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子功是京剧演员必须具备的唱、念、做、打四功之一。打,即指打把子。把子一作靶子,因演练双方均以对手为敌;也叫刀枪把子,泛指京剧舞台演出时,所用武器道具的统称。如像刀、枪、剑、戟、斧、铖、钩、叉、锐、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弯弓、匕首各种长短、软兵刃都是武戏开打不可缺少的器械。本文主要对把子功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京剧武戏;把子功
把子技艺是根据古代的作战生活,吸收民间武术技巧,按戏曲表演的特点创造而成。一般分作长、短、徒手三类。长把子如大刀、长枪、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剑、斧、锤等,徒手俗称“手把子”,即赤手空拳的对打。每套把子均有专名,从表演上又分做“庄重把子”和“滑稽把子”两类。“庄重把子”用于严肃的武打场面,特点是庄严威武,雄健肃穆,“滑稽把子”用在戏谑的武打场面,特点是诙谐逗趣,引人发笑。
一、京剧武戏把子功的来源
中国京剧把子功是中国武术的演变,是老文艺界前辈借鉴中国武术加以创新而成的.它是把武术招数的快与京剧表演的帅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一有的舞台艺术。例如传统剧目《关公》在舞青龙.刀把子时就是把武术中“关王十三刀”的劈、砍、抹、剁、横、撩、扫、推、涮、闪、攻、挡、展翅十三式用到了舞台上,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手法,所以京剧把子功既有武术的特性,也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二、把子功的训练特点与规律
(一)强调手眼密切关系
所谓眼到手到,这种快速对打过程可以训练一个演员的眼神灵敏。在对打中步眼(也称步法)更为重要,进步和退步、转身和跳跃、闪与躲都运用了一定步法,哪一種进步转身可以节省步子,哪一种退步运用方便都有很科学的道理。当然,在动作和步法中,更密切结合了身体的运用,用撑身和仰身、用侧身或拧身、用纵或伏,也都有一定道理。所以学生可以逐步学到手眼身法步的外部运用。
(二)通过身体动态来表达人物剧情
首要是身体的灵活和敏捷,以及动作的放收和控制力在打快速的把子中。学生会理解如何松驰身体运用四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打把子时不能用僵劲和拙劲,“僵者必不顺”,“拙者必不合”,“顺”就是动作不“横”,使感觉到动作流畅舒服、美观。“合”就是“合法”,要求劲头和气口合,上身与下身合,眼与手合,即顺劲与合劲。
(三)训练动作的准确性和力度控制
把子无论是对打或独耍,都要求十分熟练而准确,否则就会伤到对方和自己,因此,打把子要求步快、招准、眼狠,三者要做到准确,首先是思想要高度集中,头脑清晰,在把子功上讲究“重打轻着、“猛打轻落”,就是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强调真实感。另一方面强调动作“虚劲”,也就是要“虚实结合”,这些动作对训练人的神经系统、肌肉力量的控制是绝对有益的。所以把子功在各艺术院校都受到高度重视。
(四)把子功训练的内在节奏的韵律
把子功有“稳打”“武打”“稳武并打”之分(即强调体现韵律,俗话说要打出“味”来),实际上,就是节奏对比的不同,那么如何在对打中体现传统中内在节奏的韵律?首先要掌握兵器的运用和对打的规律,如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刀使一面刃、剑用两面锋等运用规律。又如步法和对打规律:步动“米字”规律。招前动步规律。逢二动步规律。招进眼视,眼视进招,招眼相随。轻重虚实,重打轻着,快行慢过,猛打轻落。逢扎必贴,逢过必靠,逢绕必粘,逢迎必严,等等。然后使这些规律与形体动律构成有谐和的韵律,达到紧缓相适、稳快相映、动静相称、长短相合、勇猛中求稳健、炽烈中求优美的艺术效果。
三、把子功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京剧院团和京剧学校众多,把子课的教学程序要遵循从简至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传统规则,合理地安排组织教学纲目,要深入仔细的整理编排,要全方位的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为我京剧所用,大胆的改革探索创新,在京剧院团和京剧学校中教师要重于编排整理,学生要重于继承发扬,不能挑挑拣拣的为我所用的继承,更不能把一个戏一个样的打法演成几乎各个戏全一样的打法,那样戏曲的特色就没有了,更谈不上借鉴创新和改革发展京剧把子功了。
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不断涌现,不少武打在艺术处理和人物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革和出新,其共同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脱胎于京剧传统的“单对和群荡”,把部队中的擒拿格斗、劈刺射击、投弹、武术、舞蹈与京剧的武打技术技巧融为一体,使真实感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务实,发展了京剧武打的艺术特色。
四、结束语
京剧把子功从姿态造型、各类刀枪花、基本术语、基础套路到各种精湛把子套路;从口传心授到书本教材,再到影视教学艺术片的形成,道路是漫长艰难的,是逐渐系统完善,逐步发展演化的过程。它凝聚着无数先辈艺术家创造智慧和劳动心血,也浸透着当今艺术工作者辛勤汗水。它是群策群力群体艺术的结晶,是智慧的集成,是民族艺术中的瑰宝,是取之无穷的艺术财富。坚信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将沿着前人的轨迹,继承发扬、开拓、创新,使古朴富饶的京剧把子功越加辉煌璀灿。
参考文献:
[1]郭墨浪.浅谈戏曲艺术把子功[J].大众文艺,2016,1.
