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作者故后问世的经典之作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他对穷人免费施医施药,对梦想长生不老的权贵们,却不卑不亢地巧妙捉弄,所以李时珍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令李时珍名垂青史的,是他编纂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3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是个闻名全国的名医了。
   1556年,在楚王的封地湖北,楚王的一个儿子突然得了一种病,什么病呢?说白了就是抽风,找了好多医生都治不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了李时珍。李时珍给楚王世子开了一贴药。服完了李时珍开的药,世子不抽风了。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就委任李时珍一个官,这个官的职务就是主管王府里面的祭祀,七品官。
   1559年,北京的皇帝突然要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就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1559年,李时珍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进入了太医院。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畏权贵,所以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所修定的《本草纲目》。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李时珍萌生了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呢?
   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著作里边有大量的错误,有的是将几种药物混为一种,不予区分,比如人参、党参,这完全疗效不一样的东西,被混为一种;有的是将一种误分为几种,比如枸杞子这种东西,也许不同产地的枸杞子外观可能相差比较大,被误为几种不同的药;要么就是对药物的疗效描述不准确;要么就是图文背离,中国过去的本草也是有图的,比如这个图上画的是这个,实际上药物的内容却对不上,这当然就很麻烦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随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病人会得不到恰当的医疗,严重的话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一个伟大的念想就在李时珍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重修“本草”,相当于重修中国的药典。李时珍35岁那一年,他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是集中精力服务于重修本草这么一个伟大的理想。
   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都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李时珍一路走来,一边考察,一边行医。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万多个方子,是为了给后人查阅的,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我们查字典可以按拼音,也可以按部首,那么李时珍是按什么来整理这些中草药和方子的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这是科学的事情,不能就这样一堆放在一起,弄一个“大全”就完了。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15部60类分类法”,这被后来的科学界大为赞叹。他把药物分为“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4类,草部10类,谷部4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万多个方子,这当然是了不起的。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时,已经耗尽家中所有财力,李时珍已没有钱来出版《本草纲目》了。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突然不愿意儒生议政,他觉得底下乱七八糟都在议政,这些儒生很讨厌,下令关闭全国的书院,不许儒生们聚在一起出去乱讲,不少人掉了脑袋,这是很大规模的一场运动。而出版界战战兢兢,也不大敢出书了。张居正也在这时去世了,给全国的经济文化带来一片好现象的改革突然终止。全国的这种经济局面使文化局面也出现一个混乱,甚至倒退。1586年,李时珍的家乡又一次遭受大灾,这次大灾引发了规模很大的农民反抗,李时珍时时刻刻要担心这部珍贵的稿本和那么多精美的绘图毁于兵乱。
   1579年,李时珍不顾年世已高,断然到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寻找出版的机会。我们知道,明朝是有两个首都的,北京和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北京有什么官衙南京就有什么官衙,南京唯一缺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北京,皇帝只能是一个。李时珍利用到南京的机会到江苏泰昌,拜见了曾经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当时正罢官在家的王世贞,想请王世贞以文坛主盟的崇高声望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王世贞不仅答应写序,而且还留身份和自己相差甚远的李时珍在他的家里住了好几天。不过李时珍所要求王世贞写的序似乎并没有当场就写出来,写出来花了多少年大家知道吗?居然是10年,这个序写出来是10年以后的事情,哪一年?1590年,这一年王世贞去世。王世贞差不多就是为《本草纲目》写了个序以后就去世了。序对《本草纲目》做了很高的评价,当然,李时珍对这次南京之行总体来讲不能不失望,因为刊印《本草纲目》是他晚年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这次南京之行并没有能够解决。
   李时珍当年满怀希望,背着《本草纲目》的手抄本来到王世贞家请序,就是希望《本草纲目》能够早日出版,然而一个序,尚且拖了10年之久,那么《本草纲目》又经过了多少年才出版的呢?
