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一席“建议对中国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购物券”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那么,全民发红包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又是否真能拉动内需呢?我们不妨客观仔细地分析一下。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挂着这些闪着金光的,让人听了不禁想要顶礼膜拜的头衔——罗伯特·蒙代尔,这位知名经济学家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来到中国,他的一言一行自然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
12月13日在河南郑州出席“中部企业领袖年会”、14日在南京参加“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时,蒙代尔在发言中连续两次提到: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提高国际地位的机遇,中国应该和美国及其他国家一起通过发放巨额购物券刺激全球经济,引领世界走出正面临的严重金融危机。因此建议中国政府对中国的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人民币的购物券。购物券在3个月内发完,可以直接发给个人,也可发给机构,持券者凭券直接购物并要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这样就能够达到迅速扩大内需的效果。
支持者:全民发红包有利提振经济
由于事关全体国人的切身利益,蒙代尔此言一出,马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者、反对者皆有之。支持者的主要依据有:
首先,发放购物券能最快拉动内需。投资项目当然也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时间周期比较长,有的项目需要几年时间,可是购物券却有一定的期限,对扩大内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次,发放购物券最公平。如果国家只是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来增加老百姓收入的话,结果只有城市职工的收入能增加,8亿农民无法从中受益,更何况最终能真正实现工资上涨的可能还仅限于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再次,发放购物券最实在。如果政府选择直接发放现金,人们可以把它存起来以后再用,促进消费的效果可能会不大。而购物券不同,它无法存起来,只有用于消费,购物券才能促进消费。
事实上,今年以来,同样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澳门特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等一些国家已经采用了发放消费券的做法。“既然别人可以这样做,我们应该也可以这样做”。这也成为许多人支持蒙代尔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对者:全民发红包不符中国国情
然而与普通民众大多支持的情况相反,国内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几乎一敛认为蒙代尔的建议不具可操作性。
同在南京出席年会的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听到蒙代尔的建议后,当即反驳道:中国有13亿人口,若每人发100元的红包,根本起不到刺激消费的作用,若每人发1000元红包的话,则意味着财政支出将达到113万亿元,占去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4强。尽管去年中央财政5年来首次出现盈余,但盈余额不过1700亿元,要发出这么一个大红包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北京大学教授霍德明更是直言全民发红包的说法是一种极端的言论,没有任何意义。他说:“因为如果要发红包,一定是发给贫困人群,富裕人群不需要发钱,发给他们也不能刺激消费,是浪费。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保证公平性的问题,即如何去区分贫困人群和富裕人群,是按收入,按职业,按地区,还是按年龄?这种想法,经济学家们在一两百年前就讨论过了,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给13亿人口发红包交易成本太大,另外,怎么发钱,凭什么领取,会不会出现冒名领取、重复领取,这些都是问题。而且从历史上看,红包的效果一直不好,因为需求的漏出太大了。
樊纲举了日本的例子说:“日本政府发了5万亿日元让国民到指定的超市和商场买东西,国民拿政府发的钱去超市买东西了,却把自己原来准备去超市买东西的钱存进银行去了,等于消费没有增K。”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民教授同样认为:“从经济学上讲,老百姓是否愿意多去消费取决于他们的恒久性收入是否增长,也就是工资涨了,老百姓才能改变预算。政府发放一次性的红包,不会改变老百姓的消费预算,他们只会把这些钱储蓄起来,出现所谓的“替代消费”的情况,这样根本达不到刺激内需的作用。”
华民进一步表示,想要刺激居民消费,归根到底还是要政府增加社会公共品的投资力度。比如说加大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失业保障方面的投入。现在许多老百姓的储蓄都属于强迫储蓄,因为上述这些未来可预见的大额支出,政府都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老百姓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安全感,自然没有消费信心。如果政府把大量的财政盈余都花在这上面,而不是大量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话,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这才是扩大内需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样看来,虽然通过发红包来刺激消费的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也是普通民众所欢迎的,但无论从中国当前的国情还是历史上国外发红包的实际效果看,全民发红包还只能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挂着这些闪着金光的,让人听了不禁想要顶礼膜拜的头衔——罗伯特·蒙代尔,这位知名经济学家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来到中国,他的一言一行自然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
