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磨一剑。中国创业板经历了十年的磨练终于正式降生。创业板的推出无疑活跃并完善了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创业板需要降低门槛,加强监管,放开创新,谨慎对待。
2009年03月31日凌晨1点45分,酝酿10年的创业板,首次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中国证监会于上述时间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经过十年筹备的创业板终于启航了。
《办法》共六章58条,与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增加了2条,修改了5条。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创业板市场应当建立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者准入制度,向投资者充分提示投资风险”。此外为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增加对创业板公司退市约束的原则性规定,在“信息披露”与“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章节中,规定了有关退市风险提示和交易所制定相关退市规则的要求。
同时,《暂行办法》明确了创业板的股票发行审核及监管体制,规定证监会“依法核准发行人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对发行人股票发行进行监督管理。”本着从严要求创业板发行人公司治理的原则,《暂行办法》分别在第二十六条、第四十一条增加对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要求。
创业板的推出无疑活跃并完善了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上海市中小企业理财促进中心总干事李坚平认为,对于新生的创业板需要更冷静、更辩证地看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完善自身,把管理功课做好,比匆忙上市更重要,上市之后也更能保住成果。
门槛还是高
《办法》中并没有就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的门槛进行修改。根据规定,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当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李坚平说:“相比之前,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广泛而普遍的融资困难开了一个新的渠道。但是这个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现阶段可以惠及的面还比较窄。”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超过430万家,能够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为数不到1万家,而在这1万家中,现在已经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能只有几百家。
同质化担忧
与此同时,李坚平表达了对创业板与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之间的同质化担忧。
“在主板与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尤其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之间,对它们是如何进行界定的,比如产业划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都几乎感觉不到。”李坚平说道。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已经建立起来并且颇有规模的中小企业板,当年其实就是作为创业板而推出的,今天有关部门为创业板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几乎就是当年为中小企业板所做准备工作的“克隆”。但是,今天的中小企业板与主板市场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了。
在对创业板的制度设计中,应该说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企业发行上市标准虽然有所降低,但在募集资金使用、保荐人要求等方面都严于主板市场,并且为此建立了与主板市场分设的独立发审委,对人市投资者也将设立较高的门槛。这些有创新的制度建设,已经勾勒出创业板的雏形,但如果穷根究底,就可发现它们同中小企业板的制度设计一样,都是形式上的规制。创业板市场一旦开出,市场所产生的变化完全有可能超出有关部门的预期,从而导致其走上与中小板市场同质化的老路。
创业板本身成功不多
在李坚平看来,创业板本身也并不成熟。“现在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家设立创业板,但成功的并不多,放眼欧洲、亚洲、美洲等,数得上的还是美国的纳斯达克和英国的AIM。如果连这么多国家的创业板都不成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后来者说,更是一个难题。”十年来,创业板一直是证监会竭力研究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证监会在研究创业板推出的时候,它自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模板。然而,似乎连成功都很难。
李坚平以香港举例说道:“香港的市场环境应该说与我们是最为接近的,但经历过最初的一阵繁荣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中途甚至一度传出过关停的打算,现在转为调整,但无论香港市场是牛是熊,创业板市场都难改冷清。”
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贸易转口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是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扇窗口。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更是如此。但是近年来,香港市场无论是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香港创业板都远远无法和主板相提并论。更可悲的是,香港创业板是否具有为企业融资功能,都遭到了质疑,在2001年的时候,香港各大媒体均在讨论“创业板究竟有价值吗”。而之后,连这种讨论都成为了多余,大家都绝口不谈创业板。在企业家的眼中,香港创业板也沦为了鸡肋。
诚然,创业板之难,在全球都是普遍现象。欧美的创业板市场,至今仍留有浓厚的私募色彩。在这个风险重重的市场上,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监管之紧与创新之放
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与其自身性质相关的灰色地带,例如财务的不透明,报表的真真假假,这些几乎都成为了公开的秘密。“这就需要监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投入更大的力度。”李坚平说道:“中国的中小企业之中,原创型企业较少,加工型企业占多。在创业板上市的大多数为科研企业,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照搬海外技术。这些企业从骨子里还是很脆弱的,这对监管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提出加强监管的同时,李坚平也提出了放开创新的建议:“既然创业板是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市场,那么主板一下子办不到的灵活手段是否能够在创业板放得更开一些。例如,发债等问题上能不能松一点,更创新一些。”
