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是高等师范教育核心任务之一,教师职业口语教学是其中重要环节。日常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性介绍偏多,课程实训散漫、随意、无目的,因此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基本原则很有必要,有助于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口语;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99-03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师范教育也作出相应调整,增设或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职业口语正是适应迫切需要在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新课程,也是师范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因此课程教学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诸如课程性质、课程关系、教学对象、有效教学等理论及实践各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以裨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一 理论指导原则
所谓理论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并始终贯彻课程相关理论,提纲挈领,以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不以理论探究见长,课程教学目的是规范语音,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口语规律和技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语言学、发声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因此要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理论,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规范语音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基本理论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口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汉语语音知识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在中小学接触过语音,但对汉语语音理论基本上是混沌一团,所知有限。教学实践表明,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系统、方言、语素、元音、辅音、声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法等系列汉语语音知识,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个人语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语音规范水平。比如,某生来自湖南长沙,要实现规范其语音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他理解方言理论,明确他的语音隶属湘方言区;其次是运用语音理论分析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语调、词汇等方面的规律性差异;第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他的语音存在的具体缺陷,理解并掌握纠正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语音理论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实践中也能取得举一反三效果,不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音缺陷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且听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必要的自训互训能力,使语音规范训练事半功倍。语音训练中了解掌握发生学理论也是必要的。南方学生受方言影响,发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矫正任务重,难度大;而教师是靠语音工作的,惯常状态是必须较长时间发声,随之而来的常见问题是声音涩滞、干瘪,发声费力,听感差,以至出现嗓音沙哑、咽喉炎等职业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发音理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因此教师口语教学必须补充这方面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发音基本原理,声音是人体各种器官通过复杂协调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种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发声理论,具体感知发音器官各部位的运作,从理论上理解掌握发声问题,比如胸腹联合呼吸是通过胸廓、腹肌、膈肌综合作用,全面扩大胸腔容量,使吸气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理解堅实音色的理论原理。其次是明确用气、共鸣、吐字归音以及嗓音保养等理论问题,以此塑造优美声音。在发声理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与人的心理、精神、身体状态都有关系,优美声音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放松的身体姿态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解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要点、特色对于语音训练非常关键。就教学效果看,发声理论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兴趣,也使学生在音质音色改进和发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学口语教学更不能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口语是指教师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它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并带有教师个性特点,也是教师口语训练难度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学应首先从理论上宏观把握教学口语特征,明确有效的教学口语都必须具备知识性、启发性、生动性,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又具有即兴的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具体教学技巧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导入语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基本特点是自然、新颖、简洁、逻辑性强,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吸引意识、效率意识,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具体而言导入语承担的是心理稳定、心理沟通和心理激励的任务,导入语通过有效话语在很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听课注意力,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迅速为课堂定下基调,做好必要铺垫,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示要点,引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习心理激励,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一来,理解导入语设计的心理学理论有助学生把握教学设计本质并有效激发学生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提高学生教学技巧训练水平。总之,教师口语教学经验表明始终结合并贯彻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训练指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教师口语教学内容关联诸多学科,每一学科又都具有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领域,而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不在于其理论的完整、严密或创造性,强调的是理论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即理论指导的有效性,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规范语音教学需要的理论并不是汉语语音理论复杂体系或精深观点,采用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发音的普通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声、韵、调、音变的知识以及汉语方言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语音自我训练能力。其二,简洁。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以简洁为贵,不需要完整介绍理论全貌,也不必纠缠理论细节。 二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必须始终目标明确,对象明确,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专业特性施教。教师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识、能力、素养诸多方面,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承担,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师口语主要教学任务是规范语音,掌握口语表达技能,因此课程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达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应等级,具备教师口语表达基本能力。