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9日,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重要内容。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需要以数字思维创新公共服务理念,以数字化改革重塑公共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数字化创造美好生活。
以数字思维创新公共服务理念
数字化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数字思维以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算法为核心,强调跨界融合、分布协同,实现决策的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思维正在引发新的社会变革,推动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以人为中心。数字思维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让技术更好为人民服务。数字思维强调民生价值导向,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动城市的整体规划、功能设计、项目安排等;数字思维强调民生服务,推进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建设,强调人民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最盼什么,就谋划、推出什么,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更加安全的环境。坚持技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数字技术真正为人所用、造福于人民,是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的核心。数字思维要体现人文关怀,考虑人民需求、公众感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社会的期待。
优质均衡。数字思维强调公共服务要全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字思维强调公共服务的整体性、综合性、均衡性变革,公共服务的重点从“有没有”开始转向“好不好”,推动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挖掘人民潜在需求、释放城市发展潜力。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成效导向,不断推动公共服务理念创新,加强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加快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盼相符合的公共服务。数字思维强调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全局思维,多种途径推动公共服务的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共建共享。数字不应是冰冷的符号,而应该着力于推动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科技服务人民,正在成为激活社会的“神经末梢”、激发社会机制、激活社会活力的有效手段。数字思维强调建立高效的数字化沟通平台,动态适应公共服务边界的变化、内容与方式的调整,聚集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应用场景需求,增强数字治理与人文建设之间的融合,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推动数字技术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多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服务,让社会弱势群体、新技术边缘人群也能够享受到数字红利,营造既有效率又有“温度”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数字化改革重塑公共服务体系
瞄准人民的所忧所急所盼。数字化改革要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瞄准人民群众的所忧所急所盼,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需要从技术“面子”转向民生“里子”,能用有用管用才是关键。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牵引,率先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提升。如针对老年群体办事难问题,杭州公安推出实体大厅办事、生活领域线下服务、高频事项基层延伸等场景,完善办事窗口服务体系、细化办事窗口服务举措、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功能,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让老年群体在信息化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城乡融合公共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应该继续加快城乡统筹、均衡协调、融合发展,不断构建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通过医共体建设、医联体建设、信息化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吸收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就医环境,有效打通就诊渠道,实现强县域、强基层目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统筹谋划打造多跨场景。数字化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打造多跨场景。为解决辖区内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生活安全问题,杭州市拱墅区和睦社区参与了首批物联网智能远传水表试用项目,将供水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相结合,一旦用水出现异常,智能水表就会向社区发出预警,保证老人的安全。西湖区汇聚各部门力量、各镇街资源合力打造的为民服务综合体,形成“7+X”体系,即助老空间、健康空间、治理空间等7大共性服务空间和X项个性服务项目,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让老百姓走进一栋楼,就能享受到养老、文体、教育等全链条式的民生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创造美好生活的路径
为创造美好生活,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需要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持续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全市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
以“数智杭州”总门户、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依托,打造公共服务的数字平台与载体。加强“浙政钉”“浙里办”两个移动前端建设,在政府端打造更多干部非用不可的驾驶舱,在社会端打造更多群众爱不释手的应用场景。以“城市大脑”“产业大脑”对应承接五大综合应用,其中“城市大脑”对应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支撑数字治理第一城建设。同时,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城市治理提供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服务支撑。
推动数字技术、治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深度融合。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防范技术失灵,不应忽略数字化智能化潜在的“脆弱性”。诚然,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团体和居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向网络化、系统化和生态化的转型。但是,数字治理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常识,“智慧”也绝不是违背常识和对“人力”的简单替代,线上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公共服務数字化变革需要更多条件的支撑,需要加强长期运营、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技术与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激发长期内生造血能力,避免“智能”变成“无能”。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多领域、多部门业务与流程的精准高效协同。协调和重组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打破多部门、多事项断点式业务壁垒,推进多领域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微改造”“微治理”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推进各级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融共享。如社区居民有需求,通过手机平台下单,由党员联楼包户,网格员接单上门服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大数据赋能网格化,好机制落实铁脚板”,从下单、接单和评价的全过程,做到办实事、解民困、听民意。
