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述生物科技史,再现历史情境;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景;注重分层适度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堂策略
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就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是“效率”与“目标”的实现,更不能将其窄化为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考试分数”,而是要紧紧抓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 讲述生物科技史,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技史创设教学情境,介绍生物科技发现的史实、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例如,通过讲述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表1),经历了许多代科学家和很多典型的科学实验,终于基本上高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研究史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一步一步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2. 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景 自然科学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收集分析证据,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要学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的教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呼吸作用一节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也受到了相应的生命教育,使德育教育无痕化地渗透到了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分层适度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的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它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使其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了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应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可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解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生物学学习热情和学习干劲。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亲自预备实验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特别在章节复习时,可采用问题性答疑替代传统的知识性回顾和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对章节的知识进行自我小结,学会构建章节知识网络。
总之,生物学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新课标生物教学思路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并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本知识为载体把素质教育最大化,使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把教学目标实现到最大化,使学生在解决高考问题中也能够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在高考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转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堂策略
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就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是“效率”与“目标”的实现,更不能将其窄化为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考试分数”,而是要紧紧抓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 讲述生物科技史,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技史创设教学情境,介绍生物科技发现的史实、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态度。例如,通过讲述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表1),经历了许多代科学家和很多典型的科学实验,终于基本上高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展示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研究史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一步一步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2. 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景 自然科学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收集分析证据,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要学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的教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呼吸作用一节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也受到了相应的生命教育,使德育教育无痕化地渗透到了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分层适度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的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它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使其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保障。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了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应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可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解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生物学学习热情和学习干劲。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亲自预备实验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特别在章节复习时,可采用问题性答疑替代传统的知识性回顾和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对章节的知识进行自我小结,学会构建章节知识网络。
总之,生物学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新课标生物教学思路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并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本知识为载体把素质教育最大化,使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把教学目标实现到最大化,使学生在解决高考问题中也能够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在高考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