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始终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针对性。比如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学针对性非常重要。就教学内容而言,普通话声母有22个,韵母39个,声调及变调也很复杂,此外还有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训练,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解决办法是发现主要问题,针对性集中突破重点难点。就教学实际情况看,现有语言环境下经过中学多年训练的学生有一定语音基础,并非所有声母、韵母、声调都不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语音存在问题,重点一般是平翘舌声母、前后鼻音韵母和语调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韵母不规范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技巧,导致韵母区分度不够或发音错误,平翘舌声母不规范问题却大多数不在发音技巧,而是缺乏语音知识带来的平翘舌字音混淆,特别是在朗读和说话时更为突出,为此采取强化前后鼻音发音技巧训练、强化平翘舌字音记忆等针对性措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也是千头万绪,内容繁多,音质音色、表情姿态、内容主题、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解决办法是强化朗诵训练。通过朗诵能力综合训练思维、理解、姿态、表达技巧等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可以较好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问题,而且能够一举多得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朗诵训练到位,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训练可以水到渠成,比较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可见针对性教学的确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其次,教师口语教学还必须强调专业学科针对性。作为一门教师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公共课程,讲授和训练口语表达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口语表达又必然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关系密切,除了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口语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必然涉及中学其他诸多课程内容如历史、政治、体育、物理、化学等等,注重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势所必然。不同专业教师口语总体风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师口语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学口语设计多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样性、层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师口语教学则需引导学生掌握理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准确性,讲究逻辑性和简洁性,教学口语设计重在清晰明确,体现在表述的层次性、条理性和语句组织的严密性与关联性。教学口语具体环节训练更需要注意专业针对性,比如教学口语中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小结语训练就必须针对学科教学具体内容才能有效进行。比如针对体育学科技能性特点,结合具体的篮球、武术、跳远等项目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运用,结合历史学科秦朝历史发展一节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训练,教学针对性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之能用,激发兴趣,因而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因人施教是课程教学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教學对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教学效果,教师口语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就很必要,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方言区,个人语言环境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课堂模式化的统一语音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一对一个别指导,具体甄别学生方言区及其特点,明确学生语音具体问题所在,提出语音纠正有效方法,事实证明针对性教学到位才能明显改进学生语音问题,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 实践优先原则
所谓实践优先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实践性质,以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通过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技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是明确认识。教师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是一门教育技能性课程,实践性是课程教学根本特性,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课程理论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实践就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学效果衡量和评价也应该以技能掌握为主,这种实践优先的原则应该成为教师基本理念,贯彻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师口语实践优先原则需要有教学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实,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突出实践训练要求,课程教学一般是36学时,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采取一比一比例,课程实践保持在18学时以上,边讲边练,保证训练时间,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原则,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区别于其他课程,以口试为主,以实践技能为主。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达到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为合格;二是教师口语测试(口试)。具体操作是:课程设立“教师口语试题库”,试题设定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境,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两部分,集中考核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通过抽签形式选题,根据考题要求当场口头完成。如:“设计一段某一课程导入语”“高考临考动员班主任致辞”“学生打架违纪处理谈话”等,动态考核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课程成绩综合计分,普通话等级测试40%;教师口语测试30%,课堂集中训练20%,其他10%。课程考核倾向是加大实践训练分值,突出实践性原则。第三,鼓励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口语实践性教学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为此强调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目前常用课程实践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5分钟训练。上课前以随机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强化训练课程主要技能如朗诵、即兴演讲、导入语等。课堂集中训练,学生全员参与,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练习,如语音难点发音练习,教师口语情境练习等。小组互训,以8~10人组成训练小组,课外互训为主,指导抽查为辅,定期提交小组互训报告。课外自训,学生利用网络、学校自建教学平台自训,定期提交自训报告。组织朗诵、演讲、中学课程教学等多种竞赛,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全员参与。在班级竞赛基础上选拔参加校级朗读、演讲和教学竞赛,有普及有提高,树立样板,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训练兴趣,训练师范生朗读、演讲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演讲和口语表达自信心,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语调优美,表情丰富训练目标。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包括中学课堂见习,实地深入中学课堂,具体感知教师口语运用,增强教师口语教学实效。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无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确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尔君.教师口语[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魏丽杰.教师语言艺术[M].济南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口语;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99-03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师范教育也作出相应调整,增设或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职业口语正是适应迫切需要在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新课程,也是师范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因此课程教学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诸如课程性质、课程关系、教学对象、有效教学等理论及实践各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以裨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一 理论指导原则