“让我十分担忧的一点是,现在创业板的推出,是融资企业所期盼的,但是有多少投资者期盼呢?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最后只有炒家在进入,那么只能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有监管和开放并举,才能让创业板不沦为资源抢夺之地。”李坚平说道。
完善自身更重要
在创业板启航之前,中国的企业很多寻求在海外的创业板上市。然而在李坚平接触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多虽然成功上市,但最后却不得不面临不仅没有融到资,最后还被迫退市的尴尬。在谈到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时,李坚平感慨颇多。“很多中小企业主对海外市场的认识不够,对规则了解不深,上市之后企业管理与发展也没有跟上,跌倒、失败的非常多。我敢说,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的,但绝对不在少数。这给企业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虽然不至于拖垮企业,但至少大大阻碍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因此,在我看来中小企业首要的功课便是把管理工作做好。中国现在虽然金融机构不少,但是影响到企业核心的并不多。无论是准备上市还是上市以后的企业,都要在更长远的角度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产品选择上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企业如何进一步为市场所承认。”
相关链接
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
创业板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和支持创新的产物。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创业板市场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07年底,全球有超过40家创业板市场在运作,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实体和产业集中地区。经过了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裂的洗礼后,目前创业板市场又重新得到了广泛认同,进人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以美国纳斯达克、英国AIM、日本佳斯达克、韩国科斯达克、加拿大TSX-V市场等为代表的老牌创业板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在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问,这五家创业板市场市值增长了105%,成交量增长了117%,上市公司总数在大量网络公司退市的情况下,依然增长了4%。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有的甚至超过了相应的主板市场。
数据显示,2007年英国AIM市场融资额达290亿美元,不仅帮助伦敦交易所夺得全球融资额冠军,也使伦敦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全球金融中心。纳斯达克近年来的IPO数量一直占美国市场总数的50%以上。到2007年底,韩国科斯达克已有101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交易额超过了主板市场。市场规模的稳步扩大,表明创业板市场已经走出网络股泡沫破裂的阴影,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旧有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新的创业板市场纷纷设立。据统计,2002年到2007年间,全球又有13家创业板市场设立,分布在印度、德国、法国、丹麦、巴西、希腊等国家。创业板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2009年03月31日凌晨1点45分,酝酿10年的创业板,首次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中国证监会于上述时间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经过十年筹备的创业板终于启航了。
《办法》共六章58条,与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增加了2条,修改了5条。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创业板市场应当建立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者准入制度,向投资者充分提示投资风险”。此外为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增加对创业板公司退市约束的原则性规定,在“信息披露”与“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章节中,规定了有关退市风险提示和交易所制定相关退市规则的要求。
同时,《暂行办法》明确了创业板的股票发行审核及监管体制,规定证监会“依法核准发行人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对发行人股票发行进行监督管理。”本着从严要求创业板发行人公司治理的原则,《暂行办法》分别在第二十六条、第四十一条增加对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要求。
创业板的推出无疑活跃并完善了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上海市中小企业理财促进中心总干事李坚平认为,对于新生的创业板需要更冷静、更辩证地看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完善自身,把管理功课做好,比匆忙上市更重要,上市之后也更能保住成果。
门槛还是高
《办法》中并没有就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的门槛进行修改。根据规定,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应当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李坚平说:“相比之前,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广泛而普遍的融资困难开了一个新的渠道。但是这个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现阶段可以惠及的面还比较窄。”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超过430万家,能够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为数不到1万家,而在这1万家中,现在已经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能只有几百家。
同质化担忧
与此同时,李坚平表达了对创业板与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之间的同质化担忧。
“在主板与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尤其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之间,对它们是如何进行界定的,比如产业划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都几乎感觉不到。”李坚平说道。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已经建立起来并且颇有规模的中小企业板,当年其实就是作为创业板而推出的,今天有关部门为创业板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几乎就是当年为中小企业板所做准备工作的“克隆”。但是,今天的中小企业板与主板市场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了。
