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进行阅读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如何改善原有的單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下“四变三放”,至关重要。
   1. 变教师“牵引”为启发点拨,相机诱导 古人云:“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引得不够,牵得太多”的倾向,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时,心理上就产生了“愤”、“徘”,教师相机诱导,点拔指引,学生方能“开其意,达其词” 。恍然大悟,收到最佳效果。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不断地营造“愤悱”状态,又不断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这样,在阅读数学中才能真正体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变琐碎分析为熟练精思,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因此,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
   3. 变“越组代庖”为“自主研索”,以学为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就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就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实在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品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梧,学有所得。
   4. 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激励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应付考试,强调所谓的“统一认识”、“统一答案”。教师把教参搬上教案,学生把参考书带进课堂。但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而且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思维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的所谓“统一认识”,不仅违背学生认识事物的翘律,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争辩。学则须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德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5. 在时间上要“放” 即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放手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都读通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低年级学生要通过充分地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年段要求,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
   6. 在空间上要放 教师不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把空间还给学生。在以往的的教学上,很多教师不是以讲,就是以“问”来挤占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在空间上“放”,要努力克服过去教学中设计系列问题,一步一步进行训练的做法。要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每篇课文都设计一两个有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才能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高年级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解答:“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这两个问题,其思维理解的空间就广阔了。
   7. 在学习方法上要“放” 即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创造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而且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进程。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提示:“了解桂林山水特点时,你们想用读的方法学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分析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山和水的特点用动作表演出来,可以表演,……喜欢用什么方 法,就用什么方法。”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由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而,必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上“四变三放”,必能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让阅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将促进轮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其他文献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有机统一。音乐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可以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实现人类的自身塑造。在现代教育以至于未来教育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功能   引言:素质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也上一门教学艺术。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课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存在秀大的误解,有些学生认为它是一门单纯的操作课,只要“照猫画虎”的把老师前面演示的操作“复制
期刊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和融洽的感情,并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情感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
期刊
教育,即教书育人。做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1. 塑造教师形象 德才兼备是正品,有
期刊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那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能力的形成是需要训练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缺少一项专门训练“倾听”能力的环节,导致“倾听”能
期刊
在我们普通教师的理解來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为了清晰讲授本节课的知识,所采取的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课堂步骤,从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来看,可能包括上课伊始怎样检查上节课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怎样导入本节课的具体崭新内容,怎样只管清晰地讲清楚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实践探究,怎样设置课堂练习来强化本节课堂的书本知识,怎样布置课外作业增强本节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性,等
期刊
【摘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學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关键词】学案式;探究性;初中语文   1.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
期刊
信息技术课(可简称信技课)是近几年新设的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中学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而且信息技术在我们农村学校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在学生的眼中还是一门副科,但它对未来社会却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征。但现在的学生其学习的动机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知识,而是受玩游戏的吸引。如何教好这门
期刊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小学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事业心的重要场所,因而课堂管理隐藏着十分重要的课题。   下面就简单谈小学教学中的课堂管理的几个问题。   课堂纪律:课堂纪律十分重要,如学生中“起哄”、开小差、打瞌睡、做小动作、窃窃私语、看课外书等不良现象是不能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