所谓理论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并始终贯彻课程相关理论,提纲挈领,以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不以理论探究见长,课程教学目的是规范语音,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口语规律和技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语言学、发声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因此要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理论,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规范语音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基本理论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口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汉语语音知识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在中小学接触过语音,但对汉语语音理论基本上是混沌一团,所知有限。教学实践表明,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系统、方言、语素、元音、辅音、声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法等系列汉语语音知识,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个人语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语音规范水平。比如,某生来自湖南长沙,要实现规范其语音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他理解方言理论,明确他的语音隶属湘方言区;其次是运用语音理论分析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语调、词汇等方面的规律性差异;第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他的语音存在的具体缺陷,理解并掌握纠正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语音理论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实践中也能取得举一反三效果,不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音缺陷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且听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必要的自训互训能力,使语音规范训练事半功倍。语音训练中了解掌握发生学理论也是必要的。南方学生受方言影响,发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矫正任务重,难度大;而教师是靠语音工作的,惯常状态是必须较长时间发声,随之而来的常见问题是声音涩滞、干瘪,发声费力,听感差,以至出现嗓音沙哑、咽喉炎等职业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发音理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因此教师口语教学必须补充这方面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发音基本原理,声音是人体各种器官通过复杂协调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种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发声理论,具体感知发音器官各部位的运作,从理论上理解掌握发声问题,比如胸腹联合呼吸是通过胸廓、腹肌、膈肌综合作用,全面扩大胸腔容量,使吸气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理解堅实音色的理论原理。其次是明确用气、共鸣、吐字归音以及嗓音保养等理论问题,以此塑造优美声音。在发声理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与人的心理、精神、身体状态都有关系,优美声音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放松的身体姿态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解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要点、特色对于语音训练非常关键。就教学效果看,发声理论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兴趣,也使学生在音质音色改进和发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学口语教学更不能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口语是指教师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它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并带有教师个性特点,也是教师口语训练难度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学应首先从理论上宏观把握教学口语特征,明确有效的教学口语都必须具备知识性、启发性、生动性,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又具有即兴的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具体教学技巧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导入语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基本特点是自然、新颖、简洁、逻辑性强,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吸引意识、效率意识,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具体而言导入语承担的是心理稳定、心理沟通和心理激励的任务,导入语通过有效话语在很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听课注意力,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迅速为课堂定下基调,做好必要铺垫,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示要点,引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习心理激励,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一来,理解导入语设计的心理学理论有助学生把握教学设计本质并有效激发学生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提高学生教学技巧训练水平。总之,教师口语教学经验表明始终结合并贯彻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训练指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教师口语教学内容关联诸多学科,每一学科又都具有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领域,而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不在于其理论的完整、严密或创造性,强调的是理论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即理论指导的有效性,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规范语音教学需要的理论并不是汉语语音理论复杂体系或精深观点,采用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发音的普通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声、韵、调、音变的知识以及汉语方言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语音自我训练能力。其二,简洁。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以简洁为贵,不需要完整介绍理论全貌,也不必纠缠理论细节。 二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必须始终目标明确,对象明确,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专业特性施教。教师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识、能力、素养诸多方面,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承担,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师口语主要教学任务是规范语音,掌握口语表达技能,因此课程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达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应等级,具备教师口语表达基本能力。