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新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学作文教学是指导中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起始训练阶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怎样教作文,怎样写作文,已成了困惑众多师生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权威的教育部门、学术机构没有出版发行比较有说服力的作文教程或辅导用书,整个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几乎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无序”状态,教学成了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的活动。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对于有效改善农村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切磋学习。
一、拓展生活空间,真实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教学困境。
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给学生以精心指导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特色的题材,不一定就能得心应手的进行顺畅准确的表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繁杂、深入的衔接关系。这时,作为教师,应努力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精心指导。
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做好积极引导
平时,笔者用心对学生进行观察,耐心和他们深入交谈,准确掌握学生的写作感受和体验,并注意积累总结。这样,对于一道作文题,学生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会怎样去构思,会选择什么材料,会遇到什么困难,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及时有效地做出针对性点拨。
2.灵活处理作文训练形式
多年来,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就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教师还没见着他的作文。面对这一现状,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笔者组织学生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他们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笔者就依照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评改作文,打破传统,放手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观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教学中笔者发现让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于是笔者就试行了。但在活动中,笔者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選材、结构、抄写等。
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修改,改善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时,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评改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同桌互改,接下来小组互评互改,择优拿到全班阅读;师生共同评判,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最后教师择优出专栏或投寄报社。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就不愁文章改不好。
教师也可做课上讲评补充,为提高实效,教师应根据批改的实际情况,确立讲评目的,并选取重点问题,做到紧扣重点,一次讲评主要解决一个问题。
总之,农村中学生要写好作文亦非难事。在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不断探求新路,精心指导,再加上有效的修改讲评,广大的农村中学生一定能写出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对于有效改善农村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切磋学习。
一、拓展生活空间,真实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教学困境。
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给学生以精心指导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特色的题材,不一定就能得心应手的进行顺畅准确的表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繁杂、深入的衔接关系。这时,作为教师,应努力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精心指导。
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做好积极引导
平时,笔者用心对学生进行观察,耐心和他们深入交谈,准确掌握学生的写作感受和体验,并注意积累总结。这样,对于一道作文题,学生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会怎样去构思,会选择什么材料,会遇到什么困难,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及时有效地做出针对性点拨。
2.灵活处理作文训练形式
多年来,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就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教师还没见着他的作文。面对这一现状,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笔者组织学生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他们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笔者就依照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评改作文,打破传统,放手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观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教学中笔者发现让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于是笔者就试行了。但在活动中,笔者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選材、结构、抄写等。
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修改,改善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时,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评改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同桌互改,接下来小组互评互改,择优拿到全班阅读;师生共同评判,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最后教师择优出专栏或投寄报社。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就不愁文章改不好。
教师也可做课上讲评补充,为提高实效,教师应根据批改的实际情况,确立讲评目的,并选取重点问题,做到紧扣重点,一次讲评主要解决一个问题。
总之,农村中学生要写好作文亦非难事。在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不断探求新路,精心指导,再加上有效的修改讲评,广大的农村中学生一定能写出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