[2]张霞.浅谈中专戏曲专业把子课教学[J].读与写,2016,5.
[3]张连英.把子功教学的改进尝试[J].大舞台,2015,11.
【关键词】京剧武戏;把子功
把子技艺是根据古代的作战生活,吸收民间武术技巧,按戏曲表演的特点创造而成。一般分作长、短、徒手三类。长把子如大刀、长枪、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剑、斧、锤等,徒手俗称“手把子”,即赤手空拳的对打。每套把子均有专名,从表演上又分做“庄重把子”和“滑稽把子”两类。“庄重把子”用于严肃的武打场面,特点是庄严威武,雄健肃穆,“滑稽把子”用在戏谑的武打场面,特点是诙谐逗趣,引人发笑。
一、京剧武戏把子功的来源
中国京剧把子功是中国武术的演变,是老文艺界前辈借鉴中国武术加以创新而成的.它是把武术招数的快与京剧表演的帅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一有的舞台艺术。例如传统剧目《关公》在舞青龙.刀把子时就是把武术中“关王十三刀”的劈、砍、抹、剁、横、撩、扫、推、涮、闪、攻、挡、展翅十三式用到了舞台上,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手法,所以京剧把子功既有武术的特性,也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二、把子功的训练特点与规律
(一)强调手眼密切关系
所谓眼到手到,这种快速对打过程可以训练一个演员的眼神灵敏。在对打中步眼(也称步法)更为重要,进步和退步、转身和跳跃、闪与躲都运用了一定步法,哪一種进步转身可以节省步子,哪一种退步运用方便都有很科学的道理。当然,在动作和步法中,更密切结合了身体的运用,用撑身和仰身、用侧身或拧身、用纵或伏,也都有一定道理。所以学生可以逐步学到手眼身法步的外部运用。
(二)通过身体动态来表达人物剧情
首要是身体的灵活和敏捷,以及动作的放收和控制力在打快速的把子中。学生会理解如何松驰身体运用四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打把子时不能用僵劲和拙劲,“僵者必不顺”,“拙者必不合”,“顺”就是动作不“横”,使感觉到动作流畅舒服、美观。“合”就是“合法”,要求劲头和气口合,上身与下身合,眼与手合,即顺劲与合劲。
(三)训练动作的准确性和力度控制
把子无论是对打或独耍,都要求十分熟练而准确,否则就会伤到对方和自己,因此,打把子要求步快、招准、眼狠,三者要做到准确,首先是思想要高度集中,头脑清晰,在把子功上讲究“重打轻着、“猛打轻落”,就是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强调真实感。另一方面强调动作“虚劲”,也就是要“虚实结合”,这些动作对训练人的神经系统、肌肉力量的控制是绝对有益的。所以把子功在各艺术院校都受到高度重视。
(四)把子功训练的内在节奏的韵律
把子功有“稳打”“武打”“稳武并打”之分(即强调体现韵律,俗话说要打出“味”来),实际上,就是节奏对比的不同,那么如何在对打中体现传统中内在节奏的韵律?首先要掌握兵器的运用和对打的规律,如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刀使一面刃、剑用两面锋等运用规律。又如步法和对打规律:步动“米字”规律。招前动步规律。逢二动步规律。招进眼视,眼视进招,招眼相随。轻重虚实,重打轻着,快行慢过,猛打轻落。逢扎必贴,逢过必靠,逢绕必粘,逢迎必严,等等。然后使这些规律与形体动律构成有谐和的韵律,达到紧缓相适、稳快相映、动静相称、长短相合、勇猛中求稳健、炽烈中求优美的艺术效果。
三、把子功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京剧院团和京剧学校众多,把子课的教学程序要遵循从简至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传统规则,合理地安排组织教学纲目,要深入仔细的整理编排,要全方位的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为我京剧所用,大胆的改革探索创新,在京剧院团和京剧学校中教师要重于编排整理,学生要重于继承发扬,不能挑挑拣拣的为我所用的继承,更不能把一个戏一个样的打法演成几乎各个戏全一样的打法,那样戏曲的特色就没有了,更谈不上借鉴创新和改革发展京剧把子功了。
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不断涌现,不少武打在艺术处理和人物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革和出新,其共同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脱胎于京剧传统的“单对和群荡”,把部队中的擒拿格斗、劈刺射击、投弹、武术、舞蹈与京剧的武打技术技巧融为一体,使真实感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务实,发展了京剧武打的艺术特色。
四、结束语
京剧把子功从姿态造型、各类刀枪花、基本术语、基础套路到各种精湛把子套路;从口传心授到书本教材,再到影视教学艺术片的形成,道路是漫长艰难的,是逐渐系统完善,逐步发展演化的过程。它凝聚着无数先辈艺术家创造智慧和劳动心血,也浸透着当今艺术工作者辛勤汗水。它是群策群力群体艺术的结晶,是智慧的集成,是民族艺术中的瑰宝,是取之无穷的艺术财富。坚信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将沿着前人的轨迹,继承发扬、开拓、创新,使古朴富饶的京剧把子功越加辉煌璀灿。
参考文献:
[1]郭墨浪.浅谈戏曲艺术把子功[J].大众文艺,2016,1.
[2]张霞.浅谈中专戏曲专业把子课教学[J].读与写,2016,5.
[3]张连英.把子功教学的改进尝试[J].大舞台,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