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体育活动实行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本文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中运行机制的方向,即应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运行机制,既要在奥运争光计划中有夺金优势的项目中保留“举国体制”的优势,又要主动把大量的竞技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 社会转型期
一、“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体育活动实行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政府体育部门,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建国以前战争年代的管理习惯的延续,建国初期国际上的封锁、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的限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便产生了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简言之,“举国体制”的产生是在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这种靠国家宏观管理兴办体育的制度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
二、“举国体制”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毫无疑问,“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关键。即使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了小康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可以肯定我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这一体制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保持和争取更大的成绩。
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其运行机制上,首先由于国家包办太多,统得较死,束缚了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其智慧和进取心,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其次,“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的同时,必然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的发挥和拓展,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较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问题;还有国家体育事业管理层“指挥棒”的导向问题,没有真正坚持“举国体制”的精神实质——“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导致“国家忙奥运,省市忙全运,地市忙省运”,形成了“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也导致中国体育界不少人对“举国体制”的误解、怀疑甚至是全盘否定。
三、完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中运行机制的方向
“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将是国家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发展经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建设的轨道上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举国体制”原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计划经济正逐步消失,竞技体育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运行机制是中国体育界面临的关键环节,既要在高水平竞技项目上保持“举国体制”的优势,又要面对“举国体制”所凭借依赖的计划经济基础逐渐消弱和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严酷的现实。所以,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变革及完善的方向,是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运行机制,既要在“奥运争光计划”里有夺金优势的项目中保留“举国体制”的优势,又要把大量的竞技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具体讲应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体育管理层应端正指导思想,加强宏观调控,“指挥棒”应以奥运会为标尺,彻底改变全运会地方互相攀比金牌榜的现状。其次,要真正贯彻“全国一盘棋,训练一条龙”,把青少年的训练落到实处,真抓实干,形成“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运动员梯队培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当前中国体育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真正解决中国某些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匮乏问题。同时,要利用“举国体制”的影响力、号召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运动中去,从而使普及和提高并举,真正做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还应全面拓展竞技体育的其它功能,主动给各个运动项目寻找市场。当然,由于主客观原因,某些项目还是应由国家大力扶植,不能搞“一刀切”、放任自流,让其在市场大潮中自生自灭。
总之,“举国体制”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竞技体育自身规律的,不应该因为“举国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否定“举国体制”自身,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针对当前竞技体育界种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理智客观地评判。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为备战奥运会,更应坚持“举国体制”不动摇,而且要更坚决、更彻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1,(3)。
[2]鲍明晓 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J].体育科学,2012,(3)。
[3]彭贻海 试论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4]张江南 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赛制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2)。
关键词: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 社会转型期
一、“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体育活动实行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政府体育部门,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建国以前战争年代的管理习惯的延续,建国初期国际上的封锁、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的限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便产生了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简言之,“举国体制”的产生是在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这种靠国家宏观管理兴办体育的制度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
二、“举国体制”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毫无疑问,“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关键。即使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了小康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可以肯定我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这一体制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保持和争取更大的成绩。
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其运行机制上,首先由于国家包办太多,统得较死,束缚了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其智慧和进取心,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其次,“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的同时,必然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的发挥和拓展,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较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问题;还有国家体育事业管理层“指挥棒”的导向问题,没有真正坚持“举国体制”的精神实质——“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导致“国家忙奥运,省市忙全运,地市忙省运”,形成了“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也导致中国体育界不少人对“举国体制”的误解、怀疑甚至是全盘否定。
三、完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中运行机制的方向
“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将是国家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发展经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建设的轨道上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举国体制”原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计划经济正逐步消失,竞技体育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运行机制是中国体育界面临的关键环节,既要在高水平竞技项目上保持“举国体制”的优势,又要面对“举国体制”所凭借依赖的计划经济基础逐渐消弱和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严酷的现实。所以,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变革及完善的方向,是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运行机制,既要在“奥运争光计划”里有夺金优势的项目中保留“举国体制”的优势,又要把大量的竞技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具体讲应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体育管理层应端正指导思想,加强宏观调控,“指挥棒”应以奥运会为标尺,彻底改变全运会地方互相攀比金牌榜的现状。其次,要真正贯彻“全国一盘棋,训练一条龙”,把青少年的训练落到实处,真抓实干,形成“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运动员梯队培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当前中国体育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真正解决中国某些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匮乏问题。同时,要利用“举国体制”的影响力、号召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运动中去,从而使普及和提高并举,真正做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还应全面拓展竞技体育的其它功能,主动给各个运动项目寻找市场。当然,由于主客观原因,某些项目还是应由国家大力扶植,不能搞“一刀切”、放任自流,让其在市场大潮中自生自灭。
总之,“举国体制”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竞技体育自身规律的,不应该因为“举国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否定“举国体制”自身,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针对当前竞技体育界种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理智客观地评判。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为备战奥运会,更应坚持“举国体制”不动摇,而且要更坚决、更彻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1,(3)。
[2]鲍明晓 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J].体育科学,2012,(3)。
[3]彭贻海 试论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4]张江南 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赛制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