在对创业板的制度设计中,应该说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企业发行上市标准虽然有所降低,但在募集资金使用、保荐人要求等方面都严于主板市场,并且为此建立了与主板市场分设的独立发审委,对人市投资者也将设立较高的门槛。这些有创新的制度建设,已经勾勒出创业板的雏形,但如果穷根究底,就可发现它们同中小企业板的制度设计一样,都是形式上的规制。创业板市场一旦开出,市场所产生的变化完全有可能超出有关部门的预期,从而导致其走上与中小板市场同质化的老路。
创业板本身成功不多
在李坚平看来,创业板本身也并不成熟。“现在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家设立创业板,但成功的并不多,放眼欧洲、亚洲、美洲等,数得上的还是美国的纳斯达克和英国的AIM。如果连这么多国家的创业板都不成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后来者说,更是一个难题。”十年来,创业板一直是证监会竭力研究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证监会在研究创业板推出的时候,它自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模板。然而,似乎连成功都很难。
李坚平以香港举例说道:“香港的市场环境应该说与我们是最为接近的,但经历过最初的一阵繁荣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中途甚至一度传出过关停的打算,现在转为调整,但无论香港市场是牛是熊,创业板市场都难改冷清。”
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贸易转口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是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扇窗口。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更是如此。但是近年来,香港市场无论是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香港创业板都远远无法和主板相提并论。更可悲的是,香港创业板是否具有为企业融资功能,都遭到了质疑,在2001年的时候,香港各大媒体均在讨论“创业板究竟有价值吗”。而之后,连这种讨论都成为了多余,大家都绝口不谈创业板。在企业家的眼中,香港创业板也沦为了鸡肋。
诚然,创业板之难,在全球都是普遍现象。欧美的创业板市场,至今仍留有浓厚的私募色彩。在这个风险重重的市场上,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监管之紧与创新之放
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与其自身性质相关的灰色地带,例如财务的不透明,报表的真真假假,这些几乎都成为了公开的秘密。“这就需要监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投入更大的力度。”李坚平说道:“中国的中小企业之中,原创型企业较少,加工型企业占多。在创业板上市的大多数为科研企业,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照搬海外技术。这些企业从骨子里还是很脆弱的,这对监管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提出加强监管的同时,李坚平也提出了放开创新的建议:“既然创业板是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市场,那么主板一下子办不到的灵活手段是否能够在创业板放得更开一些。例如,发债等问题上能不能松一点,更创新一些。”
“让我十分担忧的一点是,现在创业板的推出,是融资企业所期盼的,但是有多少投资者期盼呢?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最后只有炒家在进入,那么只能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有监管和开放并举,才能让创业板不沦为资源抢夺之地。”李坚平说道。
完善自身更重要
在创业板启航之前,中国的企业很多寻求在海外的创业板上市。然而在李坚平接触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多虽然成功上市,但最后却不得不面临不仅没有融到资,最后还被迫退市的尴尬。在谈到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时,李坚平感慨颇多。“很多中小企业主对海外市场的认识不够,对规则了解不深,上市之后企业管理与发展也没有跟上,跌倒、失败的非常多。我敢说,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的,但绝对不在少数。这给企业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虽然不至于拖垮企业,但至少大大阻碍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因此,在我看来中小企业首要的功课便是把管理工作做好。中国现在虽然金融机构不少,但是影响到企业核心的并不多。无论是准备上市还是上市以后的企业,都要在更长远的角度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产品选择上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企业如何进一步为市场所承认。”
相关链接
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
创业板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和支持创新的产物。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创业板市场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07年底,全球有超过40家创业板市场在运作,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实体和产业集中地区。经过了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裂的洗礼后,目前创业板市场又重新得到了广泛认同,进人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以美国纳斯达克、英国AIM、日本佳斯达克、韩国科斯达克、加拿大TSX-V市场等为代表的老牌创业板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在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问,这五家创业板市场市值增长了105%,成交量增长了117%,上市公司总数在大量网络公司退市的情况下,依然增长了4%。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有的甚至超过了相应的主板市场。
数据显示,2007年英国AIM市场融资额达290亿美元,不仅帮助伦敦交易所夺得全球融资额冠军,也使伦敦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全球金融中心。纳斯达克近年来的IPO数量一直占美国市场总数的50%以上。到2007年底,韩国科斯达克已有101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交易额超过了主板市场。市场规模的稳步扩大,表明创业板市场已经走出网络股泡沫破裂的阴影,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旧有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新的创业板市场纷纷设立。据统计,2002年到2007年间,全球又有13家创业板市场设立,分布在印度、德国、法国、丹麦、巴西、希腊等国家。创业板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