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负”之我见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我连续带了两届毕业班,尽管每一位家长都在卖力地砸钱将孩子送进培优班,但据我统计,最后能走进优质初中的屈指可数。尽管从全市来看,这个数据对于小学的一个班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了,但相对于家长和学生6年来的付出,却是很让人沮丧的。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培优和加负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变得更优秀,很多是做了无用功。
  那么,怎样做才能实实在在为学生“减负”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精简教学内容,减少课程量。基础教育阶段,有些知识不需要学得那么多、那么深。目前的教材编排,有些知识超出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有些高中阶段的知识完全可以等到上了大学再学,再依次把初中的有些知识推迟到高中再学、把小学的有些知识推迟到初中再学。
  破解“小升初”择校难题,禁止初中学校违规择优招生。因为可以择校,可以择优进重点班,导致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在校外培训,人为地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必须严禁以考试方式招生,严禁以分数或各类获奖证书为依据招生、分重点班和快慢班,如果没有择优录取的机制,孩子全对口就近入学,培优之风将大大减弱。
  正确认识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特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现孩子的思维确实会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学习悟性非常高,有的孩子反应就是要慢一步;有的孩子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天赋,有的孩子则在音乐、美术、体育或者科技发明、动手制作等方面有特长。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分析其优势所在,想办法激发其兴趣,扬长补短,而不是“跟风式”或“随大流式”地都进行学科培优。
  遵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理性看待培优。教育一个孩子与培育一棵小树苗是一个道理,都得遵循规律。有部分学生确实经常在外面拿金牌,但他们真的优秀吗?有的学生因为长期培优,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变得性格内向;有的因为在校外培训机构太累,回到学校就开始放纵自己,不听课,在班上闹事,让班主任头疼;有的因为奥数成绩好,被培训机构的老师宠溺,被家长宠溺,变得极为自我。
  学校要主动引导,树立不培优也能学好的风向标。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历来不赞成学生培优。去年新接了一个三年级,刚接手就发现很多孩子都苦着脸来学校。一了解,都说是被父母赶进培优班了,培优阅读、培优作文、培优数学等。因为要应付大量的培优作业,很多孩子书写明显变差,上课精神状态也不好。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我教的语文完全可以不用培优,每一堂阅读课我都会认认真真教,每一堂作文课我都会精心准备,精心指导,每学期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告诉家长和学生,只要按我的要求,跟着我扎扎实实学习,终有一天会把语文学好。也许是看到了孩子各方面的提高,很多家长逐渐取消了语文方面的培优,孩子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所以,与其给孩子“加负”,不如唤醒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學”,只有这样,教育和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校外培优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大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初读袁枚的这首小诗,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年少的我未能领悟到小诗的精妙之处。后来再读这首小诗,是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时,乡村教师梁俊带着一群山里的孩子唱响了这首两百多年前的小诗,感染了所有观众,也包括电视机前的我。听着梁老师的解说,我泪流满面,突然明白了这首小诗的真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反复品读着这首小诗,思绪伴随着诗句
有一次,开完全体教师会后,校长跟我说:“有位家长来找我,一定要我代他感谢你。你的一张小小的纸条给她的孩子带来了莫大鼓舞,也给家长带去了信心。”  听完校长的话,我努力回忆:是什么样的小纸条有这么大的作用?噢,想起来了,梅漫同学近段时间的作文写得特别好,我写了一张小纸条给她带给自己的父母。纸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梅漫家长,因为您孩子最近在作文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为您的孩子感到骄傲,希望您看到这张小
面对世界,我们需要一扇窗户,打开与外面的通道;面对自己,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既是我坚守的人生信条,也是我做班主任坚守的原则。从教近20年,我恪守信条,
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深
一天,小解带着抽泣的小龙来到教师办公室。小龙委屈巴巴地说,小张给他取绰号,叫他“变色龙”,他觉得很难听,还跟小张打起来了。我把小张叫来问话,小张也很委屈地说:“他也经常叫我绰号啊!”了解事情原委后,我开导小龙:“你不喜欢别人叫你绰号,可是你也经常叫别人的绰号,这可不就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么?这点你做得对吗?”小龙抹干眼泪说:“不对。”我接着引导:“他也算得上是你的好伙伴了吧?叫你绰号说明他和你
随着高等院校承担国家、军队各类基金课题和横向任务的增加,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已成为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工作水平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从虚拟团队的内涵及组建方面提出了相应
自从建立班级群后,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便利和快捷起来。班级群关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主导的家长和教师,应如何看待班级群呢?  首先,教师要掌控班级群的话语权。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班级群是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场域,为了维持平衡和必要的秩序,更好地服务于彼此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在班级群中提议并号召所有成员共同制订切实有效的“群规”。通过制度的落实和后续不断地完善,使群内交
接手这个34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组成的班级,我的第六感告诉我:这群娃儿不好带!可不是,一进教室,我就发现班上乱成了一锅粥,和孩子们说话我要用喊的。那一刻,什么优雅、婉转、端
“班级文化”一词,在中国知网找到相关论文2037条,在百度搜索相关结果约四百万个。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已成为热词。  一、班级文化的历史考察  当下,我国柔性管理中的组织文化管理已完成了从企业向学校的延伸。校园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早已瓜熟蒂落,作为校园文化亚文化的班级文化也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由来  “二战”后,元气大伤的日本经济经过短短二三十年就得以恢复,甚至超越西方诸多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