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我国路桥施工的实际情况,对目前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止路面早期破坏控制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路面工程;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探讨
  目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公路工程的质量通病。这反映出目前我国路桥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路基路面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亟待补充和完善之处。
  1、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类型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形式主要变现为:
  (1)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破损形式,按其成因又分为:横向、纵向和网状三种裂缝形式。
  (2 )车辙:表现为沿行车带出现横向高差。根据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失稳型车辙;结构型车辙;磨耗型车辙。
  (3)松散、剥落、坑槽:由于沥青从矿料表面脱落,在车辆作用下沥青面层出现松散状态,是水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4)波浪: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在纵坡段,高温或重载车辆慢行也会引起波浪。
  2、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根本原因,大的方面有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的原因,也有通車后使用及养护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其它原因,如工程所在地的环境因素(水、温度),设计及施工规范本身的原因等。而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一般都与水有关,下面就一些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2.1 路面结构设计原因
  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面层、基层、底基层设计及材料选择不当等方面。
  (1 )面层设计问题
  在进行面层设计时,面层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不合理,使面层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较差,容易导致水破坏、车辙、松散、泛油、裂缝等早期破坏现象。由于面层直接与车轮和大气接触,要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压力、水平剪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大气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强烈影响。因此要求路面面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温度和水稳定性,表面应具有较强的耐磨能力和较好的抗滑性能,但这些要求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一定的气候、交通等条件而言的。
  目前产生早期破坏现象的路面,其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未到达有效防止路面发生早期破坏的预期目的。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时没有对当地的气候、交通、原材料供应、施工队伍设备和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设计的面层相对于当地的气候、交通条件,其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过大、压实度不足,容易造成面层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出现早期破坏现象。
  (2 )基层质量问题
  基层质量存在缺陷易使基层发生早期结构性破坏,进而影响到面层,使面层出现轮迹带、下陷变形、唧浆、坑洞等早期破坏现象。从半刚性基层裂缝形成的机理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在外界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半刚性基层由于不设置接缝,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是不可能避免的,而这种裂缝是基层裂缝的主要形式。裂缝形成后,因基层材料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基本是不可压缩的,其横向变形也受到约束,在不发生较大的垂直变形的情况下,裂缝的宽度是有限的,而面层材料的抗裂应变要较基层大,半刚性基层的裂缝对面层裂缝形成的影响应是十分有限的。半刚性基层质量不均匀,导致基层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基层抗垂直变形能力削弱,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而产生过大局部沉陷,面层产生较大弯拉应力而开裂破坏,才是因基层问题引起面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基层材料强度一般都能够满足要求,要避免因基层问题而引发的路面早期破坏,关键是在设计和施工时控制好基层材料的质量均匀性。
  (3 )底基层设计和材料选择问题
  底基层设计和材料选择不当引发的路面破坏形式主要是下沉变形、坑槽等。底基层材料强度低、水稳定性差,易造成半刚性基层底部局部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而产生过多裂缝,基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基层材料被部分挤入底基层而引起较大垂直变形、承载力下降,进而造成路面结构发生早期破坏。为避免因底基层材料问题引起的路面早期破坏,材料选择时首先应保证其强度和水稳定性的要求;其次要注意路基顶面的土质条件和湿度状况,当土质较差或湿度较大,土体强度和抵抗局部荷载压入变形能力较低时,宜选择整体性底基层材料,如各类稳定土,以防止未加结合料的散体粒料在荷载的作用下压入土基,引起路面产生沉陷、变形、坑槽等现象。
  (4 )土基回弹模量取值问题
