以,打造积极奉献、服务他人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的激发极为有利。第三,构建互帮互助的家庭环境。家庭也是大学生性格塑造、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行为、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对志愿服务活动持认同、支持态度,有利于子女在无形之中形成志愿服务意识,热爱志愿服务活动。
  (二)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化工作,需要社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参与、支持。为了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应通过建设志愿服务基地、推进高校志愿品牌项目建设、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三方面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第一,高校应积极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各项教育资源,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取得合作,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并号召学生发挥专业技能与特长,在志愿服务中为他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能,获得成就感、幸福感。第二,高校应积极推进高校志愿品牌项目建设,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发展需求,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以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第三,高校要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规划志愿服务内容,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志愿者协会、基层社区等,整合校内校外各类资源,创新志愿服务类型,如社区治理、生态环保、为老服务、阳光助残、关爱儿童等。
  (三)健全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志愿激励机制。适当的激励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尽管志愿服务属于不计回报的一种无偿性活动,但合理的精神激励或物质奖励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次数与学分挂钩,如太原理工大学对一学期内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给予0.5学分的奖励;南京大学的学生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达到15个小时,可以获得0.5学分的奖励。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建立志愿活动服务档案,档案中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时间、地点、形式,以及被服务对象的反馈等,并将此档案作为大学生评奖推优、入党资质审查的重要依据。
  其次,构建科学的志愿评估机制。第一,服务对象的评估,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直接对象的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被服务对象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在被服务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等。第二,自我评估,即通过定期交流、总结等方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对自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一评价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并增强其自我反思能力。
  再者,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的法律机制不仅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合法性前提,而且可以使志愿服务有法可依。国务院在2017年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的法律责任、规范管理及保障等方面均做了详细规定,这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结合地区实情,制定地方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展开。此外,还可以与高校加强联系,设置专门的规章制度,如学分奖励、考试加分等,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五、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渠道愈发多样,价值观取向愈发多元,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在缺乏社会经验的前提下很有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培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可以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他人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应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希望能够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圣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路径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9(14):68-70.
  [2]张一艺.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思考[J].区域治理,2020(7):222-225.
  [3]王黛碧.新时代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赜[J].成才之路,2020(30):6-7.
  [4]林姚,丁文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路径探赜: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春运志愿服务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36-37.
  [5]王金刚.意识形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培育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58-60.
其他文献
[摘要] 发展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以前人们提及这两门学科的关系时,总是笼统地概括为都是研究发展问题的,很少深入地论述。本文以发展社会学作为分析基点,力图找出发展社会学与发展经济学内部各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互为补充而又相互对应的考察,力图发现发展的逻辑、发展的机遇与条件、发展的困境与障碍、发展的可能性等等。在此基础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发
期刊
[摘要] 唐人在律赋创作中常取法前代典籍特别是先秦儒家经典,作者或引用成语,或点化经典中的语言,或袭用经典中的句式,从而有意识地造成了律赋语言雅正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是与科场文化的导向以及古文运动的影响分不开的。  [关键词] 律赋;雅正;儒家经典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4)03—0146—04
期刊
由贺元骅先生主编的《航空民商法研究》一书于2003年11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为长期关注国内外航空法发展的数位作者经年累月、上下求索的结晶。洋洋洒洒近25万言,凝结成了作为学术信息载体的此书,内容洗炼,却又厚重。
期刊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1月推出高放教授新编文集《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该书收录了作者自1979年到1999年的文稿76篇,约70多万字。其中有几篇文稿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全书系统论述了民主和宪政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进程与主要经验、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基本原理,中心内容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道破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是过度集权,要改革政治体制、兴利除弊,重在治本。此外,作者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体制、民
期刊
摘 要:每个社区的青少年群体都是社会救助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困难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和专业职责。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为例,分析社会工作参与社区青少年社会救助的路径,即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青少年社会救助中的模式、策略和体制机制,以期为更大范围内救助社区青少年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青少年;社会救助  一、问题提出  在民生工作中社会救助工作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
期刊
对小说的研究似乎有一种模式化的套路——固定在小说创作的文学因素方面。而对作家创作影响极大、为作品产生提供了丰富养料的文化因素则涉及较少,甚至忽略不提。因此,小说研究极易陷入片面性与表面化的研究误区。最近,笔者读到贾剑秋著《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一书,不禁耳目一新,犹如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一道新风景。
期刊
摘 要:在企管社区的社会化改革以及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原来由街道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转移至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其是否可以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本文尝试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开展挖掘当地历史、讲好公益故事、做好党员示范三方面的系列服务,以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本土化服务能力,从而让社会组织从形式上进入梅山、落地梅山,到真正地融入梅山、服
期刊
摘 要: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对青少年思想引领、青年志愿者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精神倡导、扶贫救弱、权益保障等城乡治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对海南省某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调研,发现该市社会服务评估方式及评估主体缺乏。因此,本文在整合评估视角下,分析其在开展城乡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海南本土实务环境,提出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事务社工;城
期刊
摘 要:隔代抚育是当今家庭普遍采用的家庭抚育方式,然而社会大众对隔代抚育效果的评价可谓否定多于肯定。经过社会转型,传统大家族向现代小家庭转变,祖辈父母抚育孙辈的现象更加突显。同时,家庭关系民主、家庭权威转移使得祖辈父母常常遵从亲代父母的安排来抚育孙辈。从家庭的变化以及隔代抚育的行为表征来看,祖辈父母在抚育孙辈的过程中不具有实权,对孩子的约束力相对较弱,致使隔代抚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亲代父母和
期刊
摘 要:“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一直是城乡社区治理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议题。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B社区为例,探讨党的组织体系通过组织嵌入、政治吸纳和合作供给公共服务中的购买服务方式嵌入社区治理的实践,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镇委和村委指导、党群组织执行、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协同为社区治理框架,建构起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基于分化和平等的嵌合互动关系,有效激发了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改善了社区治理效率与效益、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