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里组织的新课程培训会和我校教坛新苗选拔赛上,我有幸听了五节公开课。新老教师不同风格的观摩课,让我收获颇丰。可惜的是,在有些教师的课上,阅读成了名家的专利(录音代替了学生琅琅的书声),黑板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有一个教师一堂课上下来,居然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粉笔字),只是不停地点击鼠标,在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眼前,一张张强烈冲击视觉的幻灯片轮番上阵,粉墨登场,俨然成了课堂的主角。在一片喧哗热闹中,我们似乎忘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忘记了语文课的本质。
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话说就是:“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无独有偶,特级教师陈仲梁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曾在2003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撰文指出:“语文课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不一定需要大手笔,也不一定需要大制作,大投入,变化各种手段硬给它身上附加许多东西。应该让它保持原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使教学目标自然实现。这或许也算作保护语文教学的绿色生态吧。”
可是,在叫“好”声一片的公开课上又有多少这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的本色课存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在教改的浪潮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个现象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我们的教师已不再为板书而设计板书了,更多地关注起新课程下学生的内在需要;忧的是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闪光点,被视为“画龙点睛”的板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么就可以被包装精美的课件替代而变得可有可无了呢?
笔者以为,无论变革的浪潮如何迅猛,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本质不能脱离,板书的作用不容忽视。板书所彰显的教育智慧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回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刚工作那会儿,黑板是我们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重要、最直观的教具之一,曾为设计一个板书而绞尽脑汁,也曾为自己在全市板书设计中获得一等奖而兴奋不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收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眼睛,板书就是为配合教师的口语讲述,以形象的结构、简明扼要的文字书写在黑板上的重要的教学信息。作为常规教学基本手段之一的板书,始终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时下盛行的多媒体则是以流线型特征展现的,虽然极尽形象感性之能事,但它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客地位颠倒,使浓浓的语文味变淡了。它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学生思考探究与笔记记录、师生品味与涵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和缺陷。
其次,板书的直观作用不仅在于眼睛,而且同样作用于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它利于教师捕捉时时闪现的灵感,记录师生真实的动态的学习过程。特级教师巢宗其曾说:“没有意外的问题或惊喜的语文课,往往不真实,也不精彩。精彩的语文课总是有序和无序的和谐配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以素质教育和知识创新为目标,以新课程为背景的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受教育者的过程体验和对文本的有效阅读,在有序和无序的和谐配置中让学生的诗意尽情地绽放,思想尽情地翱翔,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智慧有机地融合,在互动中期待突破,在突破中成就超越,从而收获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时下盛行的多媒体教学因其教学内容被老师预先固化为知识传递的程序与步骤,呈现一成不变的结果,所以常常容易泯灭学生的探究欲望,丢失宝贵的创造契机。
再次,板书还是一门艺术。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听过几个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讲座,其中的经典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有特色的当属宁鸿彬老师上《变色龙》时激情挥写的那大大的“变”字,占了黑板的1/3篇幅,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郭秀楷老师上《过秦论》时分别用多种颜色,大中小三种字体前后呼应,那新奇鲜明的板书设计,更是让我终身难忘。现兜售如下:秦孝公的战果,用的是黄色,小字;惠文公、武王、昭襄王的战果,则用粉红色,字略大;始皇的战果,是大红色,字粗大,以突出始皇时秦朝强盛得无以复加,始皇威势的登峰造极。然后用冷色调蓝粉笔轻轻地写下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片刻间“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果。这样,最后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水到渠成了。听这样的课就像观看一部高品位的电影,是艺术享受啊!
当然,直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还有一个最实际的好处就是节约资源。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黑板上完美展现,我们又何必花很多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呢?对于这种资源的浪费,我们又岂能熟视无睹?
那么,请问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你板书了吗?
(作者单位:丽水第二高级中学)
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话说就是:“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无独有偶,特级教师陈仲梁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曾在2003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撰文指出:“语文课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不一定需要大手笔,也不一定需要大制作,大投入,变化各种手段硬给它身上附加许多东西。应该让它保持原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使教学目标自然实现。这或许也算作保护语文教学的绿色生态吧。”
可是,在叫“好”声一片的公开课上又有多少这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的本色课存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在教改的浪潮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个现象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我们的教师已不再为板书而设计板书了,更多地关注起新课程下学生的内在需要;忧的是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闪光点,被视为“画龙点睛”的板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么就可以被包装精美的课件替代而变得可有可无了呢?
笔者以为,无论变革的浪潮如何迅猛,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本质不能脱离,板书的作用不容忽视。板书所彰显的教育智慧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回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刚工作那会儿,黑板是我们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重要、最直观的教具之一,曾为设计一个板书而绞尽脑汁,也曾为自己在全市板书设计中获得一等奖而兴奋不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收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眼睛,板书就是为配合教师的口语讲述,以形象的结构、简明扼要的文字书写在黑板上的重要的教学信息。作为常规教学基本手段之一的板书,始终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时下盛行的多媒体则是以流线型特征展现的,虽然极尽形象感性之能事,但它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客地位颠倒,使浓浓的语文味变淡了。它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学生思考探究与笔记记录、师生品味与涵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和缺陷。
其次,板书的直观作用不仅在于眼睛,而且同样作用于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它利于教师捕捉时时闪现的灵感,记录师生真实的动态的学习过程。特级教师巢宗其曾说:“没有意外的问题或惊喜的语文课,往往不真实,也不精彩。精彩的语文课总是有序和无序的和谐配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以素质教育和知识创新为目标,以新课程为背景的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受教育者的过程体验和对文本的有效阅读,在有序和无序的和谐配置中让学生的诗意尽情地绽放,思想尽情地翱翔,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智慧有机地融合,在互动中期待突破,在突破中成就超越,从而收获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时下盛行的多媒体教学因其教学内容被老师预先固化为知识传递的程序与步骤,呈现一成不变的结果,所以常常容易泯灭学生的探究欲望,丢失宝贵的创造契机。
再次,板书还是一门艺术。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听过几个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讲座,其中的经典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有特色的当属宁鸿彬老师上《变色龙》时激情挥写的那大大的“变”字,占了黑板的1/3篇幅,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郭秀楷老师上《过秦论》时分别用多种颜色,大中小三种字体前后呼应,那新奇鲜明的板书设计,更是让我终身难忘。现兜售如下:秦孝公的战果,用的是黄色,小字;惠文公、武王、昭襄王的战果,则用粉红色,字略大;始皇的战果,是大红色,字粗大,以突出始皇时秦朝强盛得无以复加,始皇威势的登峰造极。然后用冷色调蓝粉笔轻轻地写下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片刻间“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果。这样,最后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水到渠成了。听这样的课就像观看一部高品位的电影,是艺术享受啊!
当然,直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还有一个最实际的好处就是节约资源。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黑板上完美展现,我们又何必花很多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呢?对于这种资源的浪费,我们又岂能熟视无睹?
那么,请问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你板书了吗?
(作者单位:丽水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