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流市场的传统车企们,也许是时候收网捕鱼了。
2018年伊始,“新势力造车”、“互联网造车”等跨界概念,纷纷乘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顺势而起。在这个排放标准逐年上升,新能源呼声日渐高涨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跨行业的资本投放,似乎顺应了这个正处佳境的全新风口。从2018年前两个季度的营收数据来看,不少新势力造车企业,都借着这股东风在资本市场里如鱼得水。新颖大胆的造车理念、PPT版面上看似顺畅无比的周期性方案、以及噱头满满合作可期的一众代工厂商,气氛好不热闹。
然而在我看来,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似乎已为这种如火如荼的新势力造车资本,敲响了见好就收的警钟。在过往的时日里,尽管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的量产车型Model 3如同一把利剑一般悬在一众新能源车企头顶,但同样缺少传统汽车行业深厚底蕴的特斯拉,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让高品质新能源车系成为大众走量之选。在那个汽车大佬们保持静默的时期里,新势力造车的品牌们,无不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愉。
而在我敲下这行文字的时候,这短暂的欢愉恐怕已经进入了尾声。
细数今年成都车展前后,奔驰、宝马、奥迪、捷豹等主流汽车品牌,很是默契的给出了一轮轮目不暇接的实力爆发。奔驰EQC、捷豹E-PACE、I-PACE、宝马e-Drive家族、奥迪e-tron家族,这一波波谋划已久,势大力沉的组合拳,恐怕任意一拳,都不是新势力造车举全行业之力可以轻松接下的。
以奔驰EQC和捷豹I-PACE为例。作为传统造车大佬在纯电动车领域的先锋车型,两款SUV均具备了极为扎实的设计功底和数据表现。当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的奔驰EQC,与数值高达500公里的I-PACE带着成熟的电池和充电配套技术联袂而来,那些大多尚在设计阶段,或是极少数刚刚推出路试的新势力车型们,300多公里的账面续航里程,恐怕真不够看了。特别是当新势力车企们还在全力鼓吹纯电车型的概念本身时,奔驰和捷豹却已然为自己的电动先锋们,着手打造更彰显性能的AMG车系和SVR赛道车系,这种思想境界和实地脚步的巨大差距,不免显得有些荒唐。
当对阵传统车企稳定成熟的家族化造车思路,新势力的“新颖大胆”不免显得太过稚嫩,欠缺考虑;当对比传统大佬产业化体系化的新能源造车方案,新势力的“PPT计划”实在不堪深究,无力抵抗;当对标一流车企长期合作的国际级上下游主机厂,新势力的“代工预期”企业实在难以摆上台面,难堪大任。
不难想象,一旦上述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系大规模投放市场,不等新势力造车企业们用真正量产的车型短兵相接,资本的力量,恐怕就足以将他们扼杀在惊涛骇浪之中了。作为一个同样具备资本运作经验的投资者,我赞同跨行业投资的战略布局。但作为一位对于汽车行业有所了解的专业媒体人,在我看来,不少新势力造车企业缺乏诚意只为利益的潦草布局,在对阵本行业主流大佬的博弈中,势必落得一个黯然收场的慘淡结局。
最后,奉上一句忠告:如果只为了资本而来,新势力造车企业们,现在是时候见好就收了。
2018年伊始,“新势力造车”、“互联网造车”等跨界概念,纷纷乘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顺势而起。在这个排放标准逐年上升,新能源呼声日渐高涨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跨行业的资本投放,似乎顺应了这个正处佳境的全新风口。从2018年前两个季度的营收数据来看,不少新势力造车企业,都借着这股东风在资本市场里如鱼得水。新颖大胆的造车理念、PPT版面上看似顺畅无比的周期性方案、以及噱头满满合作可期的一众代工厂商,气氛好不热闹。
然而在我看来,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似乎已为这种如火如荼的新势力造车资本,敲响了见好就收的警钟。在过往的时日里,尽管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的量产车型Model 3如同一把利剑一般悬在一众新能源车企头顶,但同样缺少传统汽车行业深厚底蕴的特斯拉,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让高品质新能源车系成为大众走量之选。在那个汽车大佬们保持静默的时期里,新势力造车的品牌们,无不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愉。
而在我敲下这行文字的时候,这短暂的欢愉恐怕已经进入了尾声。
细数今年成都车展前后,奔驰、宝马、奥迪、捷豹等主流汽车品牌,很是默契的给出了一轮轮目不暇接的实力爆发。奔驰EQC、捷豹E-PACE、I-PACE、宝马e-Drive家族、奥迪e-tron家族,这一波波谋划已久,势大力沉的组合拳,恐怕任意一拳,都不是新势力造车举全行业之力可以轻松接下的。
以奔驰EQC和捷豹I-PACE为例。作为传统造车大佬在纯电动车领域的先锋车型,两款SUV均具备了极为扎实的设计功底和数据表现。当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的奔驰EQC,与数值高达500公里的I-PACE带着成熟的电池和充电配套技术联袂而来,那些大多尚在设计阶段,或是极少数刚刚推出路试的新势力车型们,300多公里的账面续航里程,恐怕真不够看了。特别是当新势力车企们还在全力鼓吹纯电车型的概念本身时,奔驰和捷豹却已然为自己的电动先锋们,着手打造更彰显性能的AMG车系和SVR赛道车系,这种思想境界和实地脚步的巨大差距,不免显得有些荒唐。
当对阵传统车企稳定成熟的家族化造车思路,新势力的“新颖大胆”不免显得太过稚嫩,欠缺考虑;当对比传统大佬产业化体系化的新能源造车方案,新势力的“PPT计划”实在不堪深究,无力抵抗;当对标一流车企长期合作的国际级上下游主机厂,新势力的“代工预期”企业实在难以摆上台面,难堪大任。
不难想象,一旦上述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系大规模投放市场,不等新势力造车企业们用真正量产的车型短兵相接,资本的力量,恐怕就足以将他们扼杀在惊涛骇浪之中了。作为一个同样具备资本运作经验的投资者,我赞同跨行业投资的战略布局。但作为一位对于汽车行业有所了解的专业媒体人,在我看来,不少新势力造车企业缺乏诚意只为利益的潦草布局,在对阵本行业主流大佬的博弈中,势必落得一个黯然收场的慘淡结局。
最后,奉上一句忠告:如果只为了资本而来,新势力造车企业们,现在是时候见好就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