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是要用美的规律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人——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学现状。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
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写作实践中主体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具备鲜明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作文教学现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主体性要求把“为了人”和“通过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主动的作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质。高扬这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充分激发主动性、努力培养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
要充分激发主动性,就是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生计、生存、升学等各种各样“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作的主动性。
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坚持主体性,高扬教学双方的主体精神,是“做人——作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这一根本原则要通过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乃是“做人——作文”教学活动的三个具体原则。
所谓“生命化”,就是要还作文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之与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视生命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主体性存在和表现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作文活动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的律动,既是生命整体活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体。人总是要表达欲望的,如果该表达而没有得到表达,压抑于心,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使人的生命过程出现不和谐、不畅适。作文教学应当注重这种生命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一。
所谓“生活化”,就是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本身统一起来,使作文不仅从生活中吸取动力和原材料,而且是对生活的表现和思索,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确认识生活与作文的这一基本关系,是端正学生作文意识、使作文走上正路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写作能力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而我们这里的生活化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写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和取材生活化,对某些文体中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进一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所谓“生态化”,就是要用生态意识来指导和组织作文活动,使作文活动有助于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生态调节。面临世纪之交,人类理性已在呼唤生态文明,并提出了“生态人”的做人目标。“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的新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生态化作文教学则是抓住了生态意识的灵魂并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之中,这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并使整个作文教学成为共谋发展而且十分和谐的“生态圈”。它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生态教育的意识。教师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变得和谐起来,以此为基础,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同整个教育系统和谐协调,并善于利用作文以外的其他因素推进作文教学的实效,力求启发学生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起来以求得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和“做人”放到集体或整个大自然中来衡量,以吸收集体和自然的智慧与灵气,求得“做人”和“作文”的双重发展。要实现作文活动的生态化,就必须自觉树立包括整体和谐意识、多样性导致有序优化的意识、边缘优势效应意识和互补共生的综合进化意识在内的生态观念。
“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是要用美的规律把“做人”与“作文”贯通和统一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人——作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作文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学现状。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
提高人的主体性,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写作实践中主体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方面。只有具备鲜明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作文教学现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进做人”的有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主体性要求把“为了人”和“通过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主动的作文来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质。高扬这一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充分激发主动性、努力培养真诚性、放手激励个性化。
要充分激发主动性,就是改变教学双方在作文中的被动和强制状态。过去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作文时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生计、生存、升学等各种各样“指挥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作的主动性。
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坚持主体性,高扬教学双方的主体精神,是“做人——作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这一根本原则要通过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乃是“做人——作文”教学活动的三个具体原则。
所谓“生命化”,就是要还作文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之与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视生命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主体性存在和表现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作文活动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的律动,既是生命整体活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体。人总是要表达欲望的,如果该表达而没有得到表达,压抑于心,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使人的生命过程出现不和谐、不畅适。作文教学应当注重这种生命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一。
所谓“生活化”,就是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本身统一起来,使作文不仅从生活中吸取动力和原材料,而且是对生活的表现和思索,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确认识生活与作文的这一基本关系,是端正学生作文意识、使作文走上正路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写作能力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而我们这里的生活化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写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和取材生活化,对某些文体中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进一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所谓“生态化”,就是要用生态意识来指导和组织作文活动,使作文活动有助于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生态调节。面临世纪之交,人类理性已在呼唤生态文明,并提出了“生态人”的做人目标。“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的新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生态化作文教学则是抓住了生态意识的灵魂并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之中,这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并使整个作文教学成为共谋发展而且十分和谐的“生态圈”。它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生态教育的意识。教师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变得和谐起来,以此为基础,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同整个教育系统和谐协调,并善于利用作文以外的其他因素推进作文教学的实效,力求启发学生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起来以求得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和“做人”放到集体或整个大自然中来衡量,以吸收集体和自然的智慧与灵气,求得“做人”和“作文”的双重发展。要实现作文活动的生态化,就必须自觉树立包括整体和谐意识、多样性导致有序优化的意识、边缘优势效应意识和互补共生的综合进化意识在内的生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