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及CT扫描,并采用重建后处理技术,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结果:本次所有患者检出骨折113处,发现肋骨隐匿性骨折21处。X线片检查出肋骨隐匿性骨折4例,CT扫描診断肋骨隐匿性骨折19例。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95.2%)、(76.2%)均高于VR技术(52.4%)。结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以及曲面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联合诊断的检出率较高,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R816.8;R6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8-0172-02
肋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胸部外伤疾病,患者病情一般较严重,多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早诊断治疗,患者预后较差。肋骨隐匿性骨折主要是指肋骨连续性、完整性被破坏,仅仅通过X线片检查很难准确诊断出来。肋骨的生理位置及其生理解剖结构相对特殊,X线片检查、单排螺旋CT检查并没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漏诊、误诊率较高,容易耽误患者最佳救治时机。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分析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线片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的临床资料。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12例;患者年龄33-67岁,平均(36.3±2.1)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X线片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X线片检查仪器选择Neusofl直接数字照片装置,设置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200mAn、100Kv,常规行肋骨前后位检查,对局部症状明显部位进行切线位摄片检查。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器选择美国GE 64排128层自由心Optima 680.CT机,设置扫描参数:层间隔:0.355mm,球管旋转时间0.5s,层厚0.625mm,探测器宽度40mm,管电流:240mA,管电压120Kv。取患者仰卧位,指导患者上举手臂,从颈7椎体上缘部位开始连续扫描到第12肋下缘处,头部先入,叮嘱患者屏气,一次性扫描完,扫描时间平均控制在6-7s。
1.3.CT重建后处理技术 将CT扫描图像传输到aw4.6工作站,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矢状位、矢状位图像进行常规重建,而且应采用切线位重建观察敏感区域。再通过容积重现(vR)技术对胸廓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借助去骨技术将锁骨、肩胛骨去除后,对双侧肋骨进行全方位旋转观察。在VR技术重建胸廓三维图像提前下,将目的肋骨充分展示后从肋椎关节端到胸骨端采用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曲面重建,对双侧肋骨逐一进行重建,病变部位做好标记。安排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只有两位医师意见达成一致方可下定论。
1.4统计学处理分析本次选择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采用SPSSl7.0,通过(n,%)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值x2检验数据差异;通过(x±s)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数据差异,通过P值检验组间数据差异对比结果,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对比 本次所有患者检出骨折113处,发现肋骨隐匿性骨折21处。X线片检查出肋骨隐匿性骨折4例,CT扫描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19例。CT扫描相对于X线片检查新发现2例完全骨折患者,均位于后肋处。新发现的19例肋骨隐匿性骨折中6例患者属于线性骨折(骨皮质断裂但间隙小,未发现明显移位),12例患者属于肋骨内折或内外缘皮质隆起,1例患者属于肋软骨骨折。见下表1。
2.2.CT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对比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95.2%)、(76.2%)均高于VR技术(52.4%),具体见下表2。
3. 讨论
肋骨从生理解剖结构分析,整体呈前低后高的环状排列,个体的肋缘弧线角度存在很大差异,且骨质结构单薄,胸壁被覆软组织以及胸廓内脏器软组织密度成分相对复杂,如果采用X线片检查会存在明显的重叠干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相对于X线片摄影而言,肋骨DR摄影技术的照射剂量较小,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对比度范围覆盖更大,这样扫描得到的图像层次会更丰富。然而因为肋骨骨质单薄,和胸壁软组织间的对比度没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并不能非常清晰显示胸肋关节、隔下肋骨以及肋椎关节端等部位。常规CT扫描虽然可检查出轻微肋骨骨折及其相关并发症,但因为部分容积效应干扰以及显示不完整,并不能得到所有的真实信息。64排螺旋CT相对于常规CT而言,性能更佳,整个扫描时间在6-7s左右,可尽可能避免呼吸运动伪影的干扰,图像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可清晰观察到微小病变。VR技术可将整个肋骨以三维图像方式展示,骨折部位、断端位移程度也可以更加立体、直观的显示出来。但VR技术的图像分辨率较差,难以诊断出移位2mm以下的轻微骨折以及骨折断端末移位等情况。CPR技术、MPR技术可弥补VR技术的不足,这两种技术可很好的显示平行于扫描方向的轻微移位。同时,MPR后处理技术可提高任意角度层面空间的图像分辨率,可获取更精确的CT扫描图像。CPR技术是一种特殊的MPR形式,借助数据重建可在同一平面同时显示不同层面、任意角度的肋骨情况,便于更直观的观察病变数量、部位及程度等情况。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有患者检出骨折113处,发现肋骨隐匿性骨折21处,64排螺旋CT相对X线片检查肋骨隐匿性骨折例数多19例,且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95.2%)、(76.2%)均高于VR技术(52.4%)。这和朱国强等研究报道结果(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高出VR技术30%-39%)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以及曲面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联合诊断的检出率较高,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R816.8;R6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8-0172-02
