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比较类难题可以从可比性、区别等方面来考虑,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关键词]历史事件比较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8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比较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悉知识并对知识有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这类题目概括性、综合性强,解答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多做练习、多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总结答题规律,形成解答这类问题的一般思维,同时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作为教师,我们主要是从宏观方面给学生提供一般的答题思路和注意事项,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试以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既然是比较,必须首先明确问题的可比性,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相类性。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是在本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由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领导和发动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且都是以保留君主、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为前提。抓住这一点,就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两者很好地区别开来。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两次变法的条件不同
日本在国门刚刚被打开不久即兴起大规模的倒幕运动,并最终推翻了幕府的反动统治,重新确立起天皇的统治权威。而且反抗幕府的斗争主要由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来完成。由于武士本身“恨主如仇”和外来侵略对这一矛盾的加剧,使得这场斗争有明显的彻底性,这就为即将开展的明治维新运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再加上列强此时的关注重点在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中国,从而使日本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而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则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已大大加深,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且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完全控制了光绪帝,掌握了实际统治大权,一部分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依托没有实权的皇帝而开展了一场纯粹的社会变革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决不愿看到中国变强大而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更不愿因中国的强大而丢掉刚刚到手的肥肉,尤其是顽固派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定设置重重障碍,并最终通过戊戌政变而扼杀了这次变法,使得变法仅仅进行了103天就悲剧性地结束了,维新派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无力还击。
二、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较好地消灭了封建制度、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而有效地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制度,提倡新的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的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壮大军事实力。天皇为了巩固刚刚还政的实权,对这些除旧布新措施进行了有效推行,从而加速了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步伐。相反,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也采取了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措施。但资产阶级的核心主张如设议院、开国会却只字未提,更未对土地制度等封建制度基础造成冲击,实际的改革行为比它的主张倒退了很多,这必然造成这次改革既不能成功更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三、两次变法的结果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推翻幕府统治后,在天皇权威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挤入了西方列强的行列。但由于保留了天皇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特别是领导这场运动的武士阶层本身就来源于好战的旧势力,这场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日本由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使世界特别是亚洲深受其害。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变法前没有对旧势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击,且维新派本身(包括光绪帝)完全受顽固派控制,这就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失败。此后,由于顽固派的妥协和卖国,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并被强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
当然,这两次变法在改革者的成长,向西方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与本身的融合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影响着它们后来不同的走向。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回答比较类题目时既要注意比较对象的相类性,这决定了进行比较的可能性,更要阐述清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历史事件比较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8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比较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悉知识并对知识有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这类题目概括性、综合性强,解答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多做练习、多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总结答题规律,形成解答这类问题的一般思维,同时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作为教师,我们主要是从宏观方面给学生提供一般的答题思路和注意事项,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试以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既然是比较,必须首先明确问题的可比性,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相类性。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是在本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由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领导和发动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且都是以保留君主、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为前提。抓住这一点,就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两者很好地区别开来。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两次变法的条件不同
日本在国门刚刚被打开不久即兴起大规模的倒幕运动,并最终推翻了幕府的反动统治,重新确立起天皇的统治权威。而且反抗幕府的斗争主要由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来完成。由于武士本身“恨主如仇”和外来侵略对这一矛盾的加剧,使得这场斗争有明显的彻底性,这就为即将开展的明治维新运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再加上列强此时的关注重点在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中国,从而使日本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而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则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已大大加深,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且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完全控制了光绪帝,掌握了实际统治大权,一部分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依托没有实权的皇帝而开展了一场纯粹的社会变革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决不愿看到中国变强大而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更不愿因中国的强大而丢掉刚刚到手的肥肉,尤其是顽固派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定设置重重障碍,并最终通过戊戌政变而扼杀了这次变法,使得变法仅仅进行了103天就悲剧性地结束了,维新派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无力还击。
二、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较好地消灭了封建制度、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而有效地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制度,提倡新的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的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壮大军事实力。天皇为了巩固刚刚还政的实权,对这些除旧布新措施进行了有效推行,从而加速了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步伐。相反,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也采取了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措施。但资产阶级的核心主张如设议院、开国会却只字未提,更未对土地制度等封建制度基础造成冲击,实际的改革行为比它的主张倒退了很多,这必然造成这次改革既不能成功更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三、两次变法的结果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推翻幕府统治后,在天皇权威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挤入了西方列强的行列。但由于保留了天皇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特别是领导这场运动的武士阶层本身就来源于好战的旧势力,这场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日本由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使世界特别是亚洲深受其害。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变法前没有对旧势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击,且维新派本身(包括光绪帝)完全受顽固派控制,这就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失败。此后,由于顽固派的妥协和卖国,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并被强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
当然,这两次变法在改革者的成长,向西方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与本身的融合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影响着它们后来不同的走向。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回答比较类题目时既要注意比较对象的相类性,这决定了进行比较的可能性,更要阐述清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