  土基回弹模量取值偏小易造成路面结构出现局部沉陷、纵向裂缝等破坏现象。由于土基回弹模量在路面结构设计中是一重要的参数,其取值直接影响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进而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寿命。我国确定土基回弹模量常用的方法有现场实测法、查表法、室内试验法、换算法等 4 种。在路基尚未修建的情况下,一般只有采用室内试验法和查表法来估计土基的回弹模量值。由于对路基土的针对性研究较少,设计中土基回弹模量的取值主要还是以规范推荐值( 与查表法结果基本一致) 为依据。因土基回弹模量取值不当造成的路面结构早期破坏现象与规范推荐值相关,现行规范所给出的土基回弹模量值是按照1986 年《公路柔性路面设计规范》的成果确定的,其成果是在20 世纪 60 年代全国各省经调查和试验研究,提出的与当时气候、土质、水文条件和施工水平相适应的,以轻型击实为标准的土基回弹模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道路网的密度和分布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遇到的土质和水文条件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而且现行的规范中都是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施工机具和施工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仍以几十年以前的成果指导现在的设计和施工已明显不合理。为避免因土基回弹模量取值不当而造成路面结构早期破坏,宜结合我国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重新进行调查和试验研究,根据各地的土质、水文和路基边界条件,对土基回弹模量取值进行必要和符合实际的调整,为设计提供合理可靠的设计参数。
  (5 )路基施工问题
  路基材料设计不合适、压实控制指标选择不当、压实度不足易使路面结构出现局部沉陷、纵向裂缝等破坏现象。对路基材料,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对路基填料选择、CBR(加州承载比)和压实度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路基的压实度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对压实机具类型及组合、施工工艺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公路建设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现有的施工机具和施工水平,对于一般土料,如果施工控制参数控制合适、施工工艺合理,到达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并不困难。由路基材料设计和施工控制指标引起的路面结构发生破坏,其主要原因是路基材料的 CBR 和压实度与路面结构的设计参数确定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只是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指标;而且现有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各种路基填料压实含水量在其重型击实试验的最佳含水量的±2% 以内(特殊干旱地区和多雨潮湿地区除外) ,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对一些特殊的土类,如膨胀土,在重型击实试验的最佳含水量的± 2% 以内进行压实后,其CBR 并非最大,其水稳定性也不是最好,当采用类似材料作为路基填料时,其填筑控制指标还按照目前规范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已不合适。根据不同土质及气候、水文条件,合理确定路基填料施工控制参数(主要是填筑含水量和干密度),是避免路面结构发生早期破坏的有效方法。
  2.2 主要控制措施
  提高路面多层组合体系的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以及抗水害侵袭能力,是防止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考虑方向。在这里,从设计和施工的角度提几点看法:
  (1)提高路面承载力以适应超重车不断增多的现实,适当增加下面层的厚度是有必要的,据笔者的经验,应控制在10cm以上。
  (2)在沥青混凝土面层内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如在面层下部或底面合理采用适合的土工合成材料,既可提高面層的抗裂、防渗性能,还可以对基层或路基承载能力的提高发挥作用,从而使面层抗疲劳强度获得提高、抗车辙及鼓包能力增强,同时还可减少弯沉值。
  (3)加强路面的层间结合,使用高性能的粘结材料作粘层,既可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又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对于路桥有条件时,可以考虑采用橡胶乳液预处理等新技术或改性沥青。
  (4 )加强路面结构的防渗和排水设计,防止水损坏。
  (5)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不透水性,尽可能提高沥青面层的压实度。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6)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特别要加强和改进原材料检验和混合料配比试验,沥青混合料拌和、摊铺、压实工艺应进一步提高。
  (7)加强超限、超载运输管理。严格限制超载、超限车上路。
  (8)推广采用较先进的路面结构。如沥青路面采用SBS 改性沥青或SMA 面层,以提高抗永久变形能力和抗磨耗能力;中面层和下面层采用FAC-20 结构,以增强路面的抗疲劳和抗车辙能力;改善基层的类型,如采用大粒径碎石(LSM),减少路面的反射裂缝等。
  (9)推广应用较先进的路面设计成果。用新指标、新试验设备的试验方法来检验沥青;以体积配合比法进行混合料设计。
  (10)参照国外成功的路面设计概念来指导沥青路面设计。
  3、结束语
  造成我国路桥半刚性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相对于路桥的飞速发展,公路设计和施工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机械设备方面都准备不足,科研方面的投入不够,专职研究人员严重缺乏,科研工作存在滞后现象,规范、规程的制定和修订时未及时吸纳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重载和超载在路桥上的大量运营估计不足等。建议加大对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的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注重专职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各省、市、自治区交通科研部门加强技术交流,应用型科研项目要与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加强路基土在湿度变化情况下的强度和变形变化规律及其在交通荷载的长期作用下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现今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相关工作经验着重对山区公路路线的勘察设计进行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公路;路线;勘察设计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等级越来越高,公路建设向山区发展,为优化公路线形,大幅度地缩短线路长度,降低路线标高,改善和通过不良地质的条件,提高行车舒适性。  2 路线方案问题  山区公路沿河线型一般选地
