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他对穷人免费施医施药,对梦想长生不老的权贵们,却不卑不亢地巧妙捉弄,所以李时珍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令李时珍名垂青史的,是他编纂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3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是个闻名全国的名医了。
1556年,在楚王的封地湖北,楚王的一个儿子突然得了一种病,什么病呢?说白了就是抽风,找了好多医生都治不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了李时珍。李时珍给楚王世子开了一贴药。服完了李时珍开的药,世子不抽风了。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就委任李时珍一个官,这个官的职务就是主管王府里面的祭祀,七品官。
1559年,北京的皇帝突然要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就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1559年,李时珍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进入了太医院。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畏权贵,所以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所修定的《本草纲目》。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李时珍萌生了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呢?
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著作里边有大量的错误,有的是将几种药物混为一种,不予区分,比如人参、党参,这完全疗效不一样的东西,被混为一种;有的是将一种误分为几种,比如枸杞子这种东西,也许不同产地的枸杞子外观可能相差比较大,被误为几种不同的药;要么就是对药物的疗效描述不准确;要么就是图文背离,中国过去的本草也是有图的,比如这个图上画的是这个,实际上药物的内容却对不上,这当然就很麻烦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随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病人会得不到恰当的医疗,严重的话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一个伟大的念想就在李时珍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重修“本草”,相当于重修中国的药典。李时珍35岁那一年,他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是集中精力服务于重修本草这么一个伟大的理想。
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都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李时珍一路走来,一边考察,一边行医。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万多个方子,是为了给后人查阅的,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我们查字典可以按拼音,也可以按部首,那么李时珍是按什么来整理这些中草药和方子的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这是科学的事情,不能就这样一堆放在一起,弄一个“大全”就完了。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15部60类分类法”,这被后来的科学界大为赞叹。他把药物分为“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4类,草部10类,谷部4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万多个方子,这当然是了不起的。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时,已经耗尽家中所有财力,李时珍已没有钱来出版《本草纲目》了。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突然不愿意儒生议政,他觉得底下乱七八糟都在议政,这些儒生很讨厌,下令关闭全国的书院,不许儒生们聚在一起出去乱讲,不少人掉了脑袋,这是很大规模的一场运动。而出版界战战兢兢,也不大敢出书了。张居正也在这时去世了,给全国的经济文化带来一片好现象的改革突然终止。全国的这种经济局面使文化局面也出现一个混乱,甚至倒退。1586年,李时珍的家乡又一次遭受大灾,这次大灾引发了规模很大的农民反抗,李时珍时时刻刻要担心这部珍贵的稿本和那么多精美的绘图毁于兵乱。
1579年,李时珍不顾年世已高,断然到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寻找出版的机会。我们知道,明朝是有两个首都的,北京和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北京有什么官衙南京就有什么官衙,南京唯一缺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北京,皇帝只能是一个。李时珍利用到南京的机会到江苏泰昌,拜见了曾经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当时正罢官在家的王世贞,想请王世贞以文坛主盟的崇高声望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王世贞不仅答应写序,而且还留身份和自己相差甚远的李时珍在他的家里住了好几天。不过李时珍所要求王世贞写的序似乎并没有当场就写出来,写出来花了多少年大家知道吗?居然是10年,这个序写出来是10年以后的事情,哪一年?1590年,这一年王世贞去世。王世贞差不多就是为《本草纲目》写了个序以后就去世了。序对《本草纲目》做了很高的评价,当然,李时珍对这次南京之行总体来讲不能不失望,因为刊印《本草纲目》是他晚年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这次南京之行并没有能够解决。
李时珍当年满怀希望,背着《本草纲目》的手抄本来到王世贞家请序,就是希望《本草纲目》能够早日出版,然而一个序,尚且拖了10年之久,那么《本草纲目》又经过了多少年才出版的呢?
