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堂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之一。在课堂中,我欣喜地看到,课堂交流方向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模式,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来越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越来越丰富多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表达越来越积极。课堂正在经历从“欲言”到“敢言”,从“敢言”到“能言”,从“能言”到“善言”的悄然变化。
一、从“欲言”到“敢言”
(一)理智的等待,等待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合作学习的课堂,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及交流环节的互动。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初,我也“很不习惯”,看到孩子们表达不完整的想“修正”,看到“啰嗦”的想打断,看到“单一”的想“补充”,看到“无序”的想调整,看到“肤浅”的想“提升”……那一段时间我经历着“等待甚至是忍耐”,但这种“等待甚至是忍耐”是值得的,它带来了学生的巨大变化,他们胆子大了,敢说了,能质疑了……
我班合作学习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课堂上交流、互动、回应等环节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这热闹背后,放眼望去,班上小部分学生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他们有的在小组合作中只是被动的听,很少发言,有的在组内听同学发言时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别人,当别人问到时要么笑笑要么闭嘴无语。课后,对这些学生做了一个了解:他们有的不喜欢到前面去说话,怕说错话,有的不敢多说,怕别人讥笑,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还有的学生在独立活动时就没有认真思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我们都要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头露面,多种措施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除了给学生创造机会外,组内也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要求组内的同学以宽容、接纳、帮助、欣赏的态度对待不擅长发言的同学,使其感受到同伴的理解与真诚。一段时间后,让我感受到:理智的等待,真正发生会如约而至的。
记得引导学生学短文《秋天的雨》,在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我问:“你想对雨点儿说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童真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无论是对大雨点儿直白,还是对小雨点儿倾述,我都等待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急于打断或者评价。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中,不断地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呼唤孩子们的童真。就在孩子们不断地表达个人真实情感中,我感到了课堂的灵魂,感受到了理智的等待使交流变得如此精彩。
(二)享受被冷落
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有两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一个是小组交流的环节,需要每个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全班分享的环节,需要小组成员整理分享的内容,确定发言的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分享者,这就需要学生讲解时不仅讲清楚,还要吸引听者专注地听,因而,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通过提示语引领发言思路,有了提示语,小组学习中的发言就像走路有了路标一样,不再偏离方向了。
开头引起注意:“大家请看这里”、“我们小组的想法是”、“我认为……”、“我感受到……”
调动听众兴趣:“请大家思考接下来我们要汇报的方法会不会和你们想得一样呢”、“请大家听后帮我们提建议”……
看似统一的提示语,在课堂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主动交流的勇气,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迈向“敢言”。
二、从“敢言”到“能言”
学生从“敢言”到“能言”是一个需要关注、不断培养提升的过程,是坐等不来的。在小组学习模式推行过程中,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能言”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倾听——打好“能言”的基础
平时课上我会以这样的问题提示学生“如何去听”、“要听什么”、“听出什么”。倾听与表达就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合作学习方式的推进,学生从“欲言又止”到“畅所欲言”的变化令我欣喜不已,不过冷静下来的我,再次把培养“能说”的重点放在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上。对倾听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学生是不是听见了别人的发言,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去听”、“听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提炼观点、比较筛选和不断反思的能力。
学会倾听是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前提,决定了下一步学生“该说什么”、“从哪里开始说”、“如何去说”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打好这个基础,随后学生的表达才能真实、独特、有见解。
(二)表達——关注“能言”的质量
爱说不等于会说,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教师不断关注和培养的。
“听你说了半天,其实你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哪位同学知道?……”面对说话啰嗦的孩子我常用这样的方式,在培养其他学生倾听提炼的同时,告诉学生发言不是越长越好,完全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
“你们注意了吗?同样是说,小明说的似乎更加清晰,这是为什么呢?”我会找准机会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不被“套话”绑架。
……
交流沟通是艺术,学生不经意间会发现语言有色彩、有温度的。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原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是可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情”的,这也许不是“能言”一词全部的内涵,但却让更多的孩子从单纯的“能言”向“善言”迈进了一步。
从“敢言”到“能言”我在努力经历着,从“能言”到“善言”我尝试着。学生点滴的进步都在鼓励我不断学习、思考和改进。学生每节课的进步是我前行的动力,他们每节课的精彩是我前行的慰藉,他们每节课的开心是我前行的褒奖……
期待着学生更加“善言”……