   1590年,李时珍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复印。南京之行的善果在好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然而,就像完全靠这件事情支撑着一样,如今书既然已经得到承诺,可以开始付印,而李时珍再也支持不住了,不久就病倒了,从此以后,这位医中之圣再也没有能够康复。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而《本草纲目》刻成是在1596年,他去世3年以后。李时珍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当时的出版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摘自重庆出版社《千古中医故事》 作者:纪连海 等)
其他文献
学术行政化和大学衙门化造成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讲这“两化”对学生的残害。   本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存在一个从苏式的专才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从教材、教法、培养模式诸方面,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一方面要接受新东西,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试验,摸索自己的道路。在经过多年封闭,加上“文革”破坏之后,应该说,局面相当困难。经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
期刊
医院就像婚姻,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人们在就医挂号前,我们首先该做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根据自己或者家人当时的疾病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医院。   这很重要!   病因明确的急症,选择最近的医院。   一般来讲,当我们突发急症时,第一反应就是奔向市内医疗技术和设备最好的医院。这个反应并没有错,但是,最好的医院却不见得是我们当时最好的选择。怎么
期刊
1976年6月27日下午,一架A300“空中客车”大型民航客机降落在了希腊雅典国际机场,这是法兰西航空公司的第139次航班,正由特拉维夫经雅典中转后飞往巴黎。   飞机在雅典稍作停留,下去了一些乘客后,又上来了一些新乘客,其中新登机的乘客中有3名男子和1名金发碧眼的妙龄女子,该女子名叫泰德曼,是一名德国人。乘客登机完毕,139次航班又从雅典机场起飞,往法国方向飞去。   当飞机爬升到万
期刊
1978年万里到安徽省当省委书记,据说当时有老干部调查万里同意之下的“包产到户”,并责备万里脱离社会主义。万里便问他,“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答曰:“我要社会主义!”而万里的答复是:“我要群众!”     1969年,赣南学生李九莲因为在给部队男友曾昭银的私人信件和日记里诉说了自己对形式主义和个人崇拜的反感、对林彪政治动机和刘少奇政治结论的怀疑,李九莲被男友告发,迅速被打成“现行反
期刊
1958年,高级农业合作社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就重新改组为“人民公社”,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合作社时,农民的口粮是分到一家一户的。而进入人民公社后,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了。人民公社还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人们称之为“大锅饭”。“大锅饭”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问题。     1961年,周恩来决定到下面去,要亲自视察农村的情况。在他还没有离开中南海前20多天,就已经派办
期刊
1900年至1983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了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达84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20世纪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12月,意大利墨西拿城地震引发海啸,死亡8.3万人。1933年3月,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5700多人丧生,海啸还波及日本,造成日本800多人死亡。1976年8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
期刊
金融冷漠感——我们不再接触到钱——已经成为电子时代的先兆,在其中,人际互动不是存在于家中、街上,或你的钱包中,而是存在于屏幕上。       西方世界的“信用卡文化”的到来,意味着人们无法区分自己拥有的和仅仅控制的。信用卡和信贷额度的过量使人们误以为他们拥有的比实际上的要多。信贷危机也体现在作为硬通货的现金是如何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退居次要位置的这一过程中。   在英国,直到七八十年代初
期刊
“裸官”需要“裸管”,治理须从两个方面破题:干部人事制度需增进民主化、官员监督要落实阳光化。   2012年1月,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举行小组讨论,代表们充分肯定《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讨论稿)中“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原则上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敏感岗位的领导职务”的规定。   “裸官”不得担任党政正职、重要敏感岗位领导,广东省再一次敢为
期刊
在“两会”南海区代表团的分组讨论现场,人大代表方明口出惊人之语——“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   在封建社会,官员是习惯于称那些不顺从的百姓为“刁民”的,这个蔑称背后隐含的意思,无非就是“你不听话,不以官为尊,就是刁蛮之人,就不是顺民,更不是愚民,是要被打板子的”。与此相对应,封建社会的官员们就很喜欢称自己为“父母官”,而老百姓,就顺
期刊
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最近,《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认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曾经的“权威声音”如今让许多民众将信将疑,在一系列热点事件中,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   老百姓变成“老不信”,绝非一两天、一两件事所致,是长期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不妨先从眼前的事例说起:“郭美美事件”的突然曝出,给那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