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始终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针对性。比如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学针对性非常重要。就教学内容而言,普通话声母有22个,韵母39个,声调及变调也很复杂,此外还有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训练,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解决办法是发现主要问题,针对性集中突破重点难点。就教学实际情况看,现有语言环境下经过中学多年训练的学生有一定语音基础,并非所有声母、韵母、声调都不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语音存在问题,重点一般是平翘舌声母、前后鼻音韵母和语调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韵母不规范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技巧,导致韵母区分度不够或发音错误,平翘舌声母不规范问题却大多数不在发音技巧,而是缺乏语音知识带来的平翘舌字音混淆,特别是在朗读和说话时更为突出,为此采取强化前后鼻音发音技巧训练、强化平翘舌字音记忆等针对性措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也是千头万绪,内容繁多,音质音色、表情姿态、内容主题、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解决办法是强化朗诵训练。通过朗诵能力综合训练思维、理解、姿态、表达技巧等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可以较好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问题,而且能够一举多得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朗诵训练到位,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训练可以水到渠成,比较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可见针对性教学的确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其次,教师口语教学还必须强调专业学科针对性。作为一门教师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公共课程,讲授和训练口语表达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口语表达又必然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关系密切,除了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口语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必然涉及中学其他诸多课程内容如历史、政治、体育、物理、化学等等,注重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势所必然。不同专业教师口语总体风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师口语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学口语设计多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样性、层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师口语教学则需引导学生掌握理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准确性,讲究逻辑性和简洁性,教学口语设计重在清晰明确,体现在表述的层次性、条理性和语句组织的严密性与关联性。教学口语具体环节训练更需要注意专业针对性,比如教学口语中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小结语训练就必须针对学科教学具体内容才能有效进行。比如针对体育学科技能性特点,结合具体的篮球、武术、跳远等项目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运用,结合历史学科秦朝历史发展一节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训练,教学针对性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之能用,激发兴趣,因而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因人施教是课程教学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教學对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教学效果,教师口语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就很必要,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方言区,个人语言环境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课堂模式化的统一语音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一对一个别指导,具体甄别学生方言区及其特点,明确学生语音具体问题所在,提出语音纠正有效方法,事实证明针对性教学到位才能明显改进学生语音问题,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 实践优先原则
所谓实践优先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实践性质,以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通过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技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是明确认识。教师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是一门教育技能性课程,实践性是课程教学根本特性,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课程理论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实践就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学效果衡量和评价也应该以技能掌握为主,这种实践优先的原则应该成为教师基本理念,贯彻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师口语实践优先原则需要有教学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实,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突出实践训练要求,课程教学一般是36学时,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采取一比一比例,课程实践保持在18学时以上,边讲边练,保证训练时间,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原则,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区别于其他课程,以口试为主,以实践技能为主。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达到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为合格;二是教师口语测试(口试)。具体操作是:课程设立“教师口语试题库”,试题设定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境,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两部分,集中考核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通过抽签形式选题,根据考题要求当场口头完成。如:“设计一段某一课程导入语”“高考临考动员班主任致辞”“学生打架违纪处理谈话”等,动态考核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课程成绩综合计分,普通话等级测试40%;教师口语测试30%,课堂集中训练20%,其他10%。课程考核倾向是加大实践训练分值,突出实践性原则。第三,鼓励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口语实践性教学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为此强调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目前常用课程实践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5分钟训练。上课前以随机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强化训练课程主要技能如朗诵、即兴演讲、导入语等。课堂集中训练,学生全员参与,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练习,如语音难点发音练习,教师口语情境练习等。小组互训,以8~10人组成训练小组,课外互训为主,指导抽查为辅,定期提交小组互训报告。课外自训,学生利用网络、学校自建教学平台自训,定期提交自训报告。组织朗诵、演讲、中学课程教学等多种竞赛,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全员参与。在班级竞赛基础上选拔参加校级朗读、演讲和教学竞赛,有普及有提高,树立样板,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训练兴趣,训练师范生朗读、演讲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演讲和口语表达自信心,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语调优美,表情丰富训练目标。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包括中学课堂见习,实地深入中学课堂,具体感知教师口语运用,增强教师口语教学实效。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无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确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尔君.教师口语[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魏丽杰.教师语言艺术[M].济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