肋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胸部外伤疾病,患者病情一般较严重,多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早诊断治疗,患者预后较差。肋骨隐匿性骨折主要是指肋骨连续性、完整性被破坏,仅仅通过X线片检查很难准确诊断出来。肋骨的生理位置及其生理解剖结构相对特殊,X线片检查、单排螺旋CT检查并没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漏诊、误诊率较高,容易耽误患者最佳救治时机。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分析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线片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的临床资料。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7例疑似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12例;患者年龄33-67岁,平均(36.3±2.1)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X线片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X线片检查仪器选择Neusofl直接数字照片装置,设置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200mAn、100Kv,常规行肋骨前后位检查,对局部症状明显部位进行切线位摄片检查。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器选择美国GE 64排128层自由心Optima 680.CT机,设置扫描参数:层间隔:0.355mm,球管旋转时间0.5s,层厚0.625mm,探测器宽度40mm,管电流:240mA,管电压120Kv。取患者仰卧位,指导患者上举手臂,从颈7椎体上缘部位开始连续扫描到第12肋下缘处,头部先入,叮嘱患者屏气,一次性扫描完,扫描时间平均控制在6-7s。
1.3.CT重建后处理技术 将CT扫描图像传输到aw4.6工作站,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矢状位、矢状位图像进行常规重建,而且应采用切线位重建观察敏感区域。再通过容积重现(vR)技术对胸廓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借助去骨技术将锁骨、肩胛骨去除后,对双侧肋骨进行全方位旋转观察。在VR技术重建胸廓三维图像提前下,将目的肋骨充分展示后从肋椎关节端到胸骨端采用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曲面重建,对双侧肋骨逐一进行重建,病变部位做好标记。安排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只有两位医师意见达成一致方可下定论。
1.4统计学处理分析本次选择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采用SPSSl7.0,通过(n,%)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值x2检验数据差异;通过(x±s)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数据差异,通过P值检验组间数据差异对比结果,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对比 本次所有患者检出骨折113处,发现肋骨隐匿性骨折21处。X线片检查出肋骨隐匿性骨折4例,CT扫描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19例。CT扫描相对于X线片检查新发现2例完全骨折患者,均位于后肋处。新发现的19例肋骨隐匿性骨折中6例患者属于线性骨折(骨皮质断裂但间隙小,未发现明显移位),12例患者属于肋骨内折或内外缘皮质隆起,1例患者属于肋软骨骨折。见下表1。
2.2.CT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对比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95.2%)、(76.2%)均高于VR技术(52.4%),具体见下表2。
3. 讨论
肋骨从生理解剖结构分析,整体呈前低后高的环状排列,个体的肋缘弧线角度存在很大差异,且骨质结构单薄,胸壁被覆软组织以及胸廓内脏器软组织密度成分相对复杂,如果采用X线片检查会存在明显的重叠干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相对于X线片摄影而言,肋骨DR摄影技术的照射剂量较小,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对比度范围覆盖更大,这样扫描得到的图像层次会更丰富。然而因为肋骨骨质单薄,和胸壁软组织间的对比度没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并不能非常清晰显示胸肋关节、隔下肋骨以及肋椎关节端等部位。常规CT扫描虽然可检查出轻微肋骨骨折及其相关并发症,但因为部分容积效应干扰以及显示不完整,并不能得到所有的真实信息。64排螺旋CT相对于常规CT而言,性能更佳,整个扫描时间在6-7s左右,可尽可能避免呼吸运动伪影的干扰,图像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可清晰观察到微小病变。VR技术可将整个肋骨以三维图像方式展示,骨折部位、断端位移程度也可以更加立体、直观的显示出来。但VR技术的图像分辨率较差,难以诊断出移位2mm以下的轻微骨折以及骨折断端末移位等情况。CPR技术、MPR技术可弥补VR技术的不足,这两种技术可很好的显示平行于扫描方向的轻微移位。同时,MPR后处理技术可提高任意角度层面空间的图像分辨率,可获取更精确的CT扫描图像。CPR技术是一种特殊的MPR形式,借助数据重建可在同一平面同时显示不同层面、任意角度的肋骨情况,便于更直观的观察病变数量、部位及程度等情况。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有患者检出骨折113处,发现肋骨隐匿性骨折21处,64排螺旋CT相对X线片检查肋骨隐匿性骨折例数多19例,且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95.2%)、(76.2%)均高于VR技术(52.4%)。这和朱国强等研究报道结果(MPR技术、CPR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高出VR技术30%-39%)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以及曲面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联合诊断的检出率较高,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