1590年,李时珍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复印。南京之行的善果在好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然而,就像完全靠这件事情支撑着一样,如今书既然已经得到承诺,可以开始付印,而李时珍再也支持不住了,不久就病倒了,从此以后,这位医中之圣再也没有能够康复。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而《本草纲目》刻成是在1596年,他去世3年以后。李时珍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当时的出版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摘自重庆出版社《千古中医故事》 作者:纪连海 等)
李时珍在3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是个闻名全国的名医了。
1556年,在楚王的封地湖北,楚王的一个儿子突然得了一种病,什么病呢?说白了就是抽风,找了好多医生都治不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了李时珍。李时珍给楚王世子开了一贴药。服完了李时珍开的药,世子不抽风了。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就委任李时珍一个官,这个官的职务就是主管王府里面的祭祀,七品官。
1559年,北京的皇帝突然要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就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1559年,李时珍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进入了太医院。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畏权贵,所以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所修定的《本草纲目》。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李时珍萌生了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呢?
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著作里边有大量的错误,有的是将几种药物混为一种,不予区分,比如人参、党参,这完全疗效不一样的东西,被混为一种;有的是将一种误分为几种,比如枸杞子这种东西,也许不同产地的枸杞子外观可能相差比较大,被误为几种不同的药;要么就是对药物的疗效描述不准确;要么就是图文背离,中国过去的本草也是有图的,比如这个图上画的是这个,实际上药物的内容却对不上,这当然就很麻烦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随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病人会得不到恰当的医疗,严重的话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一个伟大的念想就在李时珍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重修“本草”,相当于重修中国的药典。李时珍35岁那一年,他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是集中精力服务于重修本草这么一个伟大的理想。
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都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李时珍一路走来,一边考察,一边行医。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万多个方子,是为了给后人查阅的,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我们查字典可以按拼音,也可以按部首,那么李时珍是按什么来整理这些中草药和方子的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这是科学的事情,不能就这样一堆放在一起,弄一个“大全”就完了。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15部60类分类法”,这被后来的科学界大为赞叹。他把药物分为“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4类,草部10类,谷部4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万多个方子,这当然是了不起的。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时,已经耗尽家中所有财力,李时珍已没有钱来出版《本草纲目》了。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突然不愿意儒生议政,他觉得底下乱七八糟都在议政,这些儒生很讨厌,下令关闭全国的书院,不许儒生们聚在一起出去乱讲,不少人掉了脑袋,这是很大规模的一场运动。而出版界战战兢兢,也不大敢出书了。张居正也在这时去世了,给全国的经济文化带来一片好现象的改革突然终止。全国的这种经济局面使文化局面也出现一个混乱,甚至倒退。1586年,李时珍的家乡又一次遭受大灾,这次大灾引发了规模很大的农民反抗,李时珍时时刻刻要担心这部珍贵的稿本和那么多精美的绘图毁于兵乱。
1579年,李时珍不顾年世已高,断然到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寻找出版的机会。我们知道,明朝是有两个首都的,北京和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北京有什么官衙南京就有什么官衙,南京唯一缺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北京,皇帝只能是一个。李时珍利用到南京的机会到江苏泰昌,拜见了曾经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当时正罢官在家的王世贞,想请王世贞以文坛主盟的崇高声望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王世贞不仅答应写序,而且还留身份和自己相差甚远的李时珍在他的家里住了好几天。不过李时珍所要求王世贞写的序似乎并没有当场就写出来,写出来花了多少年大家知道吗?居然是10年,这个序写出来是10年以后的事情,哪一年?1590年,这一年王世贞去世。王世贞差不多就是为《本草纲目》写了个序以后就去世了。序对《本草纲目》做了很高的评价,当然,李时珍对这次南京之行总体来讲不能不失望,因为刊印《本草纲目》是他晚年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这次南京之行并没有能够解决。
李时珍当年满怀希望,背着《本草纲目》的手抄本来到王世贞家请序,就是希望《本草纲目》能够早日出版,然而一个序,尚且拖了10年之久,那么《本草纲目》又经过了多少年才出版的呢?
1590年,李时珍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复印。南京之行的善果在好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然而,就像完全靠这件事情支撑着一样,如今书既然已经得到承诺,可以开始付印,而李时珍再也支持不住了,不久就病倒了,从此以后,这位医中之圣再也没有能够康复。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而《本草纲目》刻成是在1596年,他去世3年以后。李时珍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当时的出版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摘自重庆出版社《千古中医故事》 作者:纪连海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