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小学生走近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写诗与其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等密切相关,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基于此,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中应致力于依情生境,引领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和氛围,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古诗词的深远境界逐渐浸润学生的心灵。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笔者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案例作具体解读。
心灵对话
“文章合为时而作”,感情是诗的生命,古诗中所描摹的人、事、物、景都注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投射的是诗人的思想主张。因此,教者应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再现彼时彼地的社会情形、历史情况,让学生与诗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例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示儿》,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洋溢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学这样的诗时,鼓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背景,捕捉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北宋时期,山河破碎、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孩子们仿佛透过陆游的诗句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九州。可是,单单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还远远不够,还须“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陆游青少年时代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而立之年,因奸臣排斥而落第,仍然期望“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知天命之年,病塌之上,“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古稀之年,心忧金兵铁蹄下的无辜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带领学生阅读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名句,学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回望诗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这样,再回到《示儿》这首诗,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就在无形中缩短了,从心底生出与诗人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从而实现生命灵魂与诗词文本的心灵对话。
推敲字句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写诗最讲究炼词锻句的工夫,用最凝练的语言刻画出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意境,并借此表达内心澎湃的感情。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紧扣住“值”“怜”“扣”“关”等几个重点字眼。由诗人贾岛“推敲”的千古佳话引入,解读诗题中的“值”,了解相遇的欣喜、不遇的失落。引领学生跟随诗人轻轻“叩”,还适时引出了成语“扣人心弦”,扣出乘兴而来的满心期待,扣出对春天的无限喜爱与怜惜。而窦老师课上对于“关”字的研读更是相当精妙的。先引学生细细琢磨“关”与“出”的相映成趣,极富动感,还和学生一同研讨了“关”与“遮”的气势差别,让学生从“关”字感受红杏的魅力所在。
当然,斟酌字句绝不是按部就班地循文释义、条分缕析,更不需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只是,通过咀嚼文字,让学生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
真情吟诵
在斟酌字句的同时,指导学生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想象画面,表现出诗词的叹咏韵味和音乐美。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读出其味道。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作者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象。耳边是苍凉悲壮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奔腾的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当学生的脑海中反复回放着这样的画面,诗句中的深蕴才会自然浸透在诵读中。学生和着音乐吟诵,熟练之后进行表演,或站起身来随乐而诵,或漫步随乐低吟,或手握书卷高声朗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古人吟诗诵读,渐入古诗意境。正是因为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才使枯燥的文本有了立体的形象,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建立。
明义知理
古代诗人们创作的诗文既是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情怀,或寄情山水,或洞查事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其内心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必能明其义、知其理。
明义知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教条说教,而是通过交流碰撞、抒写情怀等多种方式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适时引导学生:“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兄弟们、亲友们,多么期盼能收到你们的只言片语,好让独在异乡的我,能得到一点安慰。请拿起你们的笔,给我写一封信吧。”学生深深感受到王维内心的孤寂和忧伤,纷纷提起笔来,用心、用情、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远在他乡的王维。这样的处理会让孩子们学着珍爱亲情和友谊,紧紧守住这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应把握学生情感的生发点,依情生境,让学生在推敲、想象、吟诵及再创作的过程中进入文本,融入情境,真正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隽永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小学)
心灵对话
“文章合为时而作”,感情是诗的生命,古诗中所描摹的人、事、物、景都注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投射的是诗人的思想主张。因此,教者应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再现彼时彼地的社会情形、历史情况,让学生与诗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例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示儿》,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洋溢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学这样的诗时,鼓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背景,捕捉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北宋时期,山河破碎、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孩子们仿佛透过陆游的诗句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九州。可是,单单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还远远不够,还须“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陆游青少年时代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而立之年,因奸臣排斥而落第,仍然期望“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知天命之年,病塌之上,“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古稀之年,心忧金兵铁蹄下的无辜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带领学生阅读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名句,学生交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回望诗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这样,再回到《示儿》这首诗,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就在无形中缩短了,从心底生出与诗人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从而实现生命灵魂与诗词文本的心灵对话。
推敲字句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写诗最讲究炼词锻句的工夫,用最凝练的语言刻画出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意境,并借此表达内心澎湃的感情。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紧扣住“值”“怜”“扣”“关”等几个重点字眼。由诗人贾岛“推敲”的千古佳话引入,解读诗题中的“值”,了解相遇的欣喜、不遇的失落。引领学生跟随诗人轻轻“叩”,还适时引出了成语“扣人心弦”,扣出乘兴而来的满心期待,扣出对春天的无限喜爱与怜惜。而窦老师课上对于“关”字的研读更是相当精妙的。先引学生细细琢磨“关”与“出”的相映成趣,极富动感,还和学生一同研讨了“关”与“遮”的气势差别,让学生从“关”字感受红杏的魅力所在。
当然,斟酌字句绝不是按部就班地循文释义、条分缕析,更不需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只是,通过咀嚼文字,让学生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
真情吟诵
在斟酌字句的同时,指导学生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想象画面,表现出诗词的叹咏韵味和音乐美。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读出其味道。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作者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象。耳边是苍凉悲壮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奔腾的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当学生的脑海中反复回放着这样的画面,诗句中的深蕴才会自然浸透在诵读中。学生和着音乐吟诵,熟练之后进行表演,或站起身来随乐而诵,或漫步随乐低吟,或手握书卷高声朗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古人吟诗诵读,渐入古诗意境。正是因为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才使枯燥的文本有了立体的形象,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建立。
明义知理
古代诗人们创作的诗文既是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情怀,或寄情山水,或洞查事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其内心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必能明其义、知其理。
明义知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教条说教,而是通过交流碰撞、抒写情怀等多种方式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适时引导学生:“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兄弟们、亲友们,多么期盼能收到你们的只言片语,好让独在异乡的我,能得到一点安慰。请拿起你们的笔,给我写一封信吧。”学生深深感受到王维内心的孤寂和忧伤,纷纷提起笔来,用心、用情、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远在他乡的王维。这样的处理会让孩子们学着珍爱亲情和友谊,紧紧守住这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应把握学生情感的生发点,依情生境,让学生在推敲、想象、吟诵及再创作的过程中进入文本,融入情境,真正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隽永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