张丙宣系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雨婧系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以数字思维创新公共服务理念
数字化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数字思维以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算法为核心,强调跨界融合、分布协同,实现决策的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思维正在引发新的社会变革,推动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以人为中心。数字思维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让技术更好为人民服务。数字思维强调民生价值导向,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动城市的整体规划、功能设计、项目安排等;数字思维强调民生服务,推进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建设,强调人民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最盼什么,就谋划、推出什么,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更加安全的环境。坚持技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数字技术真正为人所用、造福于人民,是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的核心。数字思维要体现人文关怀,考虑人民需求、公众感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社会的期待。
优质均衡。数字思维强调公共服务要全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字思维强调公共服务的整体性、综合性、均衡性变革,公共服务的重点从“有没有”开始转向“好不好”,推动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挖掘人民潜在需求、释放城市发展潜力。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成效导向,不断推动公共服务理念创新,加强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加快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盼相符合的公共服务。数字思维强调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全局思维,多种途径推动公共服务的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共建共享。数字不应是冰冷的符号,而应该着力于推动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科技服务人民,正在成为激活社会的“神经末梢”、激发社会机制、激活社会活力的有效手段。数字思维强调建立高效的数字化沟通平台,动态适应公共服务边界的变化、内容与方式的调整,聚集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应用场景需求,增强数字治理与人文建设之间的融合,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推动数字技术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多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服务,让社会弱势群体、新技术边缘人群也能够享受到数字红利,营造既有效率又有“温度”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数字化改革重塑公共服务体系
瞄准人民的所忧所急所盼。数字化改革要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瞄准人民群众的所忧所急所盼,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需要从技术“面子”转向民生“里子”,能用有用管用才是关键。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牵引,率先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提升。如针对老年群体办事难问题,杭州公安推出实体大厅办事、生活领域线下服务、高频事项基层延伸等场景,完善办事窗口服务体系、细化办事窗口服务举措、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功能,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让老年群体在信息化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城乡融合公共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应该继续加快城乡统筹、均衡协调、融合发展,不断构建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通过医共体建设、医联体建设、信息化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吸收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就医环境,有效打通就诊渠道,实现强县域、强基层目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统筹谋划打造多跨场景。数字化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打造多跨场景。为解决辖区内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生活安全问题,杭州市拱墅区和睦社区参与了首批物联网智能远传水表试用项目,将供水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相结合,一旦用水出现异常,智能水表就会向社区发出预警,保证老人的安全。西湖区汇聚各部门力量、各镇街资源合力打造的为民服务综合体,形成“7+X”体系,即助老空间、健康空间、治理空间等7大共性服务空间和X项个性服务项目,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让老百姓走进一栋楼,就能享受到养老、文体、教育等全链条式的民生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创造美好生活的路径
为创造美好生活,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需要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持续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全市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
以“数智杭州”总门户、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依托,打造公共服务的数字平台与载体。加强“浙政钉”“浙里办”两个移动前端建设,在政府端打造更多干部非用不可的驾驶舱,在社会端打造更多群众爱不释手的应用场景。以“城市大脑”“产业大脑”对应承接五大综合应用,其中“城市大脑”对应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支撑数字治理第一城建设。同时,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城市治理提供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服务支撑。
推动数字技术、治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深度融合。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防范技术失灵,不应忽略数字化智能化潜在的“脆弱性”。诚然,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团体和居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向网络化、系统化和生态化的转型。但是,数字治理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常识,“智慧”也绝不是违背常识和对“人力”的简单替代,线上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公共服務数字化变革需要更多条件的支撑,需要加强长期运营、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技术与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激发长期内生造血能力,避免“智能”变成“无能”。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多领域、多部门业务与流程的精准高效协同。协调和重组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打破多部门、多事项断点式业务壁垒,推进多领域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微改造”“微治理”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推进各级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融共享。如社区居民有需求,通过手机平台下单,由党员联楼包户,网格员接单上门服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大数据赋能网格化,好机制落实铁脚板”,从下单、接单和评价的全过程,做到办实事、解民困、听民意。
张丙宣系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雨婧系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