——陶行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堂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之一。在课堂中,我欣喜地看到,课堂交流方向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模式,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来越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越来越丰富多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表达越来越积极。课堂正在经历从“欲言”到“敢言”,从“敢言”到“能言”,从“能言”到“善言”的悄然变化。
一、从“欲言”到“敢言”
(一)理智的等待,等待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合作学习的课堂,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及交流环节的互动。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初,我也“很不习惯”,看到孩子们表达不完整的想“修正”,看到“啰嗦”的想打断,看到“单一”的想“补充”,看到“无序”的想调整,看到“肤浅”的想“提升”……那一段时间我经历着“等待甚至是忍耐”,但这种“等待甚至是忍耐”是值得的,它带来了学生的巨大变化,他们胆子大了,敢说了,能质疑了……
我班合作学习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课堂上交流、互动、回应等环节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这热闹背后,放眼望去,班上小部分学生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他们有的在小组合作中只是被动的听,很少发言,有的在组内听同学发言时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别人,当别人问到时要么笑笑要么闭嘴无语。课后,对这些学生做了一个了解:他们有的不喜欢到前面去说话,怕说错话,有的不敢多说,怕别人讥笑,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还有的学生在独立活动时就没有认真思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我们都要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头露面,多种措施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除了给学生创造机会外,组内也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要求组内的同学以宽容、接纳、帮助、欣赏的态度对待不擅长发言的同学,使其感受到同伴的理解与真诚。一段时间后,让我感受到:理智的等待,真正发生会如约而至的。
记得引导学生学短文《秋天的雨》,在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之后,我问:“你想对雨点儿说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童真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无论是对大雨点儿直白,还是对小雨点儿倾述,我都等待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急于打断或者评价。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中,不断地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呼唤孩子们的童真。就在孩子们不断地表达个人真实情感中,我感到了课堂的灵魂,感受到了理智的等待使交流变得如此精彩。
(二)享受被冷落
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有两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一个是小组交流的环节,需要每个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全班分享的环节,需要小组成员整理分享的内容,确定发言的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分享者,这就需要学生讲解时不仅讲清楚,还要吸引听者专注地听,因而,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通过提示语引领发言思路,有了提示语,小组学习中的发言就像走路有了路标一样,不再偏离方向了。
开头引起注意:“大家请看这里”、“我们小组的想法是”、“我认为……”、“我感受到……”
调动听众兴趣:“请大家思考接下来我们要汇报的方法会不会和你们想得一样呢”、“请大家听后帮我们提建议”……
看似统一的提示语,在课堂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主动交流的勇气,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迈向“敢言”。
二、从“敢言”到“能言”
学生从“敢言”到“能言”是一个需要关注、不断培养提升的过程,是坐等不来的。在小组学习模式推行过程中,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能言”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倾听——打好“能言”的基础
平时课上我会以这样的问题提示学生“如何去听”、“要听什么”、“听出什么”。倾听与表达就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合作学习方式的推进,学生从“欲言又止”到“畅所欲言”的变化令我欣喜不已,不过冷静下来的我,再次把培养“能说”的重点放在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上。对倾听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学生是不是听见了别人的发言,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去听”、“听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提炼观点、比较筛选和不断反思的能力。
学会倾听是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前提,决定了下一步学生“该说什么”、“从哪里开始说”、“如何去说”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打好这个基础,随后学生的表达才能真实、独特、有见解。
(二)表達——关注“能言”的质量
爱说不等于会说,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教师不断关注和培养的。
“听你说了半天,其实你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哪位同学知道?……”面对说话啰嗦的孩子我常用这样的方式,在培养其他学生倾听提炼的同时,告诉学生发言不是越长越好,完全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
“你们注意了吗?同样是说,小明说的似乎更加清晰,这是为什么呢?”我会找准机会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不被“套话”绑架。
……
交流沟通是艺术,学生不经意间会发现语言有色彩、有温度的。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原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是可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情”的,这也许不是“能言”一词全部的内涵,但却让更多的孩子从单纯的“能言”向“善言”迈进了一步。
从“敢言”到“能言”我在努力经历着,从“能言”到“善言”我尝试着。学生点滴的进步都在鼓励我不断学习、思考和改进。学生每节课的进步是我前行的动力,他们每节课的精彩是我前行的慰藉,他们每节课的开心是我前行的褒奖……
期待着学生更加“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