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知识 发生 过程 体验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27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个区域性的大型教研活动,聆听了很多优秀同行的不同风格的教学,受益匪浅。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学生本可以体验到的物理知识发生的过程被“简化”了。请看如下两个案例片段。
[案例1]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氯气的颜色是黄棕色,并介绍说,氯气有毒且具有刺激性气味。
课后,我问一个学生:“氯气是什么味呀?”学生很快就答:“具有刺激性气味。”“那是辣味,还是酸味?”他摇摇头,并补充道:“老师说,氯气有毒,不能闻呀!” 确实有毒的氯气不能闻,可是,没闻过又怎么知道氯气有刺激性气味呢?再问:“你闻过消毒用的含氯制品的气味吗?”他还是摇摇头。看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完全是听老师讲的。
[案例2]学习光的反射时,课本上有一句话:“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老师拿出一个镜子,挂在黑板上,转过身面对镜子,笑着说:“我看到谁没有认真听课了!你看,小亮今天真精神,小梅衣服的颜色真鲜。我可是看见大家的眼睛了,你们有谁在镜子中没有看到我?”学生都回答能看到老师。最后,老师说:“这个事实叫做‘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我特别欣赏案例2中老师的做法,他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使学习成为生命中的一种体验,并因此而终生受益。
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展示知识发生的情境、发展的过程和形成的规律,使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可以避免只重结果的机械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呢?
首先,教师要有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意识。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环节设计,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对概念和规律的导出,要考虑到让学生个体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倡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师分析讲授向学生发现、探究、体验转变,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不是让学生完全与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那样经受种种曲折与艰辛,而是根据知识的特点,让学生体验“浓缩”与“简化”的知识发生过程。具体的策略:
一是优先选择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给我们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来自于生活原型,可以让它们来为我们所利用。让学生结合生活或以往的体验来唤醒经验、丰富想象,能使知识比较方便地顺应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如初二学生画“力臂”的知识本质是数学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掌握它,“力的作用效果”教学就成了难点。教学时可利用学生走上公路时所走的路径为点到直线的模型,唤醒学生生活中走直线的经验,形象直观地将“力臂”知识顺应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是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思维。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时要有思维的引导、碰撞、升华。如在现行的教科书中,密度概念十分唐突地呈现为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却没有明确为什么这样比就能表征物质的性质。如果这样安排教学,就缺失思维引导,无法实现思维碰撞,也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不可能理解比值定义法的科学思维。而利用商品标签上的价格“20元/件”创设情境引入,再通过比较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时质量不同,可激发思维冲突,引起思维高潮,最后利用生活中的土豆、萝卜等易找到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就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理解密度概念。
三是还原知识附载的现象和过程,促进理解。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可将知识附载的现象和过程重新还原,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以物化的直观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例如,分子是看不见的,我们可用氨气通过涂有酚酞溶液的棉花时使其变红,展示分子的存在;用土豆和黄豆混合体积变小来模拟分子之间有间隙;用铁屑被磁化来说明看不见摸不到的磁场存在等。
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用心设计教学,以浓缩的时空和简约的形式,重演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汲取人类的智慧,陶冶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责编王学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27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个区域性的大型教研活动,聆听了很多优秀同行的不同风格的教学,受益匪浅。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学生本可以体验到的物理知识发生的过程被“简化”了。请看如下两个案例片段。
[案例1]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氯气的颜色是黄棕色,并介绍说,氯气有毒且具有刺激性气味。
课后,我问一个学生:“氯气是什么味呀?”学生很快就答:“具有刺激性气味。”“那是辣味,还是酸味?”他摇摇头,并补充道:“老师说,氯气有毒,不能闻呀!” 确实有毒的氯气不能闻,可是,没闻过又怎么知道氯气有刺激性气味呢?再问:“你闻过消毒用的含氯制品的气味吗?”他还是摇摇头。看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完全是听老师讲的。
[案例2]学习光的反射时,课本上有一句话:“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老师拿出一个镜子,挂在黑板上,转过身面对镜子,笑着说:“我看到谁没有认真听课了!你看,小亮今天真精神,小梅衣服的颜色真鲜。我可是看见大家的眼睛了,你们有谁在镜子中没有看到我?”学生都回答能看到老师。最后,老师说:“这个事实叫做‘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我特别欣赏案例2中老师的做法,他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使学习成为生命中的一种体验,并因此而终生受益。
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展示知识发生的情境、发展的过程和形成的规律,使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可以避免只重结果的机械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呢?
首先,教师要有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意识。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环节设计,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对概念和规律的导出,要考虑到让学生个体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倡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师分析讲授向学生发现、探究、体验转变,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不是让学生完全与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那样经受种种曲折与艰辛,而是根据知识的特点,让学生体验“浓缩”与“简化”的知识发生过程。具体的策略:
一是优先选择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给我们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来自于生活原型,可以让它们来为我们所利用。让学生结合生活或以往的体验来唤醒经验、丰富想象,能使知识比较方便地顺应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如初二学生画“力臂”的知识本质是数学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掌握它,“力的作用效果”教学就成了难点。教学时可利用学生走上公路时所走的路径为点到直线的模型,唤醒学生生活中走直线的经验,形象直观地将“力臂”知识顺应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是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思维。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时要有思维的引导、碰撞、升华。如在现行的教科书中,密度概念十分唐突地呈现为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却没有明确为什么这样比就能表征物质的性质。如果这样安排教学,就缺失思维引导,无法实现思维碰撞,也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不可能理解比值定义法的科学思维。而利用商品标签上的价格“20元/件”创设情境引入,再通过比较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时质量不同,可激发思维冲突,引起思维高潮,最后利用生活中的土豆、萝卜等易找到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就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理解密度概念。
三是还原知识附载的现象和过程,促进理解。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可将知识附载的现象和过程重新还原,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以物化的直观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例如,分子是看不见的,我们可用氨气通过涂有酚酞溶液的棉花时使其变红,展示分子的存在;用土豆和黄豆混合体积变小来模拟分子之间有间隙;用铁屑被磁化来说明看不见摸不到的磁场存在等。
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师一定要用心设计教学,以浓缩的时空和简约的形式,重演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汲取人类的智慧,陶冶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