期刊
摘要:通过朱家尖大桥连续刚构的施工,介绍了菱形挂篮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连续刚构 菱形 挂篮应用  一、工程概况  朱家尖大桥主通航孔主桥(K2+968.40 ~K2+258.00)全长290m。桥跨布置为(76+138+76)m连续刚构,上部采用单箱单室变高度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单个T构悬臂浇筑16个节段,主桥最大悬臂长度64.5m,箱梁1~16#各节段长度在3m~4.5m,重量103.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钻孔灌注桩是桩基础最主要的形式,在工程施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施工经验,对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進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注浆;持力层;后压浆  工程概况:  无锡华邸国际大厦工程用地位于无锡市梁清路北面,东邻孙蒋路,西北两面均为原有建筑。地块座北朝南,东邻建工大厦,西面为江南大酒店。地处政府规划中的商业办公区。  该工程为高层写字楼,
期刊
开展“1+2+3”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淮安供电公司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的一项创新举措,即通过抓住“一个重点”、突出“两个加强”,实施“三大工程”的措施,大力加强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实施背景:  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要打造“百年老店”,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企业集团,继而在公司系统开展 “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湖州地区采取对废弃矿山重新规划设置开采矿区进行综合治理,对矿山分布密集矿区规划实施开发整合集约化开采,对城镇周边的低丘缓坡规划新设置工程性开采矿区等方法,在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因矿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土地资源的新途径,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开发矿产开拓土地探索建议    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存载着万物苍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土地资
期刊
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前言: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已开展很多年,随着内部审计所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内容的不断丰富,内部审计的影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就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内部审计还未能充分发挥其评价和改进企业管理,提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工程中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底板混凝土施工、混凝土配合比、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及底板混凝土温度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温度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混凝土体积由几百立方米逐渐增大到几万立方米,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出了更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钢结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轻型金属板材及其配套的门式刚架等系列轻钢结构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轻钢结构的设计经验,总结了轻钢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轻钢结构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轻钢结构;设计;方法;房屋建筑;厂房    1轻钢结构建筑的特点  随着钢产量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绿色环保型建筑的
期刊
一、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杭州市西南部的钱塘江中上游,东北与桐庐县交界,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毗连,西南邻龙游县和衢县,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西长约90km,南北宽约47km,总面积2321km2。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寿昌江与新安江交汇处,是一个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城市。东北距省会杭州市120km,东南距浙西中心城市金华市57km,西南距衢州市75km,历史上是浙北通向皖南和
期刊
摘要:某工程首次采用插接式大模内置现浇外保温体系粘贴面砖施工技术做为阐述,从而证实了在建筑墙体外侧做一保温层,不但能使建筑主体结构得到保护,而且能使建筑避免墙体裂缝,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能耗。为今后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高层建筑;保温;节能;施工技术  1、概述  建筑外墙外保温就是在墙体外侧做一保温层,不但能使建筑主体结构得到保护,而且能使建筑避免墙体
期刊