12月13日在河南郑州出席“中部企业领袖年会”、14日在南京参加“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时,蒙代尔在发言中连续两次提到: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提高国际地位的机遇,中国应该和美国及其他国家一起通过发放巨额购物券刺激全球经济,引领世界走出正面临的严重金融危机。因此建议中国政府对中国的每一个公民发放100元人民币的购物券。购物券在3个月内发完,可以直接发给个人,也可发给机构,持券者凭券直接购物并要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这样就能够达到迅速扩大内需的效果。
支持者:全民发红包有利提振经济
由于事关全体国人的切身利益,蒙代尔此言一出,马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者、反对者皆有之。支持者的主要依据有:
首先,发放购物券能最快拉动内需。投资项目当然也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时间周期比较长,有的项目需要几年时间,可是购物券却有一定的期限,对扩大内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次,发放购物券最公平。如果国家只是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来增加老百姓收入的话,结果只有城市职工的收入能增加,8亿农民无法从中受益,更何况最终能真正实现工资上涨的可能还仅限于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再次,发放购物券最实在。如果政府选择直接发放现金,人们可以把它存起来以后再用,促进消费的效果可能会不大。而购物券不同,它无法存起来,只有用于消费,购物券才能促进消费。
事实上,今年以来,同样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澳门特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等一些国家已经采用了发放消费券的做法。“既然别人可以这样做,我们应该也可以这样做”。这也成为许多人支持蒙代尔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对者:全民发红包不符中国国情
然而与普通民众大多支持的情况相反,国内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几乎一敛认为蒙代尔的建议不具可操作性。
同在南京出席年会的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听到蒙代尔的建议后,当即反驳道:中国有13亿人口,若每人发100元的红包,根本起不到刺激消费的作用,若每人发1000元红包的话,则意味着财政支出将达到113万亿元,占去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4强。尽管去年中央财政5年来首次出现盈余,但盈余额不过1700亿元,要发出这么一个大红包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北京大学教授霍德明更是直言全民发红包的说法是一种极端的言论,没有任何意义。他说:“因为如果要发红包,一定是发给贫困人群,富裕人群不需要发钱,发给他们也不能刺激消费,是浪费。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保证公平性的问题,即如何去区分贫困人群和富裕人群,是按收入,按职业,按地区,还是按年龄?这种想法,经济学家们在一两百年前就讨论过了,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给13亿人口发红包交易成本太大,另外,怎么发钱,凭什么领取,会不会出现冒名领取、重复领取,这些都是问题。而且从历史上看,红包的效果一直不好,因为需求的漏出太大了。
樊纲举了日本的例子说:“日本政府发了5万亿日元让国民到指定的超市和商场买东西,国民拿政府发的钱去超市买东西了,却把自己原来准备去超市买东西的钱存进银行去了,等于消费没有增K。”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民教授同样认为:“从经济学上讲,老百姓是否愿意多去消费取决于他们的恒久性收入是否增长,也就是工资涨了,老百姓才能改变预算。政府发放一次性的红包,不会改变老百姓的消费预算,他们只会把这些钱储蓄起来,出现所谓的“替代消费”的情况,这样根本达不到刺激内需的作用。”
华民进一步表示,想要刺激居民消费,归根到底还是要政府增加社会公共品的投资力度。比如说加大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失业保障方面的投入。现在许多老百姓的储蓄都属于强迫储蓄,因为上述这些未来可预见的大额支出,政府都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老百姓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安全感,自然没有消费信心。如果政府把大量的财政盈余都花在这上面,而不是大量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话,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这才是扩大内需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样看来,虽然通过发红包来刺激消费的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也是普通民众所欢迎的,但无论从中国当前的国情还是历史上国外发红包的实际效果看,全民发红包还只能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